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長安
摘要:作曲既是高校音樂專業中的必修課程,而且其本身也是一門創造的藝術。但是長期以來,在該門課程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沒有充分意識到這門學科的創造性,仍然將其視為一般學科來對待,從而使教學質量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從什么是創造力和當下教學中的不足談起,就學生創造力的提升進行分析。
關鍵詞:作曲教學 創造力 培養分析
一、創造力的含義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綜合性本領,是產生新思想、創造新事物的能力,由智力、知識、素質、個性等多種因素共同組合而成。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各種創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從作曲的角度來看,其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所以在作曲教學中關注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既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
二、當下作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作曲是高校音樂專業中的必修課程,是對學生各種音樂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該門課程的教學還處于一種單一和落后的狀態中。在教學目標上,對于通過這門課程的開設,想要給學生帶來哪些方面的提高這一本質問題尚沒有明確的認識;在教學模式上,仍然沿用了一般學科中“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舊模式,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激發則無從談起;在師資建設上,很多教師一直都在“吃老本”,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理念;在教學評價上,仍是以教師評價和量化評價為主,沒有體現出教學評價的價值和意義。上述種種不足,使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這一重要目標受到了很大影響,也從根本上制約了作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高校作曲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一)重視對經典作品的模仿
馬克思主義哲學曾提出,量變引起質變。一方面,作曲是一門有著較高難度的音樂活動,盡管學生在學習作曲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但是當真正讓學生獨立創作音樂時,仍會感到突兀和不適應;另一方面,在中外音樂發展的歷史中,曾涌現出了數不勝數的經典作品,堪稱是作曲的范本,對于這些作品的研究和模仿,本應就是作曲學習中一個必須的環節。然而在教學中,多數教師或是以技法講述為主,或者認為這種模仿會影響到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所以對此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這顯然是一種片面的認知。具體來說,對于經典作品的模仿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嚴格模仿,即以原作品的結構、小節、和聲、調式調性等為骨架,然后進行旋律創作,旨在幫會學生更好的感受技術的運用。一種是自由模仿,既可以是整體模仿,也可以是局部模仿;既可以是風格模仿,也可以是曲式、和聲等任意一個方面的模仿。誠如著名音樂家趙曉生先生所言:“先模仿而后獨創,是符合事物認知規律的,模仿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是通往藝術創造的必經之路。”所以教師大可不必擔心模仿會壓制學生的創造性力,相反,其能夠將感性和理性、主觀和客觀有機結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之后,學生自然就會產生新的構思和想法,從而實現了對創造力的培養。
(二)注重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
一方面,每一個學生的性格、愛好和音樂基礎水平都是不盡相同的,倘若教師將所有學生都按照一個標準來培養,則無疑于將作曲教學視為了一種批量生產,培養出來的學生毫無個性和創造力可言;另一方面,作曲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唯有給學生以充分的關注、引導和啟發,才能使他們的各種創新思維得到發展,最終成為有價值的創新。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說,要求教師要充分做到因人而異和因勢利導。所謂因人而異,就是要正視不同學生之間的的各種差異,力求為每一個學生都量身制定出一套培養方案,使其個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所謂因勢利導,則是在對學生各種表現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對于學生的某些特點和優勢予以積極的引導,使之最終形成個人獨具的特點。這種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個人的關注,激發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才能真正獲得創造力的培養。
(三)實施分階段教學
創造力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相關的扎實學習為基礎的,沒有了這個基礎,創造力就成為了一座空中樓閣。所以要求教師要對基礎學習有充分的重視,通過全面的變革,對其進行夯實,使各種創造有一個堅實的基礎。針對當前教學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實施分段教學,將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具體來說,可以將整個作曲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以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為主,因為這兩個時期的音樂成就最大、音樂風格也最為鮮明,如藝術歌曲、鋼琴小品等,都可以作為主要的學習對象。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學習和分析,能夠有效將作曲和之前的樂理、和聲、曲式分析等知識聯系起來,為后來的學習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也不能忘記中國音樂家對同類音樂體裁的創作。以藝術歌曲為例,20世紀30年代,黃自、趙元任和青主等,同樣創作出了享譽世界的中國藝術歌曲,將其引入到教學中,通過這種橫向的比較,能夠有效擴展學生的的音樂視野,同時也推動了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第二個階段是整個作曲學習中最為關鍵的階段,主要內容以中型鋼琴曲和其它器樂獨奏曲為主,涉及到回旋曲式、復三部曲式和變奏曲式等。該階段的一個重點則是學生聲樂寫作思維向器樂寫作思維的轉變,對此教師可以展開專項訓練,向學生介紹一些專門的寫作手法,如命題——渲染——展開——對比——結束等。同時,在該階段的學習中,很多學生都會對某一位作曲家有多偏愛,教師則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引導。第三個階段是作曲學習的高級階段。主要以重奏、室內樂和大型交響樂隊為主要內容,涉及到奏鳴曲式和多章套曲。因為有了前兩個階段學習,所以該階段的學習內容雖然難度較大,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仍然是能夠從容應對的。特別是面對一些全新的音樂理念和音樂風格時,教師應該以一種開放、兼容的心態,引導學生對其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并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的創新,切不可將個人喜好強加給學生。通過這種分階段學習,能夠獲得一種循序漸進的良好效果,為學生創造力的激發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提升教師的素質和能力
教師是整個教學的引領者,要想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力,首要做的就是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從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多數教師都是科班出身,能夠充分滿足常規的教學需要,但是從創造力的培養角度來說,還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因為多數教師在學校畢業后便走上了教學崗位,相對繁重的教學任務使他們難有時間再進行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的豐富,所以在知識體系和理論觀念上表現出了落后的一面,需要教師予以有針對性的補充和完善。在專業知識方面,要對當代作曲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包含一些新的創作理念、創作手法、音樂作品等,并能夠將其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論知識方面,則要求教師要無限量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對和作曲相關的各種知識進行廣泛的涉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復合型的教師,以充分滿足教學的需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創造力對于作曲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作曲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和創新,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創新思維和全面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音樂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那些敢于創造、善于創造的人才,才能夠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才能夠真正有所收獲。所以說,無論是從作曲這門學科的特征來看,還是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要來看,都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非.我國音樂學院作曲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之我見[J].中國音樂學,2009,(01).
[2]解瑂.從單向專業訓練到培養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著名旅美作曲家、“長江學者”陳怡教授談作曲教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4).
[3]陳立芳.提高教學質量 拓寬研究思路——全國高校作曲理論與課程改革研討會述評[J].人民音樂,2007,(01).
[4]徐璽寶.寄希望于中國現代電子音樂學派的崛起[J].音樂研究,2007,(02).
[5]徐璽寶.論傳統配器法在MIDI音樂制作中的運用[J].藝術研究,200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