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立波 于萬夫 何長海 李尚帥 周偉 游光輝
吉林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簡稱“吉化”),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以“三大化”為標志的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1954年開工建設,1957年建成投產。1978年由化工部直管轉為吉林省管理,1998年上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截至2013年末,已發展成為擁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85萬噸、燃料乙醇生產能力60萬噸,主體裝置67套,生產主要煉化產品115種,總資產317億元的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60年來,吉化為國家出產品、出技術、出人才、出經驗,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800多億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項,先后為全國各地輸送和培養各類人才6萬多人,獲得國家級榮譽100多項,創造享譽全國的“吉化經驗”,為我國化學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8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吉化視察,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吉化開工建設60周年之際,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組織的全國企業文化示范基地調研組,到新中國化工長子——吉林石化公司就“吉化經驗”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吉化經驗,產生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吉化在治理整頓、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管理實踐,是吉化人“跑步學大慶”,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個時期不斷豐富發展,是石油和化工行業乃至中國國有企業的經典案例,為中國現代工業文明寶庫提供了寶貴的管理和精神財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吉化經驗的理論根源,延安精神、大慶精神、鞍鋼憲法是它的思想來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集團是它的實踐來源,吉化經驗集中體現了工人階級革命性和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環境建設的統一,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吉化人身上的具體體現。
吉化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吉化的建設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1957年10月25日吉化投產,薄一波副總理代表國務院專程為其開工剪彩,《人民日報》專門發表社論《我們要建設強大的化學工業》,由此奠定了吉化新中國化工長子的地位。
創業時期的吉化不僅為新中國生產了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爐電石,而且也創造了樸素的、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企業管理經驗——“開門辦好十件事”:到工廠要先到現場,問問工人工藝條件好不好,再看看操作記錄,同工人說的對照對照;要檢查設備,聽聽、看看、摸摸,發現有沒有滴、漏、跑、冒等毛病;要檢查備品配件有沒有,缺不缺;要看看產量計劃完成的怎樣;要看看產品質量合不合規格;要看看材料夠不夠,消耗定額高不高;要查查包裝好不好,問問運輸有沒有問題;要查查分析化驗的工作,看看分析得及時不及時,準確不準確;要把聽到的、看到的事情,隨時記下來;回到辦公室后,要想一想,算一算,大家碰碰頭,把發現的問題立即解決,把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1961年1月30日,《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了解情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充分肯定了吉化的生產管理經驗,社論指出:“吉林化學工業公司最近總結生產管理經驗時,提出直接指揮生產的第一線干部和技術人員每天必須做好十件事”?!斑@條經驗普遍意義在于:做任何工作,都要經常地充分地了解情況。”
文革十年,吉化受到了嚴重創傷。1976年10月文革結束后,吉化領導班子帶領廣大職工“跑步學大慶”,從建章建制入手,開始恢復正常生產秩序,806個化工崗位建立責任制,實現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開展四次設備整頓,大幅提高設備完好率,把文革“重災戶”變成了管理“排頭兵”。1978年5月,在全國石油化工第二次學大慶會議上,康世恩副總理在工作報告中盛贊吉化“大干大變”的經驗。1978年12月19日,吉林省和化工部召開大慶式企業命名大會,號召全省工交戰線和全國化工戰線認真學習吉化“跑步學大慶”經驗?!都秩請蟆贰ⅰ督侨請蟆泛图质 ⒓质腥嗣駨V播電臺等新聞媒體連續報道和介紹吉化所取得的成績。《吉林日報》1978年10月14日頭版頭條發表長篇報道:《吉林化學工業公司跑步前進,真學大慶,一年大變》。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吉化抓住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成功實現了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實現了從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轉軌,實現了從圖生存向謀發展的轉變,創造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的寶貴經驗。
1978年開始,用4年時間,吉化開展了創無泄漏工廠、創清潔文明單位、創六好企業的“老三創”活動。1982年又用5年時間,開展了“新四創”活動,即創一級計量單位、創設備優秀管理獎單位、創全面質量管理獎單位、創無事故工廠,進入全國企業管理先進行列。
1982年,吉化年產250萬噸煉油裝置和年產11.5萬噸乙烯及其配套裝置全部建成投產,成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并舉的特大型國有企業。
1983年,吉化從改革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機制入手,先后出臺了36項改革措施。實行“三大包干”,完善了經濟責任制;建立健全了獎懲制度,從上到下建立了各級崗位責任制;實現了向二級廠放權,搞活生產經營;發揮產品、技術、人才優勢,實施行業聯合。
1984年,吉化創造性地開展“認識王鳳山大討論”,一個典型引起十萬人思索,并由此引發了具有吉化特色的主旋律教育活動。在全國工業企業中率先引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全面解決文革后行路難、入托難、吃水難等十大難題,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
這期間,全國各地工業企業到吉化參觀學習絡繹不絕。1986年7月至1987年6月,吉林省和化工部分別在吉化舉辦企業管理干部培訓班,通過現場參觀、經驗介紹與專業講座的辦法,成建制地輪訓企業的各級黨政干部。其中,化工部在吉化舉辦7期,有318個大中型化工企業1578名干部參加了學習。吉化也多次派出人員到全國許多企業傳授經驗、咨詢服務、幫助工作。
198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由領導帶隊,兩次派調查組深入吉化,調查研究,總結吉化經驗,并于1987年4月16日下發了《關于印發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經驗的通知》(吉發[1987]16號),稱贊吉化公司“為我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全省工業企業的標兵,兩個文明建設的樣板?!蓖瑫r,《吉林日報》從1987年5月開始,連續六篇報道“吉化公司的基本經驗”。同年7月30日至8月2日,吉林省企業精神文明建設會議在吉化召開,吉化精神典型事跡演講團向大會作了演講。
吉林省委、省政府總結吉化經驗為:堅持深化改革,充分調動基層單位、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不懈地抓基礎工作和基層班組建設,不斷強化企業管理;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努力把買賣做活;堅持抓產品上水平,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競爭能力;抓當前想長遠,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增強發展后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新搞活,全面提高職工素質;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為改革和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1989年7月,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吉林省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在吉化召開吉林省學習吉化經驗現場會,吉化作了《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中建設發展吉化》經驗介紹,會上宣布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關于深入開展向吉化公司學習活動的決定》,會議強調:“通過有計劃地、系統地宣傳報道,使全省人民了解吉化,認識吉化,增強吉化經驗的感召力,使吉化精神扎根于群眾之中”?!度嗣袢請蟆?、新華社、《吉林日報》等16家新聞單位對會議進行了采訪和報道。
吉林省委、省政府再次總結的吉化經驗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改革開放方針,以改革促發展;一貫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養造就一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四有”職工隊伍;立足企業、放眼全局,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職工與企業的關系;嚴格、細致、科學地抓管理,以現代管理科學指導現代化大生產;抓緊科技與生產的結合,實行集約化經營;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吉林省學習吉化經驗現場會議之后,立即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學吉化的熱潮。從原來的一般性號召發展到有組織、有領導地學習;從過去單項學習發展到全面系統地學習;從工業戰線上的學習發展到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僅一個多月,吉林省內企業的各級領導干部就有3000多人到吉化學習。全省從上到下都把學吉化當作一件大事來抓,把“做吉化式職工、創吉化式企業”作為奮斗目標。為了使學吉化的活動更廣泛深入扎實,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制訂了三年長遠學吉化的規劃,提出學習標準、學習步驟和具體措施,采取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分級負責、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統籌安排、搞好結合的方法,全面開展學吉化活動。
1991年5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吉林市召開全省學習吉化經驗交流會,吉化匯報了學先進、找差距,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集團步伐的做法。與會者進行了現場參觀指導。會議指出,全省學吉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全省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領導干部全心全意依靠科技進步的意識,促進了企業素質的提高及各行各業的進步,推動了全省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的深入開展。
1989年,顧秀蓮同志接任化工部部長后的第一個舉措就是召開全國化工系統進一步學吉化經驗現場會。9月4日,李鵬總理在聽取顧秀蓮部長關于全國化工系統開展學吉化的匯報時說:吉化工作搞得不錯,主要經驗是思想政治工作抓的好,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沒有丟掉,也就是基本功好,不管大事、小事都嚴肅認真,特別是小事也嚴肅認真,企業管理搞得比較扎實??偫碓谡勗捴?,肯定了吉化的政治優勢和基礎管理優勢。
1989年9月,化工部在吉化召開全國化工系統進一步開展學吉化活動現場會,顧秀蓮同志作了題為《學習吉化經驗,推動兩個文明建設,加快化學工業的發展》的報告,會議做出《關于進一步開展學習吉林化學工業公司活動的決定》,提出重點學習吉化的“五條經驗”和“四種精神”。
化工部總結的吉化經驗是:堅持改革開放,增強企業活力;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斷強化管理;堅持自力更生,推進技術進步;堅持以人為本,培育“四有”職工隊伍;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領導班子建設?;げ靠偨Y的吉化“四種革命精神”是:苦干實干,不怕困難的艱苦創業精神;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的從嚴治廠精神;不甘落后,爭創一流的不斷進取精神;立足本職,建功立業的積極奉獻精神。
全國化工系統進一步開展學吉化活動現場會之后,化工部成立學吉化領導小組,顧秀蓮任組長。各地區、各單位也相繼成立學吉化領導小組,均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吉林省內外許多單位紛紛到吉化參觀學習。從1989年7月至12月,先后來吉化的有吉林、天津、湖南、北京、上海、陜西、新疆、內蒙古等24個?。ㄖ陛犑小⒆灾螀^)158個單位8337人。1990年,到吉化參觀學習的各地、各行業人員達3萬多人。1991年5月,來自全國12個省、22個地、市的黨政領導330人,再次到吉化考察學習?;げ?、吉林省政府、國務院企業指導委員會、中質協等10多個行業、部門在吉化舉辦學吉化學習班28期。化工部學吉化辦公室將吉化經驗拍成電視片,送至各單位;把學吉化現場會材料匯編成冊,出版發行。還大力組織宣傳報道吉化經驗,造成了強大的宣傳聲勢,增強了吉化經驗的感染力,使吉化經驗成為整個化工行業的共同財富。
吉化經驗的推廣,在全國化工系統引起巨大反響。通過傳播吉化經驗,促使一大批企業上了等級,改變一批后進單位的落后面貌。吉化精神、吉化作風逐步成為全國化工系統廣大職工的自覺行動,職工隊伍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91年4月,化工部召開全國化工系統學吉化總結表彰大會,顧秀蓮充分肯定“各地各行業貫徹部里學吉化決定,領導是重視的,工作是扎實的”,并從10個方面總結所取得的成績。
吉林省和化工部學吉化現場會之后,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播發多篇報道,連續介紹吉化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經驗和做法。
1989年9月,《人民日報》發表新華社記者和《人民日報》記者聯合撰寫的通訊《活力的源泉—記“吉化精神”》。同時,刊登《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穩穩掌住舵,高高揚起帆》,高度贊揚吉化精神,謳歌吉化職工的堅強信念和崇高理想。
1990年5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以《吉化顯示社會主義企業蓬勃生機》為開篇,并發表《從吉化看社會主義》評論員文章,之后連續刊登6篇系列報道,全面系統地介紹吉化經驗,標題分別是:《合金般的凝聚力—吉化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紀實》、《大企業大作為—吉化公司不斷開拓進取紀實》、《堅持科學的“優化”—吉化公司勞動優化組合紀實》、《搞好不投資的基本建設—吉化公司強化企業管理紀實》、《大企業里的“小社會”—吉化公司從國情出發辦社會紀實》和《“麻袋毛”的連鎖反應—吉化公司艱苦奮斗過緊日子紀實》。5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訪談錄《讓吉化精神在全國開花結果—訪化工部部長顧秀蓮》。這一系列文章的發表,進一步彰顯了吉化的政治優勢和基礎管理優勢,在全國各地和吉化職工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為了推動學吉化活動的進一步開展,1989年8月吉林省總工會組織了吉化人事跡報告團,用1個月時間走遍了省內8個地、市,做了27場報告。
1989年10月到1991年4月,化工部重新組成吉化人事跡報告團,以化工部原副部長賈慶禮為團長,4次組團,先后到全國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30多個地、市,報告370多場,直接聽眾達46萬人次,使吉化精神、吉化作風傳遍全國。
吉化人事跡報告團的活動,當時曾在全國各地引起轟動效應。中央和地方的很多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等新聞媒介及時宣傳報道了吉化人事跡報告團的活動及部分成員的報告。1990年5月,吉化人事跡報告團有3名成員參加全國總工會組織的全國勞模報告團,兩次來到人民大會堂,登上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和全國勞動模范報告會主席臺,受到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李瑞環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吉化人事跡報告團打破了只作報告的老規矩,在報告吉化經驗的同時,專門組織既有實際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專業技術管理干部搞企業“診斷”和設備管理講座,對160多個企業按吉化的標準和做法找問題、挑毛病,手把手地教,硬碰硬地干,實打實地幫。在對企業講評時,不講假話,不兜圈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一絲不茍,敢于較真,不只說“不能這樣干”,而且告訴人家“應該怎么干”。許多被檢查、講評的企業領導干部說:“吉化人工作就是實,標準就是高,要求就是嚴,作風就是細,辦事就是快!繼承和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p>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掀起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高潮。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1995年6月和1996年5月,江澤民同志兩次就搞好國有企業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步伐。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吉化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組建吉林化工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公司制改造,1995年“吉林化工”H股、A股股票三地上市,創新了產權制度,實現了與國際經濟接軌。

吉化緊緊抓住國家鼓勵發展乙烯工業的戰略機遇,1993年11月開始建設30萬噸乙烯工程及其配套裝置,經過土建年、安裝年、投產年的艱苦奮戰,于1996年9月和1997年10月分兩批建成投產。從此吉化乙烯生產能力達到45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達500萬噸/年,吉化全面進入了以石油化工生產路線為主的新時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6年8月16日,為了加快搞好國有企業步伐,推動全省改革和建設事業發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再一次作出《關于深入開展向吉化集團公司學習的決定》,總結推廣了吉化面向市場、全面轉軌的新經驗:深化改革,重在轉換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嚴格科學管理,加速管理轉型,著力構建面向市場的管理體系,增強企業的適應力;把發展作為企業的生命線,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促進技術進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傳統,一要發揚,二要發展,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建立一個好的領導體制,形成企業克難制勝的合力。

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全省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吉化緊緊圍繞如何由長期習慣了的計劃經濟環境成功地進入市場經濟環境這一課題,立足自身,向改革找出路,靠轉軌求發展,全面推進‘三改一加強’,使企業活力明顯增強,面貌煥然一新,走出了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成功之路。吉化創造的面向市場、全面轉軌的經驗,有力地證明,在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中,國有大中型企業雖然遇到了困難,但前景是光明的?!?/p>
與此同時,時任化工部部長顧秀蓮同志批示:“吉化是化工戰線的典型,又有新的發展,研究國有企業如何搞活,抓住此點做文章?!睍r任化工部副部長賀國強批示:“吉化既有傳統經驗,近年來又創造一些適應改革開放的新經驗,應加以總結并大力宣傳。”按照化工部領導的要求,由化工部組織調研、編寫、出版了《今日吉化》一書,書的序言《國有大企業的成功典范》指出,吉化的根本經驗是:突破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機制和制度,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公司徹底轉變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集團公司,把改制、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探索了一條新路。吉化經驗的核心是: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起二級單位自主經營和集團調控的運行機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用人機制;以股份制改造為契機,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配置新的效益增長點;依托老基地建設新項目,向規模經濟要效益;發揮企業管理優勢,強化財務管理、營銷管理和質量管理;以再塑吉化人形象為主線,培養造就“四有”職工隊伍。吉化經驗既是傳統經驗的繼續,也是新形勢下的豐富和發展。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央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
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吉化與東北其他國有大企業一樣,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歷史性、體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呈現,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設備和技術老化,冗員多、債務重,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自有資金嚴重缺乏,企業連年虧損。
1998年5月,按照國務院對石油石化行業重組的規定,吉化由吉林省省屬企業劃歸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管理。面對企業巨額虧損的嚴峻形勢,在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的強有力支持下,吉化廣大干部職工圍繞扭虧脫困中心,以轉變觀念和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三改一加強”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從嚴精細管理,采取超常規、革命性措施,統籌推進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集約管理,2003年一舉結束了連續多年虧損的局面。
上劃中國石油集團公司以后,吉化淘汰98套落后裝置,“一五”期間建設的煤化工生產裝置基本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同時,完成了30萬噸/年合成氨、22萬噸/年丙烯腈裝置建設,實施煉油和乙烯擴能改造,使煉油能力達到75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達到85萬噸,實現了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歷史性跨越,企業經濟規模和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
2004年5月,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顧秀蓮同志應邀參加吉化成立50周年慶典,對吉化人面對困難不退縮、頭頂壓力不氣餒,萬眾一心、頑強拼搏的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并委托《中國石油和化工》雜志社就吉化扭虧脫困、重振雄風的經驗進行調研,形成了《從吉化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調查報告,溫家寶總理對報告作出了批示。
調查報告系統地總結了吉化創造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進行企業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競爭機制;按照市場化要求,改進和加強企業管理,提高集約化水平;實施“人才強企”戰略,造就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把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發展結合起來,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有效增強;與時俱進,重塑吉化精神。
2005年3月,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也組成聯合調查組,深入吉化進行調研,形成了《奇跡在這里發生》的調研報告,總結了吉化“下猛藥嚴抓細管,提人氣凝心聚力,謀發展分秒必爭”的做法,提出了搞好國有大型企業的四點啟示:核心在于有個齊心協力的好班子;前提在于轉機建制贏得市場的主動權;關鍵在于提高管理層的執行力;優勢在于“嚴細文化”深入人心。
吉化歷史、吉化經驗是吉化人創造的。在60年的風雨歷程中,形成了嚴細實快的吉化作風,吉化人在國家和企業需要的關鍵時刻勇于擔當、埋頭苦干;在企業創業發展的各個時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在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迎難而上、求實創新;在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夢想的征程上敢為人先、忘我奉獻。形成了干部有志氣,黨員有正氣,科技人員有骨氣,職工群眾有士氣的隊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