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廣西的品牌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廣西要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就要立足生態優勢,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切實走出一條后發展欠發達地區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是廣西實施精準扶貧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這是扶貧開發的思路創新。廣西是中國西南巖溶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區巖溶區土地面積800萬hm2,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5.2%,涉及10個市、77個縣(區)、779個鄉鎮(林場);石漠化土地面積233.33多萬hm2,集中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紅水河、南盤江、左江、右江流域。廣西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石漠化地區面臨著生態惡化與貧困交織的發展難題,是全區生態建設和扶貧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基于石漠化原因,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是將扶貧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的扶貧方式,是實施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的精準扶貧的必然要求。
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是廣西可持續脫貧的客觀要求。如何鞏固扶貧成果、杜絕返貧現象,是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必須重點關注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可持續脫貧戰略因此應運而生。實施生態扶貧,通過退耕還林還草,保護植被,減輕貧困地區的環境負荷,打破其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通過增加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產品供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通過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這些都有利于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而實現可持續脫貧。
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是廣西扶貧實踐的成功經驗。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開展農村扶貧開發,廣西也在特定的環境下開始扶貧實踐的探索,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走出了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實施生態扶貧工程,發展生態經濟,將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態環境與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取得扶貧開發的巨大成就。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要在總結借鑒這一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實現保護生態和扶貧開發雙贏。
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應把“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作為方向,堅持資源永續利用、開發與保護并重,在保護生態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態。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和建設,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扶貧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才能鞏固環境脆弱地區的扶貧效益。一要充分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教育等各種手段,加強生態環境管理,限制貧困地區人口損害生態環境的活動。限制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引導人們的親生態行為,減少人們生產生活對環境的排放。二要用好用足用活國家有關生態建設、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珠江防護林工程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實施以封育保護為主的生態自我修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強村屯綠化,增加森林植被,進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構建林區立體復合生產模式。這幾年,廣西各地發展林下養殖、林下種植取得的成效,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完全可以實現共贏。一要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利用林下具有的空氣新鮮、遮陰避陽、氣溫均衡、場所空曠自由和可采食的青草、樹葉、果籽、昆蟲等豐富的優勢,養殖優質畜禽。同時畜禽入林既捕食害蟲,又制造有機肥,反哺林木生長,能解決廣西農村人畜混居問題,整潔美化村容村貌。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廣西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相當于全區耕地總面積1.5倍,目前林下養殖僅占一部分,發展林下種植有很大空間,前景可期。廣西的石山地區歷來有“中草藥倉庫”的美稱,氣候條件適宜種植鐵皮石斛、靈芝等名貴中草藥,其收入相當可觀,是一種有高效扶貧效應的生態經濟,可進一步推廣。
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和扶持環保型產業和龍頭企業。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原理設計的一種生態經濟形式,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首要任務是培育符合地方優勢的生態產業,扶持龍頭企業。堅決執行國家規定的關于生態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結合廣西實際出臺一系列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在立項環節、建設和生產環節和消費流通環節等方面給予支持,使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迅速形成氣候。選定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態產業和區域作為示范點,選取一批帶動作用強、具有發展潛力的生態型企業作為龍頭企業,加大科技、資金投入,進行重點扶持,重點建設。
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要求通過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種養、加工、商貿、旅游等特色產業,形成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一要突出特色,選準產業。因地制宜,選準有助于鞏固和提升本地環境承載能力的特色產業。比如,廣西有林木生長速度快、林產品生產成本低、比較效益高的優越自然條件,在石漠化地區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豐富的森林資源為依托,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化工等林產品深加工業。二要加強聯合,壯大規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追求規模經濟,避免規模不經濟。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由于規模太小而收益不高,貧困人口從中受益不多、不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要加強聯合,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者是“多鄉一業,多村一品”,加快產業聚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要創新機制,示范帶動。可考慮建立試驗區、各類特色示范園,先行先試,在政策、資金、土地等多方面給予一定的扶助和傾斜,發揮其對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創新扶貧工作責任制,完善干部扶貧工作的考核機制,為實施產業扶貧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摘自《廣西日報》,2014-07-10,趙堂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