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覃秋,邢 博,王旭東
(1.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451400;2.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河南 鄭州451200;3.河南農業大學,河南 鄭州450000)
近些年來,旅游業的發展給風景區開發與景區內部聚落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人們加大對景區資源的開發強度,生產經營活動日趨活躍。風景名勝區內部居民人口也隨之不斷增加,原有的聚落規模也在日益擴大,這種發展趨勢為其問題的出現埋下了伏筆[1]。目前,部分社會學家和旅游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風景區內部聚落發展問題做出過探討,目的在于處理風景區內部居民的社會問題。筆者從景觀規劃專業的角度探討風景名勝區與其內部聚落存在形式之間相協調的問題,從而引導風景名勝區與內部聚落的和諧發展。
聚落是風景區內部最為重要的居民生活與生產的空間載體;與聚落發展問題緊密相關的是居民。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中居民的存在由來已久,經過長期發展,居民已形成了不同的聚居方式[2]。聚落的存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景區內部的條件和聚落的規模,這些構成了聚落的空間結構形態。業祖潤教授將聚落的形態分為集中形、組團形、帶型、放射型、象征型和靈活型等(表1)。筆者從聚落發展時間先后的關系,大致將景區內部聚落可分為原有聚落與后開發聚落(表2)。從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上來看,原有聚落與風景區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歷經了漫長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了具有顯著鄉土特色的聚落形式,同時它也向人們展示了聚落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和諧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此外,傳統的觀念如“天人合一”思想等影響著整個聚落的布局形態及發展。追求風景區自然環境與聚落人工環境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聚落演變和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聚落環境的建設無論從具體的選址、整體的布局都顯露出一種與自然相融合、共生的特點。但由于時間久遠的緣故,聚落內部基礎設施等較為落后。后開發的聚落主要是迎合風景區開發建設的需求而興起,它的選址和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點。再者,聚落中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諸如聚落內部建筑和基礎設施等發展得都較為完備,整個聚落環境呈現明顯的人工化的氣息[3]。
風景區內部聚落的演變主要通過內部和外部兩種途徑共同作用。內部途徑主要體現一種適應自然的過程,避開了過多的人為干涉,因此更加注重于環境的協調。而外部途徑則是通過外界要素的介入來影響聚落的演變,現今這種外部途徑起到了主導作用,因此以下從聚落演變的外部途徑入手,分析景區內聚落的發展演變途徑。

表1 常見聚落空間在景區內的布局形態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form of common human settlementspace in scenic regions
聚落發展演變的外部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旅游業的介入。旅游業的過度開發使原始的聚落環境與具有現代功能的空間強行的疊加在一起,這必然導致和促使群落的結構形態發生相應的改變;這些改變有時已經超出了聚落自身調節的能力,這些因素將會致使聚落的形態呈現不同程度的走樣和畸形。二是聚落的主體(當地居民和政府)影響了聚落的演變。村落在長期的發展演進中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習俗,而現在依然沒有改變這種習俗,卻不像過去那樣恰當利用,如今是過度的索取。隨著風景區的不斷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大量賺取財富的機遇,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同時,原有的內部聚落也慢慢的發生著變化,如大肆增加聚落面積,亂建違章建筑如餐館、旅館等此類現象不斷出現。這些給聚落居民帶來了暫時的收益,卻影響了聚落的整體布局結構,同時也給風景區環境帶來了破壞。另外,政府部門在景區內聚落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如針對風景區開發所做出的規劃以及出臺的政策,都將影響聚落布局形態、結構、功能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通過研究風景區聚落的存在形式和演變,發現其背后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一方面,原有聚落的發展出現無限蔓延的態勢。原有聚落形式與景區環境是一個相互協調和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調試,最終形成聚落與風景名勝區整個大環境和諧發展的態勢。現今,大多數聚落的發展以原有聚落為中心向外部擴展開來,空間形體逐漸膨脹,從而形成同心圓或放射狀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形式很容易超過景區環境自身承受能力;此外,新建或改造的建構筑物與原有聚落環境也互不協調,這就造成了當下許多景區內聚落形態布局呈現凌亂的現象,影響風景名勝區的空間環境質量。另一方面,隨著風景區的開發熱度升溫,許多后開發的聚落迅速興起并得到了充分發展,內部基礎設施等較為完備。然而,這類后開發的聚落發展卻呈現過度商業化的趨勢,大多以追求情感上的狂熱、物質上的奢華為目標,必將導致聚落與自然環境的不和諧。此類聚落的結構形態通常過于“生硬”,與環境與風景區大環境不能很好的耦合在一起,這不僅給風景區的保護和管理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同時也給聚落和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既不存在人對自然的征服,也不存在自然對人的主宰,人和自然是和諧的整體;體現在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注重尋求人倫社會和個體人格的和諧以及自然和社會整體的和諧[4]。這對于風景區發展中構建與聚落環境和諧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仍然有重要的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意義。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反映出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態度。古代的人們特別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因此在處理風景區與聚落和諧發展問題上,轉變思想是關鍵,應堅決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吸取“天人合一”觀念思想中合理之處。只有從思想意識上轉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才能指導人們科學的對待和處理問題,從而引導聚落的協調發展,更好的尊重風景區自然生態和順應環境,最大程度上減小對景區自然資源的干預和破壞。
3.2.1 構建一個調控機制,控制和引導風景區內部聚落形態的發展 控制和引導聚落形態對風景區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調控分為自控和他控兩個大的方面。景區內部聚落本身就具有自身調節的能力,這表現在當景區內部聚落結構形態發生改變時,聚落會自發地進行調整空間組織內容,取得與風景區環境相適應的關系。同時景區環境因素會對聚落形態的變化表現出較強的牽制力,制約和調節這個轉變過程。但如果聚落的結構變遷超出了一定限度且打破了景區內部的平衡關系,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調控機制,這個機制應該是他控的,針對風景區內部聚落形態的變化應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是以保護風景區風景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主要對風景區內聚落結構與形態、規模與布局、勞動力結構等方面提出控制和發展的調控要求。鑒于聚落形態方面所暴露的問題,諸如形態走樣或無限蔓延的現象,一方面可以重新組織安排聚落的各組成要素,對聚落進行適當的改造或重組,從而來限制或引導聚落形態;另一方面還可以導入GIS系統對風景區聚落形態予以實時監控,這樣對聚落形態可以有一個直觀而又及時的反饋。GIS在風景區規劃管理工作中是非常有用和重要的工具,其有著十分強大的管理空間信息的功能,可以把社會、經濟、人口等屬性信息與地表空間位置相連,以組成完整的規劃信息數據庫,方便查詢、管理、分析、調用和顯示[5]。此外GIS也提供了地理空間分析功能,如圖層疊加、緩沖區等等,這些都為聚落形態的調控提供有效的途徑。例如紫鵲界核心景區新建聚落規劃就運用到了GIS手段,使之建立在GIS對聚落景觀建設用地的適宜性分析結果的基礎之上,從而有效的調控聚落形態的發展。聚落形態的變化從某個方面也反映了聚落規模的變化。在聚落的發展規模方面,根據風景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逐步調控聚落內部的居民數量。對于居民人口數量接近最大環境容量的聚落,應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確定風景名勝區不同時期的人口控制規模。此外,在通過研究聚落演變的軌跡和趨勢基礎之上,進行整體的控制和調整,對未來風景區與聚落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
3.2.2 強化聚落空間在風景區內部的秩序性和整體性所謂聚落秩序化的過程就是按照特定的秩序概念構建聚落框架[6]。針對目前聚落在景區內部布局分散且凌亂的境況,根據風景區內的聚落與資源分布,將存在于景區內部各種形式的聚落形態予以有機整合,確立其主要的發展方向,對聚落環境與內部的生活和生產格局進行統一調節和管理,從而強化風景區聚落的空間發展的秩序性。例如在瀘沽湖風景區摩梭聚落空間形態處理方面,保留院落與院落間的空間形態,保護聚落肌理、結構的完整性。旅游接待等不占用原有民居用地,減小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與村民居住相對分開布置,避免互相干擾,同時選擇相對獨立且不影響村莊發展脈絡的空地作為村莊發展備用地。此外,秩序性也可通過加強聚落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途徑來實現。在處理聚落空間結構的同時,還要注重聚落環境空間的整體性。聚落作為風景名勝區的有機組成,同時也是整個風景區景觀生態格局維系的要點所在。從風景區自然環境和聚落中人的行為活動等入手,以聚落在景區內的分布為基礎,構建風景區自然、聚落、人、社會有機融合的整體環境,以至形成對聚落發展和風景區保護和開發相互共鳴的良好局面。
3.2.3 多方參與,加強配套措施 景區開發建設與聚落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協作[7]。這種協作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作為一種狀態,就是風景區與聚落各要素之間的融洽關系;作為一個過程,則表現為一種控制和管理,大致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加強管理職能,有序調和自然景區環境與聚落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對于景區內部聚落未來的空間和形態的健康發展應進行積極的引導。對于聚落居民來說,應積極參與到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的行動中,其中包括規劃的參與、風景區建成后的經營與管理、風景區經營的監督與反饋以及景區的利益分配等。
風景名勝區環境與內部聚落之間的矛盾是風景名勝區建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如何解決和緩解這個矛盾是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該文從探討聚落的存在形式和演變途徑入手,分析其景區內部聚落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思想上與行動上的“兩大轉變”,以期為解決風景區與內部聚落和諧發展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王婧.風景名勝區村落景觀的特色與整合[D].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2]胡 洋,金笠銘.廬山風景名勝區居民社會問題與整合規劃[J].城市規劃,2006(10):55-59.
[3]張小莉.風景區中村落景觀格局的保護與延續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
[4]周 霞,劉管平.“天人合一”的理想與中國古代建筑反思[J].建筑學報,1999(11):50-51.
[5]李京晶.風景區規劃中地理信息系統的輔助應用[D].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6.
[6]李寧.傳統聚落構成與特征分析[J].建筑學報.2008(11):52-55.
[7]李春玲.風景區的社區公眾參與模式研究[J].中國園林.2006(1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