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佳+谷玉颯+郭遠哲+張立民
【摘 要】 以2008—2012年滬深股市350個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分析了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以及公司治理對不同專利類型產出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研發資金投入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政府研發補貼占R&D投入比例只有在10%~60%這一區間時,才能對專利產出產生積極影響;高管技術背景比例、股權集中度、兩職合一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顯著負相關;研發投入和產出之間存在1~2年的滯后效應。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對專利產出的影響最大。
【關鍵詞】 R&D資本投入; R&D人力投入; 專利產出; 公司治理; 生物醫藥業
中圖分類號:F27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9-0071-08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市場經濟快速變化,企業開始意識到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夠在競爭中贏得主動。醫藥行業作為創新密集型的高端產業,近年來逐漸加大創新資源的投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6—2010年我國醫藥制造業產值保持年均33.5%增速,專利授權量增幅接近3 500件。在投入上,內部研發經費2006—2010年保持年均33.7%的增速,R&D人員數增幅超過3萬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政府也不斷加大對創新型中藥、生物制藥、轉基因和生物技術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著我國醫藥行業的研發水平向新的高度發展。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醫藥行業仍然存在研發資源投入不足、創新效率低下的嚴重問題。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企業的創新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數把企業績效(主要為財務指標)作為衡量企業創新投入產出的關鍵性指標,較少將企業的專利產出類型及其效率作為研究對象。本文基于一個新的視角,將企業的專利產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了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以及公司治理對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的產出效率的影響,進一步分析資本、人力投入以及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影響程度的差異,力圖為我國醫藥行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一個實證依據。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進展:(1)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及政府研發補貼與專利產出有顯著的正向關系,政府補貼占R&D投入比例只有在10%~60%這一區間內時,才能對專利產出產生積極影響;(2)高管技術背景比例與專利產出有顯著正向關系;(3)股權集中度、兩職合一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4)研發投入對專利產出存在1~2年的滯后效應。
二、文獻回顧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創新成為企業充分挖掘內部潛力、提升企業價值的根本途徑(徐欣、唐清泉,2012),探究企業創新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現階段國內外大部分的研究課題都是以企業自主創新或引進外部技術的投入大小和強度為主要視角,把企業績效(主要為財務指標)作為衡量企業創新投入產出的關鍵性指標,著重研究企業創新投入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何慶豐等(2009)對我國科技活動的直接人力資本投入、R&D投入與創新績效之間的定量關系進行了分析,說明直接人力資本、R&D投入與創新績效正相關。但是,由于專利制度建立較晚和數據缺乏等原因,我國對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的研究還十分薄弱,且現有研究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國內關于科技資源投入與創新產出的研究很少(陳春暉、曾德明,2009)。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有關規定,上市公司所擁有的專利可分為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三大類,不同類別的專利能夠衡量不同方面的創新產出,彌補了用企業績效作為衡量因素時單一、籠統的缺陷。有學者認為在探討企業創新投入產出關系時將專利作為創新產出的衡量指標能更好地反映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如冒佩華等(2011)認為專利是企業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一個企業所擁有的與產品有關的專利量及對專利的運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前景。在探討影響創新產出的各項因素與專利數量之間的關系方面,逄淑媛、陳德智(2009)研究證實直接人力資本、R&D投入與企業專利產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本文認為將專利產出作為創新產出的衡量指標,能更加直接有力地反應企業創新產出水平,并且能夠豐富和完善已有文獻在專利方面的研究。
與政府補貼相關的研究方面,一個重要的研究點在于政府研發補貼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解維敏等(2009)的研究認為政府R&D資助與上市公司進行R&D支出的可能性顯著正相關,楊德偉、湯湘希(2011)也證實政府研發資助顯著地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師萍等(2007)的研究表明政府給企業科技撥款資助能夠刺激企業自籌的R&D支出,且企業自籌的R&D支出對企業的專利產出有明顯的正面作用(朱平芳、徐偉民,2003)。所以,本文選取了企業R&D資本投入和政府研發補貼占R&D資本投入的比例兩個變量同時作為創新投入的影響因素。由于政府補貼屬于企業R&D資本投入的一部分,故本文采用政府補貼占R&D資本投入的比例作為投入指標,探究二者對創新產出的影響。
許多調查顯示,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資金問題和人才問題(盧馨,2013)。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一國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促使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本(朱承亮等,2012)。以往文獻關于R&D人力投入方面的多數研究結果認為R&D人力投入對創新產出具有促進作用。如賈娜、吳丹丹(2013)認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無論采用何種指標,人力資本對自主創新成果都具有顯著、穩健的促進作用。其中,部分研究將R&D資本投入與R&D人力投入對于創新產出的影響程度進行了比較。比如李春艷、余越(2011)研究表明當年R&D人力資本投入與創新績效正相關,但是相關系數不及R&D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的貢獻大。
在人力投入方面,技術人員比例、高等學歷比例、高管的平均年齡以及高管是否具有技術背景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支軍、王忠輝(2007)提出在創新人力投入方面,企業科技人員占全部員工的比例是一項重要創新投入指標。陳曉紅(2008)則認為科技人員投入越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有關高等學歷比例對創新產出的研究方面,朱承亮等(2012)認為在人力資本結構中,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力資本能顯著促進研發創新效率的改善。企業中具有本科、碩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員工數量越多,企業越傾向于從事獨立的研發活動(吳延兵、劉霞,2009)。在高管平均年齡方面,劉靖(2012)發現越年長的高管越在意自己的職業聲譽,更趨向于選擇保守的財務策略,而年輕高管更愿意增加技術創新投資。關于高管技術背景的研究顯示,具有研發經歷的高層管理者更樂于關注和了解技術方面的內容,更愿意加強產品和技術創新投入。文芳、胡玉明(2009)認為高管的技術職業經驗對公司投資強度有顯著正向影響。高管團隊中擁有技術背景的人越多就越能影響公司的戰略策略,公司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羅正英等(2012)進一步發現團隊成員中技術性背景成員的比重與企業研發投入呈正相關。
目前為止,學者們對企業投入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很多,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場環境、稅收、政府補貼、市場結構等因素,內部因素主要為企業規模、內部治理機制等(王小榮、卜偉,2008)。在影響企業R&D投入的內部因素方面,以公司治理作為研究對象的尚在少數。在已有的文獻中,學者們認為大股東對企業R&D投入持積極心態,因此股權集中度對企業R&D投入有正影響。如任海云(2010)認為股權集中有利于R&D投入,而且一定的股權制衡很有必要,一股獨大不利于R&D投入。針對股權激勵制度,大多學者都支持高管持股有利于企業R&D投入這一觀點,如張洪輝等(2010)實證探討認為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與創新效率高度相關,經理層股權激勵有利于R&D績效的提高(任海云,2011)。在探究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R&D投入的關系方面,王斌、解維敏(2011)認為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R&D之間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機構投資者能夠利用其專業優勢,參與公司治理,促使管理者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關于兩職合一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方面,不同學者的觀點不一。趙旭峰、溫軍(2011)認為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分離的制度安排對企業創新投入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但陳守明等(2012)的實證結果表明兩職合一對企業R&D強度有正向影響。我國現有研究中,學者們更多地將企業績效作為衡量指標,探究公司治理的不同組成部分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少有研究公司治理與專利產出之間的關系。為了進一步認識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作用,本文將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
學者們在企業創新投入產出的關系中已經肯定了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的正向作用,但少有學者將這三者同時作為研究點。另外,不同行業中的研發和創新活動,因其科學性質不同、項目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不同,導致不同的研發投入水平和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會表現出不同的軌跡(董靜、茍燕楠,2010)。所以,針對某一行業或領域的研究很有必要。醫藥行業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技術密集型行業(譚杰、程艷,2006),其專利產出與經濟投入有很大關聯性。創新能力弱是我國醫藥行業由來已久的問題(蔡基宏,2009),并且鮮有針對醫藥行業的創新投入與產出關系,綜合分析影響其創新能力的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創新投入產出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三、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面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很多企業都把實施自主創新提高到戰略高度(朱衛東等,2012)。醫藥行業也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由于企業R&D支出是增強國家整體經濟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劉和東、梁東黎,2006),政府也不斷增加對企業的研發支持力度。創新成為企業充分挖掘內部潛力、提升企業價值的根本途徑(徐欣、唐清泉,2012),鼓勵企業投入更多的財力和人力資源到R&D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師萍等,2007)。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假設: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R&D資本投入越大,專利產出數量越多。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是一國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促使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本(朱承亮等,2012)。中國科技資源的投入,無論是科研資金還是科研人員的產出彈性都很高,對創新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古利平等,2006)。據此筆者認為R&D人力投入對創新產出具有促進作用。陳曉紅等(2008)認為科技人員投入越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朱承亮等(2012)認為在人力資本結構中,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力資本能顯著促進研發創新效率的改善;盧馨(2013)在研究中證明了高管平均年齡與企業的專利產出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關于高管技術背景的研究顯示,具有研發經歷的高層管理者更樂于關注和了解技術方面的內容,更愿意加強產品和技術創新投入。據此,提出假設2,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個分假設:
H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R&D人力投入越大,專利產出數量越多。
a: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技術人員比例越大,專利產出數量越多。
b: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高等學歷人員比例越大,專利產出數量越多。
c: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高管技術背景比例越大,專利產出數量越多。
d: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高管平均年齡越小,專利產出數量越多。
四、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和樣本選取
本文以2008年以前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選取2008—2012年為研究區間。有關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來自于巨潮資訊網,人力資本投入和公司治理有關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由于企業R&D投入和政府研發補貼無法從數據庫中查找得出,筆者手工收集整理了上市公司R&D投入和政府研發補貼的數據。根據以往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的相關規定,R&D投入主要在財務報告“管理費用”和“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流量”這兩個項目中披露,通常的名稱包括:研發費、研究開發費、技術研究費、技術開發費、科研費、咨詢及技術開發費等,或是直接作為研發支出、研發投入披露。與政府補貼有關的兩個會計科目是營業外收入中的“政府補助”和“專項應付款”,筆者對兩者的明細科目進行逐一整理。政府研發補貼是國家為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而給予的補貼,在具體的數據搜尋與分類當中,根據企業披露的政府補貼的來源、用途和依據的文件判斷政府補貼是否屬于研發補貼。
上市公司專利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識產權局的專利之星專利檢索系統,本文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有關規定,將上市公司所擁有的專利進行了分類,即按照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三大類進行了歸類整理。筆者對截止于2012年12月31日的A股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進行了檢索,將上市公司所擁有的專利按照類型和年份進行了歸類整理。在剔除數據缺失值之后,本文總共得到了350個觀察樣本,其中,2008—2012年分別為48、72、74、73和83個觀測值。數據分析采用SPSS20.0統計分析軟件。
(二)模型設計和變量定義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假設檢驗。模型可表示如下:
Patents=β0+β1LnRD+β2GOV+β3TECH+β4BACK
+β5AGE+β6EDU+β7CEOD+β8SC+β9INSTOWN
+β10MBO+β11YEAR+ξ(1)
Invention=β0+β1LnRD+β2GOV+β3TECH+
β4BACK+β5AGE+β6EDU+β7CEOD+β8SC+
β9INSTOWN+β10MBO+β11YEAR+ξ (2)
Design=β0+β1LnRD+β2GOV+β3TECH+β4BACK
+β5AGE+β6EDU+β7CEOD+β8SC+β9INSTOWN
+β10MBO+β11YEAR+ξ(3)
Utility=β0+β1LnRD+β2GOV+β3TECH+β4BACK
+β5AGE+β6EDU+β7CEOD+β8SC+β9INSTOWN
+β10MBO+β11YEAR+ξ (4)
其中,變量定義如表3所示。
五、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分析
本文對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專利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專利產出數量從2008年到2012年呈上升趨勢,發明專利產出在增長速度和數量上都遠大于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由此可以看出,專利產出越來越成為我國醫藥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通過表5可以發現,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R&D投入均值為54 959 034.49,占企業總營業收入的1.92%,說明醫藥企業在研發資金上投入巨大,但標準差達到124 703 247,反映出企業之間研發資本投入存在很大差異。從政府研發補貼占企業研發支出比例來看,平均值為0.2236,說明政府對醫藥行業這個新興的創新密集型行業支持力度較大。在研發人力投入方面,企業技術人員比例、高等學歷比例的均值分別為13.84%、21.9%,高管的平均年齡段在41~55歲之間,平均值為48.02歲,這說明高管趨于年輕化,大多處于四五十歲的階段。高管技術背景均值為23.09%,也即10個高管中約有2~3個具有技術專業背景。在專利產出方面,發明專利最多,其次為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所占比重最大,說明了我國醫藥行業專利創新程度較高。然而,專利總數和發明專利的標準差較大,分別為28.51和33.45,反映出我國醫藥行業研發能力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
(二)回歸結果分析
1.全樣本回歸檢驗
表6中,在控制了相關因素后,企業R&D資本投入的自然對數與專利產出總量顯著正相關,回歸系數是3.556,在0.01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企業R&D投入越大,專利產出總量越多。本文的研究假設H1得到驗證。
模型2、模型3、模型4分別考察了企業R&D資本投入與發明專利產出數量、外觀專利產出數量、實用新型專利產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其中,企業R&D資本投入的自然對數與發明專利產出數、外觀專利產出數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R&D投入越大,發明專利和外觀專利產出數量越多。而企業R&D資本投入的自然對數與實用新型專利產出數量相關性不顯著,說明企業R&D資本投入對于實用新型專利產出數量沒有太大影響。這一結論為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技術研發提供了指導,即企業應該在發明專利以及外觀專利上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有限的創新資源。
政府研發補貼占企業R&D投入比例與專利產出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其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產出數以及外觀專利產出數顯著正相關,與實用新型專利產出數相關性不顯著。這說明政府研發補貼占企業R&D投入比例越大,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以及外觀專利產出越多。
在企業R&D人力資本投入方面,技術人員比例與外觀專利數顯著負相關,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數以及實用新型專利數關系不顯著。這說明企業技術人員對外觀專利的研發并不重視,也不能直接影響專利產出總量和發明專利的產出,預期假設不能得到驗證。高管的技術背景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數、實用新型專利數顯著正相關,與外觀專利產出相關性不顯著,說明技術人員并不能直接影響企業的專利產出,具有技術背景的高級管理層對企業的專利產出才具有決定性影響,假設H2-c得到驗證。高管平均年齡以及高等學歷比例與專利產出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均不能驗證我們的預期假設。這可能是因為樣本企業中非國有企業占53.14%,具有決策權力的第一代創始人普遍學歷不高,而學歷較高的員工在公司內部的決策權力較小,導致了企業高等學歷比例與專利產出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在公司治理方面,股權集中度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數顯著正相關;兩職合一與專利產出總量、外觀專利數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內部的權力越集中,越有利于專利產出。機構持股比例與專利產出不存在顯著相關性,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數顯著負相關,這可能是因為機構投資者只追求短期利益,不關心企業發展,對企業創新行為影響不大。至于管理層持股比例,在樣本企業中,管理層持股比例為零的比例達到74.29%,說明管理層持股比例普遍較低,也進一步證明了企業的股權分散不利于專利產出。
為了研究企業資本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于創新產出的影響大小的關系,筆者利用模型1進行變量標準化后的回歸檢驗。根據各變量與專利產出之間的相關性,選擇企業R&D投入的自然對數這一變量代表企業資本投入,高管技術背景比例代表企業R&D人力投入,兩職合一代表公司治理。從標準化系數可以看出,企業R&D投入的自然對數系數最大,兩職合一的系數次之,高管技術背景比例的系數最小(0.359>0.127>0.104)。另外,筆者在模型1中將企業R&D資本投入自然對數、高管平均年齡、股權集中度分別做了剔除,發現將企業R&D資本投入自然對數剔除后,模型的擬合優度程度變化最大。
由此可知,企業R&D資本投入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大于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的影響。
2.關于政府研發補貼的進一步分析
在全樣本檢驗中,筆者發現政府補貼占企業R&D資本投入的比例越大,專利產出數量越多。郭曉丹等(2011)提出,政府補貼一方面能夠直接彌補企業研發創新資金缺口,另一方面能夠產生額外行為,激勵和引導被補貼企業積極參與技術研發創新。本文認為,作為企業研發投入的一部分,政府研發補貼雖然能夠刺激企業自身的R&D投入,但如果其比例過小或是過大,對企業專利產出的促進作用將會減弱。因此,本文將樣本數據分為三組,其政府補貼占企業R&D資本投入的比例分別為10%以下、10%~60%、60%以上,樣本數分別為131、136和39,對其進行回歸檢驗?;貧w結果顯示,政府補貼比例在10%以下和60%以上這兩個區間時,與專利產出總量不存在顯著相關性;當政府補貼比例在10%~60%之間時,與專利總量顯著正相關。
結果表明,政府只有把握好對企業的研發補貼支持力度,才能激勵企業加強產品研發,獲得更多的專利產出。
3.研發支出的時間滯后性檢驗
在以往的文獻中,眾多學者對研發投入對創新產出的時間滯后的影響進行了研究。Hall,Griliches和Hausman(1983)就專利產出和R&D支出的滯后結構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發現滯后一期和之后二期的R&D支出對專利產出有一個顯著的影響,但并沒有很強的證據表明一個長期的滯后關系存在。朱平芳、徐偉民(2005)也證明了企業R&D支出對專利申請量可能存在2.5~3年的滯后期,對專利授權量存在4年的滯后期。逄淑媛、陳德智(2009)發現平均來說研發投入對投入后2年的專利產出貢獻最大,且健康醫療和生物制藥專利產出與前4年的研發投入均為正相關。
本文對全樣本進行研發支出的時間滯后回歸檢驗,樣本中2008—2012年的觀測值分別為41、62、66、65、72個,分別進行專利產出滯后一年和滯后兩年的檢驗。從實證結果來看,相對于全樣本檢驗,滯后性檢驗擬合優度程度提高,創新投入與產出之間相關性更加顯著,能更全面地體現企業的創新投入產出關系。
在研發資本投入方面,企業R&D資本投入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數顯著正相關,且滯后兩年的系數明顯大于當期系數,說明企業R&D資本投入與發明專利產出存在1~2年的滯后效應。
人力投入方面,在全樣本檢驗中,技術人員比例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數均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而在滯后檢驗中技術人員比例與專利產出總量、發明專利數以及外觀專利數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筆者的預期假設相反。盧馨(2013)在研究中得到相同結論,并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年報中披露的技術人員統計范圍比較廣泛,不能反映創新所需的核心的研發人員數量。除此之外,本文認為這還可能是因為在醫藥行業,技術人員大量存在于生產過程中,并不能作為企業中參與核心研發活動人員數量的衡量指標。同時,與全樣本檢驗不同,在滯后兩年的回歸結果中,高管平均年齡與專利產出總量、外觀專利產出數在0.1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與預期假設H2-d相反??紤]到樣本企業中非國有企業比例達一半以上,這可能是由于擁有決策權的第一代創始人普遍年齡較大,研發檢驗豐富,注重企業的長期發展,更多地負責研發周期較長的尖端課題,導致在滯后兩年的結果中顯示高管年齡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
與全樣本檢驗相同,在滯后一年和滯后兩年的檢驗中,筆者對企業資本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水平對于創新產出的影響差異進行了研究,證明了企業R&D資本投入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大于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的影響。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滬深股市2008—2012年醫藥生物企業為樣本,檢驗了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以及公司治理對專利產出的影響,具體實證結果如下:
1.通過對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專利產出影響進行多元回歸的全樣本檢驗,發現在人力投入方面,假設H2-a的檢驗結果與預期的相反,即技術人員比例與外觀專利產出呈負相關。在公司治理方面發現,企業內部的權力越集中,越有利于專利產出。進一步分析,從各變量的標準化系數和模型的擬合優度變化來看,企業R&D資本投入對專利產出的影響大于R&D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水平對其的影響。
2.本文考慮了研發支出對專利產出的時間滯后檢驗,發現滯后兩年的研發資金投入對發明專利產出影響系數最大。在人力投入方面,技術人員比例與專利產出顯著負相關,高管平均年齡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均與預期假設相反。在時間滯后的檢驗中,各變量與專利產出關系的顯著性明顯提高,擬合優度程度也有提升,由此得出結論,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專利產出存在1~2年的滯后效應。
本文的研究證明了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能夠有效影響企業創新產出,并做出以下理論貢獻:
1.本文的企業R&D資本投入包括企業自身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政府的研發補貼,回歸結果顯示,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政府補貼占企業研發投入的比例均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以往眾多學者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產出具有積極影響,本文進一步分析,對政府研發補貼占企業R&D資本投入比例進行了分組檢驗,發現只有當比例處于10%~60%這一區間內時,政府補貼才能對專利產出產生積極影響,深化對政府補貼影響企業創新產出的認識。
2.雖然眾多學者都分別研究了研發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但少有學者將這三者同時作為研究對象,并進一步研究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差異,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本文研究發現兩職合一與股權集中度與專利產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機構持股比例與專利產出不存在顯著相關性,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數顯著負相關。這說明企業的股權越集中,越有利于專利產出。Francis&Smith(1995)的研究表明,股權分散的公司很少從事創新投資,而股權集中有助于企業從事技術專利開發等創新活動;蔡吉甫(2005)認為,企業股權過于集中會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無效率。本文認為,當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時,其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績效和創新績效的影響會存在不同的規律。這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基于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創新密集型行業,且研發周期長,創新產出具有滯后性。企業應該接受較長的研發周期,保證研發資金的持續投入,從而提高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的產出數量和效率。政府也應該合理確定對醫藥行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幫助醫藥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人力投入方面,企業應該注重研發技術人員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進修機制,提高員工素質,創立具有創新氛圍的企業文化,吸引高水平的技術創新人員,提高企業核心創新人才的比例。在公司治理方面,企業應該提高具有技術背景的高管在研發活動中的決策權力,并且給予適當的股權激勵。這不僅有利于其創新能力的發揮,也能提高其對企業的忠誠度,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 何慶豐,陳武,王學軍,等.直接人力資本投入、R&D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基于我國科技活動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9(4):1-9.
[2] 冒佩華,周亞虹,黃鑫,等.從專利產出分析人力資本在企業研發活動中的作用——以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J]. 財經研究,2011(12).
[3] 逄淑媛,陳德智. 專利與研發經費的相關性研究——基于全球研發頂尖公司10年面板數據的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9(10): 1500-1505.
[4] 解維敏,唐清泉,陸珊珊.政府R&D資助,企業R&D支出與自主創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9(6):86-99.
[5] 師萍,許治,張炳南. 政府公共 R&D 對企業 R&D 的效應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07(4): 24-28.
[6] 朱平芳,徐偉民. 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03(6):1.
[7] 盧馨. 企業人力資本,R&D 與自主創新——基于高新技術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04-117.
[8] 朱承亮,師萍,安立仁. 人力資本及其結構與研發創新效率——基于 SFA 模型的檢驗[J]. 管理工程學報,2012(4): 58-64.
[9] 支軍,王忠輝. 自主創新能力測度理論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 管理世界,2007(5):168-169.
[10] 吳延兵,劉霞輝. 人力資本與研發行為——基于民營企業調研數據的分析[J]. 經濟學,2009(4):1567-1590.
[11] 羅正英,湯玲玲,常嫦.高管團隊人力資本、激勵機制與企業研發投入[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3-131.
[12] 任海云. 股權結構與企業 R&D 投入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 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0(5): 126-135.
[13] 張洪輝,夏天,王宗軍,等.公司治理對我國企業創新效率影響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3):44-50.
[14] 陳守明,冉毅,陶興慧. R&D 強度與企業價值——股權性質和兩職合一的調節作用[J]. 科學學研究,2012(3):441-448.
[15] 周仁俊,楊戰兵,李禮,等.管理層激勵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國有與非國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較[J].會計研究,2010(12):69-75.
[16] 馮根福,溫軍.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08(7): 91-101.
[17] 郭曉丹,何文韜,肖興志.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府補貼,額外行為與研發活動變動[J]. 宏觀經濟研究,2011(11): 63-66.
[18] Hall B.H.,Griliches Z.,Hausman J.A. Patents and R&D: Searching for a lag structure[D].NBER Working Paper,1983.
[19] 朱平芳,徐偉民. 上海市大中型工業行業專利產出滯后機制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9): 136-142.
[20] Francis J.,Smith A.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9):383-409.
[21] 蔡吉甫. 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配置現狀與公司治理效率關系研究[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1).
2.本文考慮了研發支出對專利產出的時間滯后檢驗,發現滯后兩年的研發資金投入對發明專利產出影響系數最大。在人力投入方面,技術人員比例與專利產出顯著負相關,高管平均年齡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均與預期假設相反。在時間滯后的檢驗中,各變量與專利產出關系的顯著性明顯提高,擬合優度程度也有提升,由此得出結論,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專利產出存在1~2年的滯后效應。
本文的研究證明了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能夠有效影響企業創新產出,并做出以下理論貢獻:
1.本文的企業R&D資本投入包括企業自身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政府的研發補貼,回歸結果顯示,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政府補貼占企業研發投入的比例均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以往眾多學者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產出具有積極影響,本文進一步分析,對政府研發補貼占企業R&D資本投入比例進行了分組檢驗,發現只有當比例處于10%~60%這一區間內時,政府補貼才能對專利產出產生積極影響,深化對政府補貼影響企業創新產出的認識。
2.雖然眾多學者都分別研究了研發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但少有學者將這三者同時作為研究對象,并進一步研究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差異,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本文研究發現兩職合一與股權集中度與專利產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機構持股比例與專利產出不存在顯著相關性,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數顯著負相關。這說明企業的股權越集中,越有利于專利產出。Francis&Smith(1995)的研究表明,股權分散的公司很少從事創新投資,而股權集中有助于企業從事技術專利開發等創新活動;蔡吉甫(2005)認為,企業股權過于集中會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無效率。本文認為,當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時,其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績效和創新績效的影響會存在不同的規律。這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基于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創新密集型行業,且研發周期長,創新產出具有滯后性。企業應該接受較長的研發周期,保證研發資金的持續投入,從而提高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的產出數量和效率。政府也應該合理確定對醫藥行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幫助醫藥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人力投入方面,企業應該注重研發技術人員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進修機制,提高員工素質,創立具有創新氛圍的企業文化,吸引高水平的技術創新人員,提高企業核心創新人才的比例。在公司治理方面,企業應該提高具有技術背景的高管在研發活動中的決策權力,并且給予適當的股權激勵。這不僅有利于其創新能力的發揮,也能提高其對企業的忠誠度,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 何慶豐,陳武,王學軍,等.直接人力資本投入、R&D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基于我國科技活動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9(4):1-9.
[2] 冒佩華,周亞虹,黃鑫,等.從專利產出分析人力資本在企業研發活動中的作用——以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J]. 財經研究,2011(12).
[3] 逄淑媛,陳德智. 專利與研發經費的相關性研究——基于全球研發頂尖公司10年面板數據的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9(10): 1500-1505.
[4] 解維敏,唐清泉,陸珊珊.政府R&D資助,企業R&D支出與自主創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9(6):86-99.
[5] 師萍,許治,張炳南. 政府公共 R&D 對企業 R&D 的效應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07(4): 24-28.
[6] 朱平芳,徐偉民. 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03(6):1.
[7] 盧馨. 企業人力資本,R&D 與自主創新——基于高新技術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04-117.
[8] 朱承亮,師萍,安立仁. 人力資本及其結構與研發創新效率——基于 SFA 模型的檢驗[J]. 管理工程學報,2012(4): 58-64.
[9] 支軍,王忠輝. 自主創新能力測度理論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 管理世界,2007(5):168-169.
[10] 吳延兵,劉霞輝. 人力資本與研發行為——基于民營企業調研數據的分析[J]. 經濟學,2009(4):1567-1590.
[11] 羅正英,湯玲玲,常嫦.高管團隊人力資本、激勵機制與企業研發投入[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3-131.
[12] 任海云. 股權結構與企業 R&D 投入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 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0(5): 126-135.
[13] 張洪輝,夏天,王宗軍,等.公司治理對我國企業創新效率影響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3):44-50.
[14] 陳守明,冉毅,陶興慧. R&D 強度與企業價值——股權性質和兩職合一的調節作用[J]. 科學學研究,2012(3):441-448.
[15] 周仁俊,楊戰兵,李禮,等.管理層激勵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國有與非國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較[J].會計研究,2010(12):69-75.
[16] 馮根福,溫軍.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08(7): 91-101.
[17] 郭曉丹,何文韜,肖興志.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府補貼,額外行為與研發活動變動[J]. 宏觀經濟研究,2011(11): 63-66.
[18] Hall B.H.,Griliches Z.,Hausman J.A. Patents and R&D: Searching for a lag structure[D].NBER Working Paper,1983.
[19] 朱平芳,徐偉民. 上海市大中型工業行業專利產出滯后機制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9): 136-142.
[20] Francis J.,Smith A.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9):383-409.
[21] 蔡吉甫. 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配置現狀與公司治理效率關系研究[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1).
2.本文考慮了研發支出對專利產出的時間滯后檢驗,發現滯后兩年的研發資金投入對發明專利產出影響系數最大。在人力投入方面,技術人員比例與專利產出顯著負相關,高管平均年齡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均與預期假設相反。在時間滯后的檢驗中,各變量與專利產出關系的顯著性明顯提高,擬合優度程度也有提升,由此得出結論,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專利產出存在1~2年的滯后效應。
本文的研究證明了企業R&D資本投入、R&D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能夠有效影響企業創新產出,并做出以下理論貢獻:
1.本文的企業R&D資本投入包括企業自身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政府的研發補貼,回歸結果顯示,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政府補貼占企業研發投入的比例均與專利產出顯著正相關。以往眾多學者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產出具有積極影響,本文進一步分析,對政府研發補貼占企業R&D資本投入比例進行了分組檢驗,發現只有當比例處于10%~60%這一區間內時,政府補貼才能對專利產出產生積極影響,深化對政府補貼影響企業創新產出的認識。
2.雖然眾多學者都分別研究了研發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但少有學者將這三者同時作為研究對象,并進一步研究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公司治理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差異,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本文研究發現兩職合一與股權集中度與專利產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機構持股比例與專利產出不存在顯著相關性,管理層持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數顯著負相關。這說明企業的股權越集中,越有利于專利產出。Francis&Smith(1995)的研究表明,股權分散的公司很少從事創新投資,而股權集中有助于企業從事技術專利開發等創新活動;蔡吉甫(2005)認為,企業股權過于集中會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無效率。本文認為,當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時,其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績效和創新績效的影響會存在不同的規律。這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基于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創新密集型行業,且研發周期長,創新產出具有滯后性。企業應該接受較長的研發周期,保證研發資金的持續投入,從而提高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的產出數量和效率。政府也應該合理確定對醫藥行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幫助醫藥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人力投入方面,企業應該注重研發技術人員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進修機制,提高員工素質,創立具有創新氛圍的企業文化,吸引高水平的技術創新人員,提高企業核心創新人才的比例。在公司治理方面,企業應該提高具有技術背景的高管在研發活動中的決策權力,并且給予適當的股權激勵。這不僅有利于其創新能力的發揮,也能提高其對企業的忠誠度,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p>
【主要參考文獻】
[1] 何慶豐,陳武,王學軍,等.直接人力資本投入、R&D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基于我國科技活動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9(4):1-9.
[2] 冒佩華,周亞虹,黃鑫,等.從專利產出分析人力資本在企業研發活動中的作用——以上海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J]. 財經研究,2011(12).
[3] 逄淑媛,陳德智. 專利與研發經費的相關性研究——基于全球研發頂尖公司10年面板數據的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9(10): 1500-1505.
[4] 解維敏,唐清泉,陸珊珊.政府R&D資助,企業R&D支出與自主創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9(6):86-99.
[5] 師萍,許治,張炳南. 政府公共 R&D 對企業 R&D 的效應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07(4): 24-28.
[6] 朱平芳,徐偉民. 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03(6):1.
[7] 盧馨. 企業人力資本,R&D 與自主創新——基于高新技術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04-117.
[8] 朱承亮,師萍,安立仁. 人力資本及其結構與研發創新效率——基于 SFA 模型的檢驗[J]. 管理工程學報,2012(4): 58-64.
[9] 支軍,王忠輝. 自主創新能力測度理論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 管理世界,2007(5):168-169.
[10] 吳延兵,劉霞輝. 人力資本與研發行為——基于民營企業調研數據的分析[J]. 經濟學,2009(4):1567-1590.
[11] 羅正英,湯玲玲,常嫦.高管團隊人力資本、激勵機制與企業研發投入[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3-131.
[12] 任海云. 股權結構與企業 R&D 投入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 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0(5): 126-135.
[13] 張洪輝,夏天,王宗軍,等.公司治理對我國企業創新效率影響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3):44-50.
[14] 陳守明,冉毅,陶興慧. R&D 強度與企業價值——股權性質和兩職合一的調節作用[J]. 科學學研究,2012(3):441-448.
[15] 周仁俊,楊戰兵,李禮,等.管理層激勵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國有與非國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較[J].會計研究,2010(12):69-75.
[16] 馮根福,溫軍.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08(7): 91-101.
[17] 郭曉丹,何文韜,肖興志.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府補貼,額外行為與研發活動變動[J]. 宏觀經濟研究,2011(11): 63-66.
[18] Hall B.H.,Griliches Z.,Hausman J.A. Patents and R&D: Searching for a lag structure[D].NBER Working Paper,1983.
[19] 朱平芳,徐偉民. 上海市大中型工業行業專利產出滯后機制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9): 136-142.
[20] Francis J.,Smith A.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9):383-409.
[21] 蔡吉甫. 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配置現狀與公司治理效率關系研究[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