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機局課題組,王羅方,湯紹武,王洪明等
(湖南省農業機械管理局,湖南 長沙410015)
受種種因素制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一直較低。加速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是補長我國農機化短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助推丘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湖南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省份,除洞庭湖平原外,全省多數地區屬于丘陵山區。為了探索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問題,湖南省農機局成立專項課題組,在全面搜集全省地形地貌和耕地分布情況的基礎上,深入市縣鄉村實地調研,掌握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并經反復征求意見和兩次專題討論,形成了《加速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途徑選擇和推進措施》研究報告。
相對平原地區,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受到的自然環境、農業結構、經濟條件和思想觀念等制約因素較多,農業機械化的起步時間和發展速度均明顯滯后。相比而言,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任務更加繁重、提升空間更加廣闊,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突出重點和主攻方向。湖南在這方面的任務尤其艱巨。
(1)全省概貌。湖南位于長江中游,因地處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全省位于東經109°~114°、北緯24°~30°之間,總面積2120萬hm2,其中耕地面積321.8667萬hm2;總人口6690.6萬,其中農村人口占70%。湖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充足,平均氣溫16~18℃,年平均降水量1200~1800mm,適宜各類農作物和綠色植物生長。全省山川地理較為復雜,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山丘隆起、崗盆珠串,北部平原湖泊展布,呈現出由南向北逐漸低落分布的不對稱馬蹄狀,其中山區面積占64.6%,丘陵區占28.7%,平湖區占6.7%。全省地貌大致劃分為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等六個地貌區,除湘北平原區外,其它五類屬本課題研究的丘陵山區。
(2)丘陵山區狀態描述。湖南省轄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其中80個縣市區屬于丘陵山區,土地總面積1706.6670萬hm2,占全省總面積的80.49%;耕地總面積253.3333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8.7%。丘陵區轄39個縣市區,主要分布地有湘中丘陵、湘西山地、湘南山地和湘東北山地等,城市周邊幾乎都有丘陵地形。丘陵區多為高低起伏、坡度交換、連綿不斷的低矮隆起高地,土壤以紅壤為主,衡陽盆地和沅麻谷地屬紫色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丘陵區中土地較為集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不多,0至6°的平壩田和6至25°的宜耕坡地占比90%以上,水稻、油菜、棉花、煙葉、蔬菜等農作物栽種面積較大。山區轄41個縣市區,主要分布在湘西山區以及湘南、湘東的邊緣地區,土壤多以黃壤為主,山林、草原、耕地錯落有致;土地較為分散,其中平壩田占30%多,6至25°的宜耕坡地約占30%,25°以上的陡坡耕地約占40%,除水稻、油菜等大宗作物外,茶葉、柑橘、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較好。整個丘陵山區總人口約425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64%,其中丘陵區人口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接近400人;山區人口密度較小,其中湘西人口最少,每平方公里約165人。但在丘陵山區農村,70%以上的適齡勞動力均外出務工、不愿種田,在家勞動力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和婦女,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以及農村土地拋荒現象較為嚴重。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全國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人口近70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0.1%,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東等山區,呈現“西部多、東部少,山區多、平原少,農村多、城市少”的特征。受地形、交通、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少數民族中仍有90多萬屬貧困人口,主要分別在少數民族人口100萬以上的湘西、懷化以及30至70萬少數民族人口的張家界、常德、邵陽、永州等丘陵山區。湖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省認定批準的革命老區縣(市區)共91個,其行政建制、區域面積和人口數量均占全省總數的70%以上。丘陵山區多為革命老區,全省91個革命老區縣(市區)中有70個在丘陵山區。80個丘陵山區縣市區中有67個為革命老區縣(市區)。革命老區為我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過巨大犧牲和突出貢獻,但目前多數處于欠發達狀態,經濟相對落后,生活相對貧困,其中有19個是國家和省定貧困縣。
(3)丘陵山區農業特征及農業機械化水平。湖南丘陵山區共同的自然農業特征是種質資源豐富、光熱水土優厚、自然生產能力較強。據省農業廳調查,湖南境內共有135種農作物,其中主要農作物品種106種、非主要農作物品種29種。在湖南丘陵區,光熱水土資源十分優厚,一年種植2-3季基本不需人工干預。湖南山區自然狀態下的生物質年平均生長量約為0.7T/畝,是東北林區的1.2倍。湖南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共同特征有耕地小集中、大分散;平地大田少、坡地梯田多;作物種類多、經營規模小;常有性狀和品質特別優良的特色農產品;普遍存在間作輪作和順坡種植的做法。數據表明,洞庭湖區72.8%的耕地面積主要種植雙季稻或從事特種水產養殖,27.2%的耕地種植棉花、麻類等經濟作物,農作物品種比較單一。丘陵山區雖土地相對分散、田塊大小不一、耕作模式傳統,但丘陵山區分布廣、耕地多、山水自流灌溉,加之特殊的土質條件和特別的生物種群,使得丘陵山區農作物種植多樣且特色產業豐富,農民群眾除種植水稻、玉米、黍類等糧食作物外,還大面積種植蔬菜、油菜、煙葉、油茶、柑橘、茶葉、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據統計,湖南丘陵山區常年種植水稻200萬hm2、油菜58.667萬hm2、蔬菜46.6667萬hm2、油茶40萬hm2、柑橘29.3333萬hm2、煙葉9.5333萬hm2、茶葉9.333萬hm2。在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力下,近年來湖南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2013年底,湖南80個丘陵山區縣(市區)農機總動力達3900萬、農機保有量達600萬臺套,分別比2003年約增加2100萬320萬臺套。丘陵山區縣(市區)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比2003年提高35百分點,其中水稻機耕和機收分別達到85%和59%,水稻機插從無到有達到11%,與2003年40%的機耕率、13%的機收率和幾乎為零的機插水平相比,都有了明顯進步。但相比而言,丘陵山區縣(市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明顯偏低。據統計,2013年,湖南全省水稻、玉米、蔬菜、棉花、煙草、油茶、薯類、林果8種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為39.8%,其中洞庭湖區為64.9%,湘中丘陵區不到30%,湘西湘南山區僅約為20%。同年,湖南全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3%,其中湘中丘陵區為56%、湘西湘南山區為41%,分別比洞庭湖區的68%低了12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在丘陵山區范疇內,丘陵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又明顯高于山區。湘潭市的湘鄉市屬典型的中南丘陵,2013年,該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5%;懷化市的沅陵縣屬典型的武陵山區,2013年,該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38%。這兩地均被評為2013年度全省農機工作先進縣,但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卻差距十分明顯。

十個典型縣市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比較表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的原因很多,有難以改變的自然因素,也有可以變革的社會內容,且二者相互交織在一起。我們把這些原因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
(1)地形復雜加上修筑不力導致農機作業環境惡劣。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多變,普遍存在山高坡陡、道路崎嶇、場地狹窄等系列問題,大型農業機械多數難以通行,中小型農業機械也常常因為耕地分散、丘塊不一而影響正常作業。湘西山區人均耕地約為0.08hm2,但人均田土塊數達到1.5塊,有的地方一家一戶的田土相隔數里,上下高差達近100m。湘西州鳳凰縣木江坪鄉柏井村54.3867hm2水田分為2017丘,平均每丘約0.0267hm2,最小的不到0.0007hm2。與此同時,丘陵山區機耕道建設“先天不足、后天失養”,農業機械普遍面臨著“出不了門、下不了田”的尷尬局面,農機具轉移過程中發生傷亡事故也難以避免。湖南丘陵山區約80%的農田沒有配套修建機耕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機耕道因沒有維護約70%已通行不暢或不能用,近年涉農項目中配套建設的機耕道約60%不符合機耕道建設標準,極不便于農機作業。按農業部標準計算,湖南丘陵山區機耕道缺口在9萬km以上。
(2)田間作物多樣加上農機研發不夠導致農業適用機具缺乏。受自然條件、土壤質地、耕作模式和種植習慣影響,湖南丘陵山區農民群眾種植的農作物品種繁多,同一處地塊往往水稻、玉米、蔬菜、果木混雜,不同作物品種對農業機械種類、型號及作業時間等提出了差異性很大的要求。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從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研究的部門不多,用于丘陵山區農機具開發的科研經費相當缺乏(或者說根本沒有),致使丘陵山區農機技術裝備供給明顯不足,不僅農機產品無法覆蓋特色產業生產和加工全過程,就連水稻耕、種、收、植保、運輸、烘干等環節的先進適用農機也相對缺乏。農機購置補貼采取全國劃一的做法,丘陵山區沒有特殊照顧,也一定程度影響了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的加速發展。據測算,湖南丘陵山區油菜、棉花、柑桔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尚不到10%,種植和收獲環節仍然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操作;設施農業、養殖業機械化以及農產品的保鮮、儲運、加工、包裝等機械化發展水平更低。
(3)經濟貧困加上認識不足導致農民購機用機熱情不高。丘陵山區交通、信息相對閉塞,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洞庭湖區要低得多,2013年洞庭湖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000元左右,湘西山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特別是一大批貧困人口的存在,致使丘陵山區農民群眾購買力普遍較弱,無力購買農機特別是大中型農機。與此同時,在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上一直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一些部門認為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作用不大,政府出力推動效益不高;個別地方政府認為農機化發展是市場行為,應當由農民自發行動;更有相當一部分行業領導先入為主,誤認為丘陵山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技術條件不成熟。丘陵山區的農民群眾對農業機械化十分期盼,但小農意識嚴重,對新型合作經營模式和農機社會化服務心存疑慮,有的認為人工不值錢、發展農機需要較大的一次性投入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調研發現,湖南丘陵山區近年組建的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效益都不錯,有的甚至超過洞庭湖區,但得到的政府扶持卻遠不及洞庭湖區,他們迫切希望政府能將合作社扶持建設資金向丘陵山區和貧困縣傾斜。
(4)推廣遲緩加上服務缺失導致農機工作徘徊停滯。截至2013年底,湖南80個丘陵山區縣(市區)已擁有280多萬農機手和600萬臺套農機具,并分別以每年10萬和50萬的速度快速遞增,農機示范推廣、農機教育培訓、農機維修保養以及農機安全監理等公共服務任務日趨繁重。但實際情形是,丘陵山區基層農機推廣隊伍很不穩定,農機化技術推廣多年處于停滯狀態,很多農民買了農機并不會使用,成為家中擺設。調查發現,湖南丘陵山區市縣兩級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相當一部分缺少試驗示范基地,多數缺少教學培訓設施,大部分工作人員是軍隊轉業干部或機構改革安置人員,且基本不懂農機原理,更不懂得農機化技術;鄉鎮一級多數將農機站并入了農業綜合技術服務站,獨立設置農機站的僅占23.8%,只有1-2名農機專干,且工資極低、經費奇缺,難以完成農機推廣任務。衡南縣地處湘中丘陵區,是湖南農業大縣,更是農機大縣,2013年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該縣鄉鎮都保留了農機站,每站2-4人。據反映,該縣鄉鎮農機站人員工作任務遠重于農技站人員,但工資報酬只有農技站人員的1/3,人均每月不到400元,工作經費也包含其中,其原因是農技站有上級撥款而農機站沒有。還有一個重要情況是:丘陵山區農機具集中度較低,農機經銷企業和維修網點布局嚴重不足。全省共有7110家維修門店,其中丘陵山區850家,占比11.9%,與丘陵山區耕地面積78.7%和機具保有量75.2%的比重嚴重不相適應,農民普遍反映農忙時節農機出故障找不到維修點,找不到零配件,耽擱一個季節的生產作業,有時甚至因一個零件配不上造成嚴重事故。
丘陵山區有著與平湖區不一樣的山川地理形態和經濟社會特征,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上也應選擇有別于平湖區的科學途徑。經過深入研究和廣泛探討,我們提出如下“四合一”工作路徑。
(1)優化農業機械與調整農業布局并舉。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條件與機械適應性互推共助、配套作用的結果,面對丘陵山區的現實,我們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因勢利導改造農業生產現場,盡量使其具備實施機械化作業的條件;另一方面要潛心研究丘陵山區農業機械,有的放矢地改進農業機械的性能,有效將農業勞動過程轉化為機械運行的過程。要將機械適應性作為丘陵山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布局的重要指標,鼓勵和引導農民通過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建立核心示范區等方式,適度集中發展糧食、經作和養殖業,形成小集中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格局。在農作物品種選育和耕作技術選擇上,要充分考慮農業機械化因素,積極培育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探索形成有利于機械化生產的種養模式。與此同時,要圍繞丘陵山區農業生產全過程,積極研發和推廣栽種、植保、運輸、烘干、儲備、養殖、農產品加工業以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各環節的先進適用機械,讓農民群眾在推行農業機械化過程有所選擇。
(2)修建道路與輕簡機械并重。山高路陡坑深是丘陵山區的共同特征,在推行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要解決農機“上山下鄉”的問題,必須在修建道路與輕簡機械兩個方面同時著力。近年要下大力氣解決農村機耕道問題,盡量把機耕道拉通到山頭田垅,讓農機真正能夠“上山下鄉”。當然,機耕道不可能接通每一個田塊,所以要把農業機械制造得盡量輕簡一些,方便農民借助簡易工具或運用拆卸組裝辦法實施農機田間轉移。調研中,湘西農民提出了“個體小輕化、使用靈巧化、功能多樣化、技術高端化”的要求,我們認為完全可以成為研制丘陵山區輕簡型農機的思想路徑。
(3)田間生產機械化和集中處理機械化并行。丘陵山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各異,應根據不同情況實施不同的農業機械化模式。在農作物種植達到一定規模且農機作業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參照平湖區模式,努力實現大田作物耕、種、收、植保、轉運等環節的機械化,積極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對于不能或無法集中連片種植的農作物,或雖集中連片但并不具備現場機械化作業條件的特色農業,如高陡連片梯田、掛坡地作物等,可在交通便利處建設農機作業服務中心,集中實施脫粒、清選、運輸、烘干等環節機械化作業,實現農產品集中處理機械化。
(4)優質農業設施化和設施農業機械化并駕。緊扣丘陵山區優質稻米、生態果蔬、特色養殖、珍稀藥材、苗木花卉等主導產業板塊,突破竹制支架等簡易設施限制,合理布局發展鋼架大棚、連棟溫室、植物工廠等新型高效設施類型,促進優質農業設施化。與此同時,引進和推廣適宜大棚和溫室作業的體積更小、效率更高、價格便宜、操作方便的微型耕作、植保及收獲機械,配套使用開溝、起壟、覆膜、育苗及移栽等設備,同步發展節水灌溉、人工補光、二氧化碳增施、臭氧消毒殺菌及自動控制等高科技技術,由傳統耕作發展到自動化、機械化作業,努力提高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實現優質農業設施化和設施農業機械化并駕齊驅。
丘陵山區是我國農業的資源寶庫,是農業增產增收的最大潛力蘊藏區。隨著我國財政支農能力的逐漸加強和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日益重視,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和新一輪農村改革的全面啟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要以強化造血功能為目標,以加大現實扶持為重點,立足頂層設計和實踐推行,統籌謀劃好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事業。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1)制造輕簡農機。鼓勵和引導農機制造企業針對丘陵山區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農業農機發展現狀,圍繞農林牧各個領域的栽培、管理、收獲、運輸、儲備、加工等多個環節,創新研制一批適應性強、操作簡單、可靠性好的小型輕簡農業機械裝備,重點研究開發適應丘陵山區小田塊作業的水稻機插機播、飛機植保,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獲,蔬菜、柑橘、茶葉等果蔬作物種植和采摘機械,以及小型畜牧、水產養殖業機械裝備,以降低丘陵山區農民勞動強度,為丘陵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夯實機械化技術基礎。
(2)合理布局農業。充分發揮丘陵山區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確立地區支柱產業,開發建立一批優質產品、特色產品和綠色食品規模生產基地,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湘北湘東丘陵區耕地較多且相對集中連片,要鼓勵并引導農民、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組織,以糧食生產為主導,兼以發展蔬菜、油菜、棉花之類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畜牧水產養殖。對于糧棉生產勞動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湘西湘南山區,在地勢較平坦、種植連成片的地方重點發展糧棉生產,同時引進戰略投資者,在地塊促狹處和高山地帶,突破平面農業的局限,分區布局柑橘、油茶、茶葉、中藥材以及旅游等山地立體農業,為農業機械的綜合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3)科學整理田土。結合基本農田建設,啟動實施“適機農田”專項改造工程,分步對丘陵山區農田進行田園化整理。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村組為單位,對農田進行統一規劃,按照盡可能將“小田變大、角田變方、坡田變平”的要求,對田塊大小高差進行合理改造,形成“適機農田”,為加快推進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奠定基礎。同步抓好農村土地流轉和農作物集中布局,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4)修建機耕道路。國家擬定出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制定出臺配套優惠政策,大力扶持以機耕道、機庫棚為重點的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或將機耕道建設納入農業項目建設范疇,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理、標準糧田建設等項目資金,分年度投入丘陵山區機耕道路建設。具體建設中,明確由各級農機部門牽頭,結合田土整理工程并綜合考慮已建機耕道的現狀,制定并不斷完善《機耕道地方標準》和具體建設方案,按標準要求統一組織實施、集中管理維護,切實改善農業機械作業環境,為農機作業服務提供有利條件。
(5)鼓勵設施農業。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鼓勵并引導丘陵山區農民群眾及社會力量加大投入,通過組建設施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建立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等途徑,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林果、畜牧、水產等領域的設施農業,形成不同區域、不同品牌的農業發展格局。同時大力推廣使用設施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推動設施農業機械化,促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提升。
根據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途徑選擇和當前工作重點以及丘陵山區的社會現實,慎重提出如下建議:
(1)較大幅度提高丘陵山區農機補貼比例并適當擴大補貼范圍。農民窮,勞作苦,渴望農業機械化卻買不起農機。建議參照山區扶貧辦法,將丘陵山區農民需求量大的主要農業機械的補貼標準提高至60%以上,同時實施農機具報廢更新補貼,讓丘陵山區農民少花錢甚至不花錢買上農機,用上農機。要專項制定丘陵山區機具補貼目錄,將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小型機具納入補貼范圍,或由地方政府實施引導性補貼,對群眾需求量較大的通過定型鑒定的非補貼機具進行集中采購,減輕群眾購機壓力。為了確保以上傾斜性政策的順利實施,需要對丘陵山區農機補貼資金實現切塊分配和封閉管理。
(2)加大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力度。建議明確專門機構牽頭抓好丘陵山區農業機械研發工作,中央和省兩級設立農機研發資金,引導和推動企業定向研發適合丘陵山區的各類新機具新技術。建議在高等院校設立農機專業并出臺“定向委培”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基層農機技術推廣隊伍,解決農機技術推廣向基層農村傳遞中的斷層問題。建議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縣鄉農機推廣體系建設規劃,參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方式設立農機推廣體系建設扶持專項,并逐年加大投入,讓縣鄉兩級農機推廣有人做事、有錢辦事。
(3)抓實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建議設立農機技術培訓機構能力建設專項,從機構編制、人員場地、設備設施、教研經費等方面入手,切實加強省市縣各級農業機械化學校建設,為系統培育農機管理、科研制造、經營推廣等各類農機專業人才搭建平臺。同時,將農機技術培訓直接納入“陽光工程”實施范圍,并通過聯合職業院校、農機生產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和技能競賽活動,對廣大農機手甚至是農民群眾進行全面培訓,促使農民群眾由農業勞動能手轉變為農機使用能手。
(4)建立農機銷售和維修中心。建議省級政府每年從基本建設投資中切塊安排專項資金,以縣市區為單位,扶持建設一批區域性農機銷售和維修中心,配套建設農機化技術推廣、安全檢測、執法裝備、試驗示范、農機維修、信息服務等設備設施,強化技術指導、機具維修、安全監理等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為丘陵山區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普及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與此同時,專項扶持農機服務組織建立維修分中心,逐步提升其自我維修服務能力。
(5)扶持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參照黑龍江、湖南、江蘇等省做法,由財政專項扶持發展一批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機合作組織建設的規模和檔次,強化覆蓋全程和服務全面的能力,創新發展農機租賃公司、現代農機作業服務公司和農機服務“4S”店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與此同時,制定出臺燃油補貼、作業補貼政策并重點向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傾斜,鼓勵和引導其拓展服務半徑、擴大作業面積。
(6)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建立科研單位協作攻關機制和農機農業聯系會議制度,充分發揮農機部門在選擇技術路線、研發配備農機裝備,和農業部門在改良作物品種、開發栽培技術和建設優勢產業示范區過程中的優勢及互征互推作用,實現產業發展與農業機械化的無縫對接和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