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個世紀以來,“基礎樂理”課程教學過于強調音樂的技術性內容,較少關注音樂存在的文化母體,導致學生掌握的是大多是片段性知識。現代教育實踐證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識”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才能顯現出知識的力量。由此本文提出傳授給學生“在文化語境中”的音樂。這不僅是課程研究方法的改革,也是理論研究態度的轉變,更是音樂人類學理論對實踐教學的關照。
關鍵詞:基礎樂理學 應用民族音樂學 文化中的音樂
近十年,音樂界對于基礎樂理學的界定更加清晰,關于這門課程的起點和終點、它的目的、它如何使用音樂的材料或如何研究這些材料等有更科學的規劃。內容相當具體,包括了旋律的音域、高度、音程、音程模式;旋律的裝飾、技法、形態構造;調式的音階、持續音和主音;節拍、節奏、速度、歌唱風格等。顯而易見,基礎樂理課程的目的和責任是關注音樂的聲音,是什么?它是如何構成的?它的內部構造是什么樣的?并把音樂的聲音構造從本質上當做一個體系,對其進行技術上的描述、分析、闡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概念性的機制。
基礎樂理課程近十年來的飛速發展,源于國內外學者與同事們的思考與探討;多學科碰撞、交流產生的新的視角、概念、理論、方法和應用;也源于基礎樂理體系本身是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
1980年“南京會議”后,音樂界大量引入西方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美國音樂學家梅里亞姆概括的“聲音—觀念—行為”三角關系令中國學者耳目一新,也開啟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音樂學”慨念的認識比較模糊,大家普遍認為“音樂學”和“學音樂”是兩個系統。
“學音樂”指向藝術化的方向,“音樂學”指向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方向;“學音樂”具有自然學科屬性,是建立在數理運算基礎上的邏輯系統,“音樂學”具有人文學科屬性,是研究“音樂”的附屬品。①
這種糊涂狀況,也反映在音樂專業課程的設置上,無論是音樂學院,還是高師音樂系,對課程的設置、和為什么這樣設置,都有點“說不明白”。“基礎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技法”等課程設置為“專業技能課”;“音樂史”、“音樂鑒賞”、“音樂評論”等課程設置為“基礎理論課”,至于為什么?只能含糊其辭,說前者是“學音樂”的內容,后者是“音樂學”的內容。“學音樂”與“音樂學”之間的區別是什么,聯系是什么,二者如何相互支撐,能否整合為一套體系?業界始終沒有給出明確地答復和具體的方案,理論探索也一直處于混沌狀態。
梅氏理論的引入,提出了“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作為文化”的理念,打破了音樂的學科壁壘,淡化學科界限,開創了“表演、傳承、評價、研究”一體化的學術實踐體系,將“音樂學”與“學音樂”打通為一體。這的確使國內音樂家們對“音樂學”有了更加具象地感知,特別是九十年代后期美國音樂學家賴斯理論的引入,將“歷史構成—個人創造與體驗—社會維持”新的三角關系介紹進來,可以說是對梅氏理論的補充與深化,此時,中國學者才真正意識到音樂學研究中文化的多樣性;理論方法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研究視野的立體、深化、人性化。
理論的發展使音樂家對基礎樂理課程的職責有了新的認識,并重新審視它的內容、性質、目的。我國基礎樂理課程設置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建國后音樂學院、高師音樂系的建立,學科設置的初衷是從音樂學的視角出發,以實用性為原則,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地掌握音樂的技術性內容,如:樂音的音高、節奏、音程、和弦、旋律、調式等。
半個世紀來,基礎樂理課被認為是“學音樂”的課程,教學中過于強調音樂的技術性傳授,把聲音的音高、節奏、音程、和弦、旋律、調式當做獨立的知識講述,而不提及它賴以產生的文化母體,不納入更廣泛的知識體系內分析。如此一來,學生掌握的知識是單獨的、零碎的、片段的——是“碎片化的知識”。現代教育實踐證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識”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才能顯現出知識的力量。否則,學生將不能建立起相對的邏輯思維系統,不具備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不能成為知識的主人。
2013年的“寧波會議”上,杜亞雄教授提出:“建立中國民族音樂的理論體系是一個極為繁難的系統化工程,盡管許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時至今日尚未建立體系,連一本能夠概括中國傳統音樂實踐的樂理書都沒寫出來。”②音樂學人才培養是一個龐大、綜合的工程,基礎樂理課程體系尤其錯綜復雜,如何建立一套更科學、務實的課程教學法,盡可能地提供一種理論和方法解釋音樂背后的復雜的人類行為,把音樂的音高、節奏、音程、和弦、旋律、調式視為在人類更廣泛的社會體制與文化體制中運行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見,建立基礎樂理理論體系可能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一項長期任務。
梅里亞姆經典范式對實踐教學的影響,不僅是課程研究方法的改革,也是理論研究態度的轉變。筆者認為,基礎樂理課程的建設,力求樹立多元開放的學術思維,力求建立嚴謹的邏輯框架,力求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學科交融的特色;在追求課程研究方法上以音樂學本體研究為中心,在追求研究特點上以中西視野為兩翼,在追求學科發展上以理論研究與創新為原動力,建立“傳承—表演—評價—研究”的螺旋上升通道,最終傳授給學生“在文化語境”中的音樂。
希望隨著音樂理論研究的深化與發展,基礎樂理課程建設更有積極意義。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國“民族樂理”思維引入基礎樂理課程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秦序.音樂學學科性質再認識[J].中國音樂學,2010,(03).
[2]《東方音樂學會2013年高層國際論壇會議日程和摘要匯編》,第21頁.
作者簡介:
[1]曾娜妮,湖南文理學院藝術表演與傳媒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