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亮
摘要:在海頓創作的35首各類樂器協奏曲之中,有單獨對管樂器創作的獨奏曲,其中包括三個圓號協奏曲,一個長笛協奏曲和一個小號協奏曲。這些協奏曲都是現今非常流行的,也是在當代音樂會中的保留曲目。從這些作品中折射出了器樂協奏曲特殊的藝術重要性、藝術美學性和新穎管樂器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海頓 協奏曲 小號
現在幾乎所有的職業小號演奏家都對海頓小號協奏曲的曲式和表現有著不同的解釋,在演奏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說關于作品的特點。 但我們應結合自身的學習特點,考慮下基本的演奏方法如節奏、節拍、力度、發音、以及小號技術的運用。
小號協奏曲的創造歷史與本樂器構造的發展有著重大關連。在17世紀早期的小號(協奏曲的作品)出現了。那就是樂器演奏產生的時期。在1638年意大利的宮廷作曲家 G. Fantini創作了他首部的小號奏鳴曲。然后他的同胞D. Torelli也創作了對(給)小號的協奏曲和奏鳴曲。其他國家的作曲家比如說德國的泰勒曼, 英國的普賽爾等等,也創作了這樣的音樂作品。17世紀和18世紀初是(自然)小號的黃金時代。
因為當時古典小號(自然小號)的管比現代小號的管徑長,所以那時候樂器的聲響比現代小號要低一個八度音。那時候沒有閥 (回旋活塞),所以演奏者只能吹出自然音列的響聲。自然音列從小字組的 c 開始了。為了達到最高的自然響聲,演奏者用了吹嘴。當時吹嘴的構造是小的并且帶有凹狀的吹盤,這樣就有了現代號嘴的雛形。演奏者通過吹嘴的使用,不僅能演奏低音區的分部,也可以運用高音區的響聲。許多作曲家非常喜歡自然小號高音區嘹亮輝煌的聲音。他們創作了很多精湛的小號樂隊分部和小號獨奏曲。他們使用了最高的音區從c2 到f3和 g3。(這些分部的英語名稱是 “clarino” 。名稱的起源就是拉丁語的詞”clarus”意思是 “尖音” )在當時只有非凡天才的演奏者才會將自然小號達到最高音符。有名的小號手和科學家I.E. Alenburg (1736-1801) 在自己出的書中寫到了:演奏這些clarino部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兒,號手必須有自然合適的嘴唇 ,堅硬的牙齒,柔軟的舌頭,健康的呼吸器官,強壯的身體和長時間的系統訓練。這種新的創作演奏方式在當時最有名的就是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比如說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首對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和小號,韓德爾的清唱劇 “參孫” 和 “和平頌歌”。最后用clarino方式創作的作品之一,就是莫扎特的給小號、樂隊和羽管鍵琴創作的協奏曲。這部音樂作品的嫻熟給以了我們強烈的印象。
發明變音裝置的閥以前,專家進行了不少改善原始小號的嘗試,填滿它自然音列聲音的空白。這些嘗試的最終結果就是發明了活塞小號。1760年俄羅斯的宮廷作曲家 F. Kelbel (1708-1787) 第一次把活塞安在了圓號上。然后有名的技術高超的小號手Anton Vaidinger (1767-1852)設計了活塞小號,工匠師G. Raidl 制造了這個小號。這種小號管身分叉成了兩部分,共有四個或是六個窟窿。右手用活塞可以打開和關上這些窟窿。左手的手指開也可以開關窟窿。不過這種活塞小號的聲音是不夠理想的,音色沒有表現力,音準也是不穩定的。為了吹活塞小號,號手一定要具備很高的技巧水平。所以作曲家在他們的交響和歌劇總譜一般不使用活塞銅號。
海頓創作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也用了活塞小號 。他把這首作品獻給了他的好友 А. Weiding (也是作品的第一位演奏者)。海頓的協奏曲是1796年創作的,但是Gojens用小號和鋼琴一起演奏來改編的協奏曲,是1929年在布魯賽爾才頒布的。作品的總譜是1931年在柏林出版的。 以后總譜幾次被再版了。1959年Perry做的改編為小號和鋼琴演奏在蘇聯出版了,1963年Gojens的改編版在蘇聯出版了。在最后一版中G. Orvid(前蘇聯著名小號有演奏家) 校訂了小號分部,續寫了協奏曲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終止。在改編獨奏曲的分部中,為了演奏者的方便調式從Es移到了B。
1961 年在莫斯科的大音樂廳是前蘇聯第一次海頓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演奏。獨奏演員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人民演員 G. Orvid (伴奏樂隊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學生樂隊,指揮者 M. Terian)。 同一年協奏曲錄音的唱片發布了,演奏者就是前蘇聯著名的小號演奏家、教育家T. Dokshitser。(伴奏樂隊是莫斯科室內樂樂隊)同一時期還有各國的優秀演奏家們也參與了海頓協奏曲的錄音,其中有 Roger Wuazin (美國), George Esdel和 Martin Berinbaum (英國), Maurice Andre和 Roge Delmont( 法國) , Teo Mertens(比利時), Willy Krug(德國), Ivo Prais(捷克)等。
1962年在國際比賽 ”巴黎的春天” 中,協奏曲的第一樂章被選為了小號必演曲目。那個比賽的優勝者是蘇聯的小號手Valentin Yudin。一年以后,在列寧格勒的全蘇聯管樂器比賽中海頓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也是必須演奏的。歐洲很多重要的小號比賽也同樣把海頓的協奏曲列入必須演奏的內容。比如,1970年的慕尼黑小號大賽,1974、1979、1982年的布拉格音樂大賽,1979年法國巴黎小號大賽等。
如今這首協奏曲已經走過了兩個多世紀,這首樂曲已成為古典小號音樂的經典標志,是全世界每一位古典小號演奏者必備的曲目。至此,海頓的音樂遺產得以保留,它繼續以它的獨特魅力活躍在全球的音樂舞臺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