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少博
摘要:音樂實踐是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從社會服務的藝術實踐入手,分析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衡陽師院音樂系為例,思考和尋求地方高校音樂類專業從事社會藝術實踐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地方高校 音樂類專業 社會實踐
社會服務是指以提供勞務的形式來滿足社會需求的社會活動。狹義指直接為改善和發展社會成員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務,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務。廣義的社會服務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務、生產性服務和社會性服務。生產性服務指直接為物質生產提供的服務,如原材料運輸、能源供應、信息傳遞、科技咨詢、勞動力培訓等。社會性服務指為整個社會正常運行與協調發展提供的服務,如公用事業、文教衛生事業、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等。
教學、科研、服務是當代高校的三大職能。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以及帶來的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音樂專業的社會服務作用日益明顯,作為地方性的高師音樂,就是要在面向社會服務于社會, 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把自身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投入到社會中,直接為地區經濟文化事業服務,把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實踐與社會報務相結合,建立有效機制和實踐教學體系,承擔部分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任務,為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進步服務。這樣即可以讓地方高師音樂專業獲得良好專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社會效益,也是音樂專業為社會服務的重要責任
以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為例,雖然從人才引進、學科建設、培養目標等方面不斷完善自己,但是與全院其它專業相比還是有些差距。如何取長補短,向其它有經驗的系、部學習,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達到專業建設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互利雙贏是學校值得重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正確定位、突出特色
為地方文化服務,最跟本就是突出“地方”特色,地方性高師學校一般都處在二三線城市,因此在師資力量、資金支持、影響程度等方面,自然比起一線城市和重點大學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所以不能一味的照抄他們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要抓住高校所處的城市以及區域的經濟和文化資源狀況,把握住當地文化需求的發展大方向,在以培養中小教師人才以及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要深入與政府、農村、社區和企事業等單位(部門)的聯系,依據學校的發展方向,以及其它學科相結合找到音樂專業社會服務的切入點。充分利用一切資源,逐步形成和提煉出適合當地音樂專業學生社會服務的特色,正確定位,樹立全方位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
衡陽師范音樂系在學生藝術實踐方面積極從以服務帶動發展的理念出發,一方面有計劃、有組織地深入的了解衡陽市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以大力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契機,另一方面深入分析我系地處衡陽眾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地理區域特點,創辦新的學科,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擬組建以當地民間音樂為基礎的研究所,以本系教師和地方音樂文化名人為主,有大量學生參與的多學科、交叉性、綜合化的有著區域文化特色社會服務團隊。以培養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服務為基礎,參與到地方文化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文化下鄉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文藝演出打造文化雁城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不但為衡陽本地地方文化建設服務,更要有效輻射湘中南地區的遠見。
二、建全機制、創建平臺
高效的機制和良好的服務平臺是高師音樂專業實現社會服務的基礎。而現在大部分的高師音樂專業教育只停留在地方教育事業和參加地方文藝演出方面,缺少有效的機制和平臺。因此,地方高師音樂專業必須轉變觀念,要把音樂藝術專業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地方高師教育的重要環節,要以服務社會作為辦學的最終目的,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市場需求引導學科建設,進行科學研究,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服務效果為評價標準。衡陽師范學院積極整合社會和校內相關優勢資源,成立了專門的藝術中心,并明確其職能,確定其功能,建立健全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和機制。音樂系也獲得批準成立了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并升級改造實踐訓練場地,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為音樂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創造條件,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積極吸納民間藝術家和高層次的學者,成立民間音樂研究所,通過科研平臺和學科實訓基地建設,推進學校音樂教學、實訓一體化藝術教育實踐示范中心,鼓勵教師與學生積極參與地方社會科學的研究項目。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教育學科社會服務的內外部環境,提高音樂專業的社會服務職能。以機制建設師資隊伍,以平臺促進教學發展,實現教學與社會服務的良性互動。
另外,要更好的實現音樂專業全面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就必須深化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要堅持以學科建設作為推動產、學、研、用結合的基礎,不斷拓展深化幾者合作的內容,為當地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等全方位的需要服務。
三、注重效能、互利互惠
音樂專業社會服務實踐的成效,要從地方高師音樂專業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貢獻率、對地方教育的推動力、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輻射力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來衡量,必須是相互促進。音樂專業為社會服務,必須要“以合作為基礎,在服務中促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必須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有計劃的開展社會服務實踐,優勢互補。衡陽師范音樂系在“湘商會”衡陽建市60周年等演出,以及“傳承山歌文化、打造文化岳北——岳北山歌調演”、“衡陽市文化強市評價體系研究”、“衡陽旅游資源中音樂元素的開發與利用”等項目中,為衡陽地方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地方音樂基礎教育、城市旅游公共藝術發展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本系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發展。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知名度得到提升,辦學特色得到彰顯,社會聲譽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黨的十八大的召開,重新確立了教育的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進一步凸顯了教育在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過程中的作用。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了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就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職能和任務。我們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于人民大眾,因此,作為地方高師音樂專業必須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結合自身實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建各種實踐平臺,積極為音樂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藝術實踐機會,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培養、儲備音樂藝術人才,力爭為本地區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是我們任重而道遠的使命。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3年度衡陽師范學院教改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YKT201334。
參考文獻:
[1]馬達,陳雅先.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論稿[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2]劉沛.美國音樂學校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小麗.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淺析[J].學周刊,201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