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王禮焦
摘?要?水稻施肥一直存在著重氮輕鉀,重基肥輕穗肥現象,結果導致水稻群體偏大、病蟲害加重、穗型小、產量低。通過水稻精確施氮試驗,結果表明,氮肥當季利用率平均為45.55%,平均比常規施肥提高9.98%左右,節省純氮2.1~5.5 kg/667 m2。在海州區現有的栽培技術及肥料運籌條件下,水稻實現667 m2產700 kg的目標,其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40%以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關鍵詞?水稻;精確施氮;連云港市海州區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3-017-5
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促進優質、高效、安全、生態水稻生產,以最少的肥料,獲得預期的高額、優質的稻谷產量,收到省肥、高效、環境友好的綜合效果,構成水稻精確定量施肥的系統研究內容,同時建立水稻精確施氮技術指標體系,是水稻栽培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向,亦是實現栽培信息化必須具備的知識支持。實現水稻精確定量施氮,必須解決施氮總量和分階段施氮用量分配兩個方面的精確定量技術原理和方法。運用斯坦福(Stanford)理論方程,計算施氮總量,明確水稻最佳施肥量,其公式為:達到目標產量的施氮量(kg/667m2)= (達到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土壤氮素供應量)/施用肥料當季利用率。階段施肥量(如基蘗肥和穗肥)的計算式為:達到目標產量的階段施氮量(kg/667m2)=(達到目標產量的階段吸氮量-土壤的階段供氮量)氮素的階段利用率[1]。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徐稻3號。
1.2?試驗地點
設在錦屏鎮,土壤類型為粘質潮鹽土,前茬作物為小麥。
1.3?試驗田土壤基本情況
見表1。
1.4?田間試驗設計
1.4.1?試驗方案設計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2個處理即無氮區及施氮區。其中施氮區包括精確施氮區、常規施肥區。
1.4.2?肥料品種
施用肥料品種:氮肥為尿素(含N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60%)。
1.4.3?肥料用量與施用方法
1.4.3.1?精確施氮區
高肥力總施氮量為16.5 kg/667 m2,中肥力總施氮量分別為18.2 kg/667 m2,低肥力總施氮量分別為19.9 kg/667 m2,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5∶5,其中基肥∶分蘗肥=8∶2,穗肥兩次施用(倒4葉促花肥,倒3葉保花肥),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3.2?無氮區
全生育期不施氮肥,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3.3?配方校正試驗及示范對比區
按當地常規施肥法設計。總施氮量分別為22.0 kg/667 m2,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5∶5,基肥與分蘗肥的比例7∶3;穗肥兩次施用(倒4葉促花肥,倒3葉保花肥),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4?生產管理措施
5月8日落谷;6月13日前作小麥收割;6月14日用手扶拖拉機帶旋耕耙旋耕2遍,旋耕深度30.0 cm;6月15日人工筑埂,劃分小區;6月16日施基肥整平小區板面、栽秧,行距25.0 cm、穴距11.7 cm,每穴栽3苗,基本苗6.8571萬苗/667 m2;6月25日施分蘗肥;7月25日施促花肥;8月7日施保花肥。每小區設2個10穴定點,分別于6月25日、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和10月9日,對試驗田進行生育動態調查。10月9日每小區取5穴水稻植株代表樣進行室內考查,10月18日單收單脫,得出小區實產,其他管理同大田。
2?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無氮基礎地力產量以水稻生長過程中不施氮肥,而磷鉀肥用量完全滿足水稻產量水平的需要,現將本年度水稻精確施氮試驗無氮區的產量情況進行比較。
不同肥力無氮基礎地力及不同氮水平處理產量情況見表3。
2.1?百 kg籽粒吸氮量
無氮基礎地力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838~1.938 kg,平均1.887 kg,中肥力1.938~1.983 kg,平均1.963 kg,高肥力2.014~2.067 kg,平均2.037 kg;
精確施肥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945~2.000 kg,平均1.977 kg,中肥力2.019~2.068 kg,平均2.042 kg,高肥力2.105~2.166 kg,平均2.136 kg;
常規施肥區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971~2.018 kg,平均1.999 kg,中肥力2.035~2.067 kg,平均2.053 kg,高肥力2.129~2.190 kg,平均2.156 kg。
2.2?粘質潮鹽土土壤供氮量
土壤供肥量(kg)=不施養分區產量(kg)/100×生產100 kg產量所需氮量(kg)。根據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肥力越高,百kg籽粒吸氮量越高,不同肥力狀況土壤供肥量:粘質潮鹽土高肥力土壤供氮量為6.828 kg/667 m2,中肥力為5.517 kg/667 m2,低肥力為4.367 kg/667 m2。
2.3?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條件下水稻需氮量
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精確施肥需氮量高肥力15.343 kg/667 m2、中肥力13.706 kg/667 m2、低肥力12.334 kg/667 m2;常規施肥區需氮量分別為高肥力14.661 kg/667 m2,中肥力13.412 kg/667 m2,低肥力12.280 kg/667 m2。
2.4?來自肥料供氮量
精確施肥區高肥力為8.515 kg/667 m2、中肥力為8.189 kg/667 m2、低肥力為7.967 kg/667 m2,常規施肥區高肥力為7.833 kg/667 m2,中肥力為7.895 kg/667 m2,低肥力為7.913 kg/667 m2。
2.5?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條件下氮肥當季利用率
氮肥當季利用率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由于基礎供氮量、氮肥運籌等的差異,表現為利用率水平的不同。依據氮肥當季利用率(%)=[施氮區水稻吸收氮素量(kg/667 m2)-無氮區水稻吸收氮素量(kg/667 m2)]/純氮施用量(kg/667 m2)×100%公式,得出各試驗氮肥當季利用率分別為:精確施氮區高肥力施氮量16.5 kg,氮肥利用率51.61%、中肥力施氮量18.2 kg,氮肥利用率44.99%、低肥力施氮量19.9 kg、氮肥利用率40.04%,平均為45.55%,常規施肥區施氮量22.0 kg,氮肥利用率分別為高肥力35.60%、中肥力35.87%、低肥力35.97%,平均為35.57%。
2.6?粘質潮鹽土土壤堿解氮校正系數:
土壤堿解氮校正系數=無氮區水稻地上部分吸收氮素量(kg/667 m2)/土壤測定值(Mg)×2.25。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粘質潮鹽土堿解氮校正系數高肥力為0.23、中肥力為0.34、低肥力為0.29。
2.7?產量
從試驗結果來看,精確施氮區產量分別為:高肥力平均為718.300 kg/667 m2,變幅在706.300~734.6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為671.200 kg/667 m2,變幅在650.400~689.500 kg/667 m2,低肥力平均為623.800 kg/667 m2,變幅在607.100~638.600 kg/667 m2。常規施肥區產量分別為:高肥力平均為680.000 kg/667m2,變幅在667.800~694.2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為653.300 kg/667 m2,變幅在644.5~662.200 kg/667 m2,低肥力平均為614.300 kg/667 m2,變幅在598.400~628.200 kg/667 m2。高肥力精確施肥比常規施肥增產12.100~66.800 kg/667 m2,平均增產38.300 kg/667 m2;中肥力增產5.900~45.000 kg/667 m2,平均增產17.900 kg/667 m2;低肥力增產8.700~40.200 kg/667 m2,平均增產39.000 kg/667 m2。
3?結論
綜上所述,精確施氮氮肥當季利用率平均比常規施肥提高9.98%左右,節省純氮2.100~5.500 kg/667 m2,水稻氮素精確施肥技術及相關參數符合海州區粘質潮鹽土水稻生產實際,特別是在提高氮肥利用率、節省氮肥方面,效果非常顯著。因此精確施氮技術是實現我區水稻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的有效措施。
在海州區現有的栽培技術及肥料運籌條件下,水稻實現667 m2產700 kg的目標,其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40%以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今后要進一步研究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與基礎產量及土壤供氮能力的關系。因為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在較長時間內是很穩定的,可在新一輪土壤普查增加土壤供肥(主要是氮素)能力的測定,用以指導精確
施肥。[1]
參考文獻
[1]?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2):2457-2467.
(責任編輯:趙中正)
摘?要?水稻施肥一直存在著重氮輕鉀,重基肥輕穗肥現象,結果導致水稻群體偏大、病蟲害加重、穗型小、產量低。通過水稻精確施氮試驗,結果表明,氮肥當季利用率平均為45.55%,平均比常規施肥提高9.98%左右,節省純氮2.1~5.5 kg/667 m2。在海州區現有的栽培技術及肥料運籌條件下,水稻實現667 m2產700 kg的目標,其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40%以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關鍵詞?水稻;精確施氮;連云港市海州區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3-017-5
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促進優質、高效、安全、生態水稻生產,以最少的肥料,獲得預期的高額、優質的稻谷產量,收到省肥、高效、環境友好的綜合效果,構成水稻精確定量施肥的系統研究內容,同時建立水稻精確施氮技術指標體系,是水稻栽培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向,亦是實現栽培信息化必須具備的知識支持。實現水稻精確定量施氮,必須解決施氮總量和分階段施氮用量分配兩個方面的精確定量技術原理和方法。運用斯坦福(Stanford)理論方程,計算施氮總量,明確水稻最佳施肥量,其公式為:達到目標產量的施氮量(kg/667m2)= (達到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土壤氮素供應量)/施用肥料當季利用率。階段施肥量(如基蘗肥和穗肥)的計算式為:達到目標產量的階段施氮量(kg/667m2)=(達到目標產量的階段吸氮量-土壤的階段供氮量)氮素的階段利用率[1]。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徐稻3號。
1.2?試驗地點
設在錦屏鎮,土壤類型為粘質潮鹽土,前茬作物為小麥。
1.3?試驗田土壤基本情況
見表1。
1.4?田間試驗設計
1.4.1?試驗方案設計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2個處理即無氮區及施氮區。其中施氮區包括精確施氮區、常規施肥區。
1.4.2?肥料品種
施用肥料品種:氮肥為尿素(含N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60%)。
1.4.3?肥料用量與施用方法
1.4.3.1?精確施氮區
高肥力總施氮量為16.5 kg/667 m2,中肥力總施氮量分別為18.2 kg/667 m2,低肥力總施氮量分別為19.9 kg/667 m2,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5∶5,其中基肥∶分蘗肥=8∶2,穗肥兩次施用(倒4葉促花肥,倒3葉保花肥),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3.2?無氮區
全生育期不施氮肥,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3.3?配方校正試驗及示范對比區
按當地常規施肥法設計。總施氮量分別為22.0 kg/667 m2,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5∶5,基肥與分蘗肥的比例7∶3;穗肥兩次施用(倒4葉促花肥,倒3葉保花肥),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4?生產管理措施
5月8日落谷;6月13日前作小麥收割;6月14日用手扶拖拉機帶旋耕耙旋耕2遍,旋耕深度30.0 cm;6月15日人工筑埂,劃分小區;6月16日施基肥整平小區板面、栽秧,行距25.0 cm、穴距11.7 cm,每穴栽3苗,基本苗6.8571萬苗/667 m2;6月25日施分蘗肥;7月25日施促花肥;8月7日施保花肥。每小區設2個10穴定點,分別于6月25日、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和10月9日,對試驗田進行生育動態調查。10月9日每小區取5穴水稻植株代表樣進行室內考查,10月18日單收單脫,得出小區實產,其他管理同大田。
2?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無氮基礎地力產量以水稻生長過程中不施氮肥,而磷鉀肥用量完全滿足水稻產量水平的需要,現將本年度水稻精確施氮試驗無氮區的產量情況進行比較。
不同肥力無氮基礎地力及不同氮水平處理產量情況見表3。
2.1?百 kg籽粒吸氮量
無氮基礎地力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838~1.938 kg,平均1.887 kg,中肥力1.938~1.983 kg,平均1.963 kg,高肥力2.014~2.067 kg,平均2.037 kg;
精確施肥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945~2.000 kg,平均1.977 kg,中肥力2.019~2.068 kg,平均2.042 kg,高肥力2.105~2.166 kg,平均2.136 kg;
常規施肥區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971~2.018 kg,平均1.999 kg,中肥力2.035~2.067 kg,平均2.053 kg,高肥力2.129~2.190 kg,平均2.156 kg。
2.2?粘質潮鹽土土壤供氮量
土壤供肥量(kg)=不施養分區產量(kg)/100×生產100 kg產量所需氮量(kg)。根據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肥力越高,百kg籽粒吸氮量越高,不同肥力狀況土壤供肥量:粘質潮鹽土高肥力土壤供氮量為6.828 kg/667 m2,中肥力為5.517 kg/667 m2,低肥力為4.367 kg/667 m2。
2.3?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條件下水稻需氮量
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精確施肥需氮量高肥力15.343 kg/667 m2、中肥力13.706 kg/667 m2、低肥力12.334 kg/667 m2;常規施肥區需氮量分別為高肥力14.661 kg/667 m2,中肥力13.412 kg/667 m2,低肥力12.280 kg/667 m2。
2.4?來自肥料供氮量
精確施肥區高肥力為8.515 kg/667 m2、中肥力為8.189 kg/667 m2、低肥力為7.967 kg/667 m2,常規施肥區高肥力為7.833 kg/667 m2,中肥力為7.895 kg/667 m2,低肥力為7.913 kg/667 m2。
2.5?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條件下氮肥當季利用率
氮肥當季利用率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由于基礎供氮量、氮肥運籌等的差異,表現為利用率水平的不同。依據氮肥當季利用率(%)=[施氮區水稻吸收氮素量(kg/667 m2)-無氮區水稻吸收氮素量(kg/667 m2)]/純氮施用量(kg/667 m2)×100%公式,得出各試驗氮肥當季利用率分別為:精確施氮區高肥力施氮量16.5 kg,氮肥利用率51.61%、中肥力施氮量18.2 kg,氮肥利用率44.99%、低肥力施氮量19.9 kg、氮肥利用率40.04%,平均為45.55%,常規施肥區施氮量22.0 kg,氮肥利用率分別為高肥力35.60%、中肥力35.87%、低肥力35.97%,平均為35.57%。
2.6?粘質潮鹽土土壤堿解氮校正系數:
土壤堿解氮校正系數=無氮區水稻地上部分吸收氮素量(kg/667 m2)/土壤測定值(Mg)×2.25。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粘質潮鹽土堿解氮校正系數高肥力為0.23、中肥力為0.34、低肥力為0.29。
2.7?產量
從試驗結果來看,精確施氮區產量分別為:高肥力平均為718.300 kg/667 m2,變幅在706.300~734.6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為671.200 kg/667 m2,變幅在650.400~689.500 kg/667 m2,低肥力平均為623.800 kg/667 m2,變幅在607.100~638.600 kg/667 m2。常規施肥區產量分別為:高肥力平均為680.000 kg/667m2,變幅在667.800~694.2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為653.300 kg/667 m2,變幅在644.5~662.200 kg/667 m2,低肥力平均為614.300 kg/667 m2,變幅在598.400~628.200 kg/667 m2。高肥力精確施肥比常規施肥增產12.100~66.800 kg/667 m2,平均增產38.300 kg/667 m2;中肥力增產5.900~45.000 kg/667 m2,平均增產17.900 kg/667 m2;低肥力增產8.700~40.200 kg/667 m2,平均增產39.000 kg/667 m2。
3?結論
綜上所述,精確施氮氮肥當季利用率平均比常規施肥提高9.98%左右,節省純氮2.100~5.500 kg/667 m2,水稻氮素精確施肥技術及相關參數符合海州區粘質潮鹽土水稻生產實際,特別是在提高氮肥利用率、節省氮肥方面,效果非常顯著。因此精確施氮技術是實現我區水稻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的有效措施。
在海州區現有的栽培技術及肥料運籌條件下,水稻實現667 m2產700 kg的目標,其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40%以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今后要進一步研究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與基礎產量及土壤供氮能力的關系。因為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在較長時間內是很穩定的,可在新一輪土壤普查增加土壤供肥(主要是氮素)能力的測定,用以指導精確
施肥。[1]
參考文獻
[1]?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2):2457-2467.
(責任編輯:趙中正)
摘?要?水稻施肥一直存在著重氮輕鉀,重基肥輕穗肥現象,結果導致水稻群體偏大、病蟲害加重、穗型小、產量低。通過水稻精確施氮試驗,結果表明,氮肥當季利用率平均為45.55%,平均比常規施肥提高9.98%左右,節省純氮2.1~5.5 kg/667 m2。在海州區現有的栽培技術及肥料運籌條件下,水稻實現667 m2產700 kg的目標,其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40%以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關鍵詞?水稻;精確施氮;連云港市海州區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3-017-5
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促進優質、高效、安全、生態水稻生產,以最少的肥料,獲得預期的高額、優質的稻谷產量,收到省肥、高效、環境友好的綜合效果,構成水稻精確定量施肥的系統研究內容,同時建立水稻精確施氮技術指標體系,是水稻栽培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向,亦是實現栽培信息化必須具備的知識支持。實現水稻精確定量施氮,必須解決施氮總量和分階段施氮用量分配兩個方面的精確定量技術原理和方法。運用斯坦福(Stanford)理論方程,計算施氮總量,明確水稻最佳施肥量,其公式為:達到目標產量的施氮量(kg/667m2)= (達到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土壤氮素供應量)/施用肥料當季利用率。階段施肥量(如基蘗肥和穗肥)的計算式為:達到目標產量的階段施氮量(kg/667m2)=(達到目標產量的階段吸氮量-土壤的階段供氮量)氮素的階段利用率[1]。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徐稻3號。
1.2?試驗地點
設在錦屏鎮,土壤類型為粘質潮鹽土,前茬作物為小麥。
1.3?試驗田土壤基本情況
見表1。
1.4?田間試驗設計
1.4.1?試驗方案設計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2個處理即無氮區及施氮區。其中施氮區包括精確施氮區、常規施肥區。
1.4.2?肥料品種
施用肥料品種:氮肥為尿素(含N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60%)。
1.4.3?肥料用量與施用方法
1.4.3.1?精確施氮區
高肥力總施氮量為16.5 kg/667 m2,中肥力總施氮量分別為18.2 kg/667 m2,低肥力總施氮量分別為19.9 kg/667 m2,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5∶5,其中基肥∶分蘗肥=8∶2,穗肥兩次施用(倒4葉促花肥,倒3葉保花肥),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3.2?無氮區
全生育期不施氮肥,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3.3?配方校正試驗及示范對比區
按當地常規施肥法設計。總施氮量分別為22.0 kg/667 m2,氮肥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為5∶5,基肥與分蘗肥的比例7∶3;穗肥兩次施用(倒4葉促花肥,倒3葉保花肥),促花用肥∶保花肥=6∶4。P、K肥一次性基施P2O5 8.0 kg/667 m2,K2O 12.5 kg/667 m2。
1.4.4?生產管理措施
5月8日落谷;6月13日前作小麥收割;6月14日用手扶拖拉機帶旋耕耙旋耕2遍,旋耕深度30.0 cm;6月15日人工筑埂,劃分小區;6月16日施基肥整平小區板面、栽秧,行距25.0 cm、穴距11.7 cm,每穴栽3苗,基本苗6.8571萬苗/667 m2;6月25日施分蘗肥;7月25日施促花肥;8月7日施保花肥。每小區設2個10穴定點,分別于6月25日、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和10月9日,對試驗田進行生育動態調查。10月9日每小區取5穴水稻植株代表樣進行室內考查,10月18日單收單脫,得出小區實產,其他管理同大田。
2?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無氮基礎地力產量以水稻生長過程中不施氮肥,而磷鉀肥用量完全滿足水稻產量水平的需要,現將本年度水稻精確施氮試驗無氮區的產量情況進行比較。
不同肥力無氮基礎地力及不同氮水平處理產量情況見表3。
2.1?百 kg籽粒吸氮量
無氮基礎地力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838~1.938 kg,平均1.887 kg,中肥力1.938~1.983 kg,平均1.963 kg,高肥力2.014~2.067 kg,平均2.037 kg;
精確施肥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945~2.000 kg,平均1.977 kg,中肥力2.019~2.068 kg,平均2.042 kg,高肥力2.105~2.166 kg,平均2.136 kg;
常規施肥區百kg籽粒吸氮量分別為:低肥力1.971~2.018 kg,平均1.999 kg,中肥力2.035~2.067 kg,平均2.053 kg,高肥力2.129~2.190 kg,平均2.156 kg。
2.2?粘質潮鹽土土壤供氮量
土壤供肥量(kg)=不施養分區產量(kg)/100×生產100 kg產量所需氮量(kg)。根據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肥力越高,百kg籽粒吸氮量越高,不同肥力狀況土壤供肥量:粘質潮鹽土高肥力土壤供氮量為6.828 kg/667 m2,中肥力為5.517 kg/667 m2,低肥力為4.367 kg/667 m2。
2.3?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條件下水稻需氮量
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精確施肥需氮量高肥力15.343 kg/667 m2、中肥力13.706 kg/667 m2、低肥力12.334 kg/667 m2;常規施肥區需氮量分別為高肥力14.661 kg/667 m2,中肥力13.412 kg/667 m2,低肥力12.280 kg/667 m2。
2.4?來自肥料供氮量
精確施肥區高肥力為8.515 kg/667 m2、中肥力為8.189 kg/667 m2、低肥力為7.967 kg/667 m2,常規施肥區高肥力為7.833 kg/667 m2,中肥力為7.895 kg/667 m2,低肥力為7.913 kg/667 m2。
2.5?不同肥力及不同施氮水平條件下氮肥當季利用率
氮肥當季利用率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由于基礎供氮量、氮肥運籌等的差異,表現為利用率水平的不同。依據氮肥當季利用率(%)=[施氮區水稻吸收氮素量(kg/667 m2)-無氮區水稻吸收氮素量(kg/667 m2)]/純氮施用量(kg/667 m2)×100%公式,得出各試驗氮肥當季利用率分別為:精確施氮區高肥力施氮量16.5 kg,氮肥利用率51.61%、中肥力施氮量18.2 kg,氮肥利用率44.99%、低肥力施氮量19.9 kg、氮肥利用率40.04%,平均為45.55%,常規施肥區施氮量22.0 kg,氮肥利用率分別為高肥力35.60%、中肥力35.87%、低肥力35.97%,平均為35.57%。
2.6?粘質潮鹽土土壤堿解氮校正系數:
土壤堿解氮校正系數=無氮區水稻地上部分吸收氮素量(kg/667 m2)/土壤測定值(Mg)×2.25。根據試驗結果分析,粘質潮鹽土堿解氮校正系數高肥力為0.23、中肥力為0.34、低肥力為0.29。
2.7?產量
從試驗結果來看,精確施氮區產量分別為:高肥力平均為718.300 kg/667 m2,變幅在706.300~734.6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為671.200 kg/667 m2,變幅在650.400~689.500 kg/667 m2,低肥力平均為623.800 kg/667 m2,變幅在607.100~638.600 kg/667 m2。常規施肥區產量分別為:高肥力平均為680.000 kg/667m2,變幅在667.800~694.200 kg/667 m2;中肥力平均為653.300 kg/667 m2,變幅在644.5~662.200 kg/667 m2,低肥力平均為614.300 kg/667 m2,變幅在598.400~628.200 kg/667 m2。高肥力精確施肥比常規施肥增產12.100~66.800 kg/667 m2,平均增產38.300 kg/667 m2;中肥力增產5.900~45.000 kg/667 m2,平均增產17.900 kg/667 m2;低肥力增產8.700~40.200 kg/667 m2,平均增產39.000 kg/667 m2。
3?結論
綜上所述,精確施氮氮肥當季利用率平均比常規施肥提高9.98%左右,節省純氮2.100~5.500 kg/667 m2,水稻氮素精確施肥技術及相關參數符合海州區粘質潮鹽土水稻生產實際,特別是在提高氮肥利用率、節省氮肥方面,效果非常顯著。因此精確施氮技術是實現我區水稻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的有效措施。
在海州區現有的栽培技術及肥料運籌條件下,水稻實現667 m2產700 kg的目標,其氮肥當季利用率達到40%以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今后要進一步研究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與基礎產量及土壤供氮能力的關系。因為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在較長時間內是很穩定的,可在新一輪土壤普查增加土壤供肥(主要是氮素)能力的測定,用以指導精確
施肥。[1]
參考文獻
[1]?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2):2457-246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