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蕭霏
摘要:音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音樂主要是以高音素材作為作曲的材料,“聲景作曲”能夠有效開拓人的創作思維和創作視野,不僅僅運用了傳統的音樂,還側重使用了自然環境的聲響,重點體現了出現代社會的人文價值。本文探討了“聲景作曲”的理念方式以及它的文化特質,分析了"聲景作曲"的社會意識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聲景作曲 理念方式 文化特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改變,但是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人們需求在精神和心靈方面得到一定的放松,音樂的出現有效的緩解了人們的壓力,并一定程度上陶冶的人們的情操。“聲景作曲”是加拿大電子聲學作曲家杜勒所提出的,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著重使用了自然環境的聲響,它是以純電子原聲音樂的方式呈現的,其實簡單來講“聲景作曲”是利用自然環境聲響為創作音樂素材的,但是又很巧妙的使用了傳統的音樂。
一、“聲景作曲”的理念方式
聲景指的是一些不總能夠聽得見的,但是會回來的某些基調聲音,或者是不總能被聽到但是能不自覺的被聽到的聲響,這一詞最早被解釋為在自然和環境中,也就是用耳朵來捕捉的景觀。“聲景作曲”是加拿大電子聲學作曲家巴利·杜勒[1]提出的,指的是通過電子原聲的形式,來識別環境存在的聲音和背景,從而讓聆聽者能夠將記憶或者是想象中的景象相聯系,也可以說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作曲家將自然以及社會中的聲音進行記錄和保存,結合之前的經驗和對聲響模式的認識,從而形成作曲的一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聲景作曲”側重于發現,有的作曲家甚至利用相關設備構建出人們熟悉的聲景元素,利用音樂將人們認識的世界體現或者是還原。由于使用的聲景素材可能跟環境相同,那么就可以指提取其中特別的元素,來創作出更加社會化、藝術化的音樂,創作者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才能夠構建出真實的人們所認識的世界。
首先,作曲家必須要針對聽眾的心理語境以及生活環境中的一些聲響材料,來制定音樂,以完整的體現出音樂的價值。第二,作曲家可以適當的根據作品的需求對聲景材料進行改造,但是一定要保證聽眾能夠聽出聲景材料[2],或者是要保持聽眾對原材料的認識度。第三,作曲家創作出來的曲子,應該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增加聽眾對所處世界的認識,甚至是影響到聽眾的日常的知覺習慣。第四,創作出來的音樂需要擁有積極向上的成分,或者是現實和;理想的成分,可以允許作曲家使用聲景素材,從而影響音樂作品的各個層面。其實這些原則也就是要求作曲者不僅僅要貼合實際生活中的聲景素材,還應該具有較好的正能量,積極的引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理想,“聲景作曲”必須要保證作品具有一定的價值,那么才能夠很好的體現出它的文化價值[3]。
二、“聲景作曲”體現的文化特質
在創作“聲景”作品時,創作者需要利用周圍世界的聲音作為基本的材料,這一作品是利用聲音創作而成的,那么也就表示必須要依賴科技和技術,或者是聆聽的環境和生態心理等方面,那么所有的“聲景作曲”都將會以一種重新組合的形象展示出來,但是仍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聲音作為合成器。如果沒有錄音以及電訊傳播等電子科技的存在,那么也就不可能創作出作品,我們甚至可以說“聲景作曲”是電子藝術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音樂藝術的題材范圍也在逐漸的擴大,在我們的生活的自然界中,任何一種聲音都可以被認為是“聲景作曲”的素材,那么就可以創作出更多的作品,但是必須要保證作品的重點放在思想內涵和社會文化的互動上,如果作品不具有創作的精神,而是盲目的追求形式的新穎,那么“聲景作曲”也就僅僅停留在科學技術層面,作品也就不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甚至會導致作品沒有價值。
聲景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體現出了社會意識,以及文化價值,創作者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利用合理的創作手法將其納入創作內容,在聽者欣賞之后成為人們共同的記憶,“聲景作曲”的出現有效的將生活和藝術之間的距離縮小了,甚至是打破了兩者之間的僵局。也就是說優秀的聲景作品能夠有效的改變傳統的日常生活和溝通方式,我們可以舉例來探討“聲景作曲”的文化特質。例如:臺灣作曲家吳金黛等人利用五年的時間創作出的《森林狂想曲》[4],他們深入到臺灣的森林中,對鳥類、蟲類、溪流以及動物等自然聲景進行錄音,將這些錄音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意制作,使自然的聲音和音樂的節奏巧妙的結合。在這部作品中,森林中的聲音,動物的聲音以及樂器模擬的聲音等相結合,充分的體現出了“聲景作曲”的文化特質,更重要的就是體現了社會意識和文化價值,也一定程度的改變了人們對于森林的態度,甚至是對動物的態度,很好的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聲景作曲”不僅可以豐富創作者的創作靈感,還能夠豐富聆聽著的感知力,甚至具有激發人們關注自身生活環境,或者是關注生活中一些聲音的可能,能夠有效營造出一種和諧而平衡的社會生態環境。不僅如此,“聲景作曲”還能加強起聆聽者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阮俊宇.網絡音樂的創作和傳播藝術特征解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4,(03).
[2]王建民.譜民族新韻 抒中華情懷——《第一二胡狂想曲》創作回顧與回想[J].人民音樂,2014,(03).
[3]徐婧.堅守調性 立足傳統——以《紀念交響曲》中的帕薩卡利亞為例解析鮑元愷的音樂創作[J].音樂創作,2014,(04).
[4]符譯文.再談音樂創作的繼承與創新——以巴托克《第三弦樂四重奏》與利蓋蒂《第一弦樂四重奏》對比分析為例[J].音樂創作,201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