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黎
摘要:本文分析了賦格曲寫作的方法與要求,關于主題、答題、對題、間插段和連接等方面的關系。同時探討關于賦格曲的調性布局以及材料的運用和作曲技法。
關鍵詞:賦格曲 尾聲 對題 巴赫 《十二平均律》
通過對賦格曲的學習,對其寫作原理也有了較為初步的認識,這里僅對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第二首賦格進行分析與研究,來總結學習對位法和復調音樂寫作的成果,也是考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綜合運用。賦格曲是一種獨立體裁的樂曲,它建立在模仿復調音樂的基礎上。賦格曲有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三大部分,也可加尾聲,樂部與樂部之間的連接叫間插段。音樂材料當然以主題材料最為主要,還有答題和對題,要求寫作者在寫作主題時,應有一個較好的設計,盡量能做到可以從主題中提取盡可能多的,更能讓人引起注意的材料,并在這有限的音符中寫出無限可能的賦格曲才是寫作賦格曲的魅力所在。一說到賦格曲,當然會想到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這位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也有人稱他為設計師,覺得他寫作的每一個音符都是有很好的設計,材料簡單且利用價值高。巴赫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每一套曲目都由前奏曲和賦格組成,前奏曲與賦格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表現在調性的統一和樂曲風格的對立,大多數前奏曲較為流暢,速度較快,節奏也較規整;賦格,不僅聲部增多,演奏技巧加大,最重要的是作曲手法豐富多彩,作曲技巧運用得惟妙惟肖,層次感增強,在流暢程度上也不遜色于前奏曲。對于專業學習作曲的學生,是一本對于主題發展方面及其實用的范例教材。現在要分析的這首作品前奏曲:寧靜、優雅的阿勒曼舞曲。賦格曲:四聲部賦格,但大半以三聲部展開。兩首作品都是c小調。
呈示部:這首賦格的主題很短,只有一小節多一拍的時值,主題首先在中音聲部出現,一小節之后高音聲部主題又移高五度即主題又在屬調上出現形成答題。答題是守調答題(也就是答題的第一個音是主調的主音,其他音的音程都沒變),調性變成了g小調。在第三次主題出現之前有一個一小節的連接,為了能夠更好的進入主調做準備。第三次主題在次中音聲部出現,調性又回到了主調。主題前三次的出現對題基本是固定的,可以稱作固定對題,但到呈示部里最后一次主題出現,對題變為了等時值的音階式,并且第三次主題與第四次主題之間又加了兩小節的連接,也是在為轉調做準備,連接整體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組成,如流水行云般,先是左手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轉而又到了右手演奏,并且是以倒影的形式出現的,連接緊密且流暢,為主題的出現既做了鋪墊又做了對比。整個呈示部主題出現明顯,簡單易記,對題與主題也有很好的對比,連接自然,準備充分。
在呈示部與展開部之間有兩小節起連接作用的部分,叫間插段。間插段往往要加入新的材料,這里作曲家加進了附點音符的運用,前十六分音符的增多使得樂曲的節奏更加不穩定,為下面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前提與基礎。
展開部:是將呈示部中所陳述的樂思,采取各種變化的形式加以展開,進一步豐富所達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調式調性的變化來加以發展,再利用各種作曲技巧加以演變成為新的材料。從調式調性方面來說,展開部的開始部分,主題轉到了主調的屬調上g小調,主題在中音聲部出現,與呈示部不同的是三級和弦變成了大調和弦,在展開部里會經常看見這種大小調交替和弦,給整個樂曲都增添色彩。緊接著又轉到了f小調上,旋律在低音聲部,連接部又轉到了g小調,為接下來進入的主調主題做準備,也就是屬準備。回到主調后,高音聲部重復主題,中音聲部主題同時出現并且擴大了時值,形成了主題交錯的效果,一小節之后次中音也開始以倒影的方式演奏主題,展開部的主題旋律總是在這樣互相追逐著前進,如同海浪一般。到展開部的最后三小節也是展開部的高潮部分,主題進入的更加緊密,展開部總體給人的感覺是主題在不停的追逐,到最后越追越近,整個展開部銜接緊密一氣呵成。作曲手法復雜多樣且運用靈活,使我們學習寫作技巧的同時也明白了寫作的多樣性和不可預見性。
再現部:主題開始在低音聲部以擴大的寫作手法出現,由原來的一小節的主題變為了兩小節,四個聲部開始大融合,自由對題和各種復雜節奏不僅在演奏的難度上更加具有挑戰性,各聲部之間的關系、各聲部之間的層次要求也是不容忽視的,緊接著還是在低音聲部,主題又以倒影的形式變化再現了一次,又是一小節的連接之后,樂曲進入到了尾聲,調性回到了主調,從中音聲部開始,主題依次在中音、次中音和低音聲部出現,兩次在中音聲部反復,調性也相同,第三次在次中音聲部屬調上出現,最后一次是在低音聲部又是以倒影的形式出現,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一連串的音階下行停到了屬和弦上,最后以主和弦結束全曲。
全曲流暢,層次清晰,聲部進入明顯,主題與自由對題間即對立又統一。主題和對題,個性鮮明,連接自然,轉調進入得非常自然并且調性布局合理。很明顯能告訴我們的是,賦格曲寫作的任何一個步驟都是有很好的設計的,主題、對題的寫作,連接和間插段的寫作,展開部的寫作最后到再現,及調性的布局方面,這每一個步驟都是環環相扣,聯系緊密,就像是蓋房子那樣,要先設計好再動手蓋,不能浪費一磚一瓦。在這方面,就又不得不再次提到“音樂之父”巴赫了,巴赫一生對音樂藝術貢獻巨大,他繼承和發展了前輩曲家的創作手法,把復調音樂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我們也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正如巴赫所說的那樣“誰如果象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參考文獻:
[1]陳銘志.賦格曲寫作[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