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平
某單位開檢討會,一些干部帶了兩份發言提綱,一份言辭犀利問題尖銳,一份含糊其詞語氣溫和。這件事看起來是小事,實則透露出一個傾向性問題,那就是基層對上級作風是否真改存有疑慮。
有人坦言,基層干部把領導的胸懷看小了,把領導的覺悟估低了。事實恰恰相反,問題就出在領導干部身上。“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正因為平時領導干部喜歡聽好話,熱衷搞面子,才使基層心懷“試探”心理,準備多種應對“方案”。
裴矩在隋朝做官時,以溜須拍馬著稱。可到了唐朝,他卻一反常態,經常對朝政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敢于當面跟唐太宗爭論,成了忠直敢諫的諍臣。司馬光就此感慨道:“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諍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裴矩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不是基層干部喜歡搞“試探”,而是摸不準領導刮什么風。
雖然各級抓作風的力度很大,但個別單位整改落實的效力并沒有很好地傳導到基層,個別單位心存疑慮。于是,他們會利用領導開會、調研等時機,搞一些“試探性”動作,以驗證上級改作風的真實度。如果上級領導堅決反對“四風”,他們自然會打破慣例、踐行新風。否則,“試探”心理就不會消失,直接后果是讓基層不知所措,工作被動。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