鐘素萍
摘要:安遠民間吹打樂是以吹管樂為主、打擊樂為輔,配以彈撥樂的器樂合奏樂種,是安遠地域內客家人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形成,富有人文內涵和藝術魅力的民間民俗藝術形式。筆者從其音樂本體入手,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對安遠民間吹打樂的指法與定調進行調查研究,以期對安遠民間吹打樂的傳承和保護有所幫助,對民間音樂起到資料的豐富作用。
關鍵詞:吹打樂 嗩吶調名 指法 定調
安遠縣位于江西贛州南部,同治版《安遠縣志》載:建縣于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因縣內有安遠水而得名,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安遠縣的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其民間音樂也頗為豐富,安遠九龍山是贛南采茶戲的發源地。安遠原是個偏僻的山區,很早以前就以產茶著稱,茶農們在山歌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反映茶農生活的燈彩——茶藍燈?!恫杌@燈》在九龍山區形成后,受周邊戲曲、車門燈和觀眾欣賞情趣的影響,不斷進行充實完善,逐漸發展成為多場次、多行當、較完整的采茶大戲《摘茶》(又稱《九龍山摘茶》)。在九龍山茶農與廣東茶商進行茶葉貿易、客家人遷徙中,發展成贛南采茶戲。安遠縣現南接廣東省,北連湖南省,東臨福建省,全縣通行客家話,是客家音樂文化的搖籃。
一、安遠民間吹打樂概述
吹打樂是指吹奏樂與打擊樂相結合的器樂合奏形式。吹打樂作為器樂演奏形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普遍流行于民間,深受群眾喜愛。吹打樂的歷史可上溯至漢代鼓吹樂,據《樂府詩集·卷16》記載:“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溯野而有之矣?!卑嘁妓谩肮拇怠眮碜灾袊鞅泵褡宓鸟R上之樂,后用于宮廷樂舞、儀仗、宴請。在民間,則廣泛奏于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儀式中。
由于安遠地處山區,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使之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吹打音樂。安遠民間吹打樂是以吹管樂器為主,打擊樂器為輔,配以二胡、三弦等彈撥樂器,所用樂器主要有:嗩吶、笛子、喉管①、二胡、三弦、秦琴、鑼、鼓、镲等,其中,嗩吶為主奏樂器。民間藝人將其廣泛用于婚喪嫁娶、做壽上匾、節日慶典、迎神賽會和祭祖等禮俗活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把過去閉塞的村寨和現代城市連成一片,安遠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地提高,但,這也給傳統的吹打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受眾的需求,傳統的吹打樂不得不加以發展,除了演奏《陰反陽》等傳統曲牌及民間小調外,還需適時地演奏《走進新時代》等現代樂曲。安遠民間吹打樂作為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凝聚著客家人的性格和精神,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和保護。本文旨在對安遠民間吹打樂的指法和定調進行探討,以期對這一傳統樂種的傳承有所幫助。
二、安遠民間吹打樂的指法與調
安遠民間吹打樂共有七個調,這七個調也就是嗩吶的七個調名。分別是:小工調、滿筒調(即本調)、五字調、乙字調、正宮調、上字調和六字反調。其中,本調和正宮調最為常用。本調是指一個樂種或某件樂器使用最多、演奏最方便、位置最重要的調,正宮調因其筒音作“do”而得名,本調(筒音作sol)和正宮調是主與下屬的關系調,在中國傳統樂音中,主與下屬的關系調遠比主與屬的關系調使用的廣泛。小工調(筒音作fa)和乙字調(筒音作si)一般直接開第一孔,其筒音則作裝飾音用。
安遠民間嗩吶各孔順序自下往上各音孔名稱依次是:合(也叫“火“)、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乙。七調的嗩吶指法如下表:
表1 安遠民間吹打樂嗩吶七調音位排列
三、常用的定調嗩吶指法音高關系
安遠民間吹打樂的主奏樂器有定調嗩吶和不定調嗩吶之分,不定調嗩吶要求較高,需非常熟悉各調的指法,故一般用定調嗩吶演奏。安遠民間吹打樂常用的定調嗩吶是降B調和降A調嗩吶。降B調嗩吶是指第三孔等于降B等于do,故降B調嗩吶傳統七調對應的實際調高(西洋調高)分別是:小工調為C大調,本調就是降B調,五字調為降A大調,乙字調為升F大調,正宮調為F大調,上字調為降E大調,六字反調為降D大調。
降A調嗩吶傳統七調對應的實際調高分別是:小工調為降B大調,本調就是降A調,五字調為升F大調,乙字調為E大調,正宮調為降E大調,上字調為降D大調,六字反調為降C大調。由此可見:小工調與六字反調,乙字調與正宮調均為半音關系調。
四、結語
安遠民間吹打樂的定調隨著指法的改變而改變,大多數情況下,對于作為吹打樂的主奏樂器嗩吶而言,則一般沒有調高的含義。嗩吶調名僅指嗩吶的指法,并不以它確定調的絕對音高,也就是說,多數調名與所使用的嗩吶調高是沒有關系的。
基金項目:
本文為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YC2013—S268。
注釋:
①喉管即管子,古稱篳篥,隋唐時期由西域龜茲傳入中原。
參考文獻:
[1][清]黃瑞圖,歐陽鐸.安遠縣志[M].中國國家圖書館藏,1872.
[2]喬建中.民間鼓吹樂研究[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9.
[3]宋蕙蕎.北方五省嗩吶調名的考察與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