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凌海市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遼寧 錦州 121200)
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總體思路,選出以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為主導產業的村作為示范村,主導產業包括綠色水稻高產栽培、玉米高產栽培、花生高產栽培、保護地無公害蔬菜、西香瓜高產栽培、果樹高產栽培等15個種類。每村確定50名從事主導產業的專業農民為培訓對象,同時輻射帶動50戶農民,實現整村推進。我們僅以兩個村為例。
凌海市安屯鄉龍王村,地處大錦線南,大凌河北岸,距鄉政府10華里,全村轄4個村民組,1490口人,耕地10212畝,該村種植水稻已有二十年的歷史,長期以來,農民種植水稻采用傳統的選種、施肥、栽培模式,水稻產量、品質、效益增長緩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農產品質量,已成為國家的重點,人民的焦點。高產、高效、優質水稻,為稻農開辟了新的經濟思路和走向,該村稻農轉變生產理念,開始了無公害水稻的生產,2001年該村水稻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水稻生產基地,占全村總播種面積100%。2007年該村水稻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農產品水稻生產基地,占全村總播種面積100%。我們圍繞“綠色水稻”生產標準開展工作,按綠色水稻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系統培訓、指導,對農產品質量跟蹤檢測,開展系列服務。
李興武同志是龍王村的種田大戶,善于接受新品種、新技術。他種植水稻6.67hm2,積極接受農業新科技,良種良法配套,帶動、引領全村農民創高產。2012年,黨的惠農政策,實現了李興武機械插秧的理想,在農機部門的扶持下,他購進了一臺插秧機和耙地機。機械插秧需要在水稻育苗期采取與之相配套的育苗技術。隨后,他又建起了一棟溫室大棚,采用大棚溫室育苗技術,并應用育秧盤育秧,培育出根部帶有營養土塊并利于機械栽插的秧苗。我們的農機技術人員、水稻栽培技術人員和李興武一道,認真研究和嘗試機械與秧苗有機結合的新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優質秧苗與現代機械密切配合,機械插秧在李興武家喜獲成功。水稻生產中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機械化育苗、機整地、機插秧等。從而減輕了勞動強度,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是一項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的技術,并能通過增窩增苗獲得高產、提高品質的新技術。由于他的示范帶動作用,龍王村農民踴躍應用插秧機插秧,目前全村已有插秧機200臺,基本上滿足了全村機插秧的需要,把村民從繁重的手插秧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了機械插秧的現代化飛躍。
隨著插秧機的日益增多,與之配套的育苗技術迫切需要整體推進。我們的技術人員采取農閑時節集中培訓、農忙時節親自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技術服務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新技術,幫助農民把握優良品種選擇、優質育苗、科學施肥、節水栽培、安全控害這些關鍵環節。目前全村選用了遼星系列,遼鹽系列、遼粳系列等適宜的優良水稻品種。全村70%的農戶應用了水稻無紡布育苗技術,20%農戶采用大棚育苗技術,按操作規程、注意事項,培育了壯秧,避免了常規育苗出現的弱苗、死苗現象。全村應用了“水稻一次性深施肥”技術。我們科技人員親自對全村耕作土壤進行取樣檢測,根據土樣檢測結果進行配方,為農戶發放施肥卡,實現全村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全程化服務。依據土壤檢測數據為其專門配制了“水稻一次性深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節本增效;針對該村稻田鹽堿情況,為其配制了“水稻鹽堿調制劑”,解決了稻田鹽堿危害這一生產中的難題。全村應用了安全控害技術,我們技術人員為其做出水稻病蟲害發生中、長期預報,水稻病蟲害發生期跟蹤調查服務,通過當地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可視化預報,通過手機短信傳遞植保信息,對常規性、流行性、遷飛性、新發性的病蟲害,分類指導,綜合防治。全村農民認識了新發生的病害:例如水稻條紋葉枯病,在我地區2009年首次發生,通過培訓,使農民掌握了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規律、防治時期和技術;掌握稻瘟病、紋枯病綜合防治要點;準確掌握稻曲病、稻水象甲、二化螟防治關鍵時期,應用生物農藥、頻振式殺蟲燈等,及時、準確、科學、安全防治病蟲害,確保了水稻優質、高產。秸稈催腐還田技術是當今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農業、旱作農業的重大措施;是節本增效、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綠色食品發展的有效手段。秸稈催腐還田可產生大量有益微生物,刺激作物生長,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減少化肥使用量,增強植物抗逆性,提高作物產量。是目前應用的最實用、最合理、最先進的實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