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陽建輝,馮盛華
(1.華容縣農業局,湖南 華容414006;2.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岳陽414000;3.岳陽市農業局,湖南 岳陽414000)
為了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008年,農業部啟動了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培訓試點工作。2009年,湖南省將農民創業培訓納入“陽光工程”項目實施范圍,從2009年至2013年,岳陽市農業局和岳陽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展了農民創業培訓,此項目,是由市農業局、市財政局統一組織實施的民生工程之一,項目按照“政府推動、部門監管、機構培訓、地方扶持、農民創業”的總體思路,依托岳陽職院對有創業愿望或有一定創業基礎的農民開展較為系統的創業基礎知識和必備專業能力的培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表現為:激活了農民的創業激情,調動了農民的創業積極性,提高了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種養能力,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觀念,搞活了農村經濟,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合理調整和多樣化[1]。全面了解農業創業培訓對農村農民創業影響,深入分析其影響特征和發展規律,促進農民培訓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對進一步推動農村農民創業具有積極意義。
調研采取實地考察、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重點對2012~2013年培訓人員進行調查,重點調查農民培訓后的創業情況、農民培訓的主要成效和農民創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其他調查指標包括學員的年齡、從事行業情況等。
2008年開始,岳陽職院承接“陽光工程”農業創業培訓工作,經過精心組織、認真施教,至2013年底已累計培訓1220名,其中2012年培訓學員200人,2013年培訓學員220人,培訓人數達到預期目標。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共收到有效問卷及電話記錄89份(見表1),表1顯示,在被調查的受培人員中,已經或正在創業和擴大了創業規模的占68.5%,有創業計劃的占27.0%,說明通過培訓的學員絕大部分已經創業或正在創業。
2.2.1 增加了農民創業收入 調查發現,農民通過培訓,大部分掌握了創業理念,激發了創業熱情,從事規模化種養業,收入增加明顯。平江縣團山鎮小沅村翁斌武在2011年參加培訓前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培訓后擴大了水稻種植規模,種植面積達27.5 hm2,年產值達75萬元,利潤15萬元;華容縣勝峰鄉風形村劉慶華培訓前主要靠種植水稻和少量養豬,培訓后養豬規模擴大了,同時養蛋雞1萬只,年收入增加了近10萬元。

表1 2012~2013年岳陽市農民培訓調查問卷回收統計Table 1 The farmer training questionnaires statistics from 2012 to2013 in Yueyang
2.2.2 激發了農民創業熱情 通過調研發現,經過創業培訓的學員,樹立了創業才能致富、創業才能發展的理念,為推動農村經濟長足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如2011年平江縣梅仙鎮新霞村培訓學員李維章,在培訓后回家養鴨300只,不用加工飼料,采取放養采食天然飼料,鴨蛋買價高,年利潤達2萬多元。
2.2.3 產生了一些創業典型 培訓學員創業不僅自己致富,而且還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涌現出一批農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如汨羅市火天鄉熊新春同志自己種植金銀花3.3 hm2,創年純利潤20萬元以上,參加農業創業培訓后,深受啟發,他注冊成立了汨羅市火天金銀花專業生產合作社,親自擔任合作社理事長,因勢利導,利用各種途徑號召、宣傳、幫助、指導周邊的農戶種植金銀花,使全鄉金銀花年產值近億元。
2.2.4 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農民創業精神。通過培訓,農民不僅學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帶來了嶄新的創業理念,帶領或者促進其他農民創業,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2.2.5 提高了學員創業意識和管理水平 通過培訓,學員的創業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創業知識得到豐富,創業技能得到提高,創業門路活,很多學員已經結合當地實際,創新和發展了自己的經營理念,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提高了學員經營管理水平,很多學員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為湖南省的新農村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如華容縣胡軍輝通過培訓,系統學習了農業創業者應具備的能力、農業創業的項目選擇、農業創業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等知識,發展南瓜產業,帶領華容縣南瓜行業的農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投資30萬元于2010年1月8日成立南瓜專業合作社,并擔任合作社秘書長,自愿入社的農戶遍及護城、新河、操軍等12個鄉鎮,入社農戶達1 600戶以上,種植面積近2 000 hm2,2011年南瓜種植戶平均純收入3萬元/hm2以上,較往年平均純收入增加近1.5萬元/hm2,合作社創收達300萬元。
2.2.6 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發展 通過培訓,帶動更多的農民從事規模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營銷,推動了“一村一品”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如岳陽縣新墻村就是葡萄村,打響了葡萄的品牌。
農民創業是一個新事物,雖發展前景好、潛力較大,但因其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局限,農民創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與其他群體創業相比顯得更為困難和艱辛。
資金是創業不可或缺的要素,資金是否充足直接關系到創業能否成功;調查發現,在制約農民創業的諸多因素中,資金匱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當問及創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時,85%以上的學員認為是資金缺乏,造成資金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3.1.1 資本積累不足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采取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加大農村各項投入,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絕大多數農民的家庭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住房修建、日常開支等方面,用于資本積累的部分相當有限。
3.1.2 融資困難 農民長期生活在農村,社會關系較為簡單,融資渠道較為狹窄。主要融資渠道:一是向親朋好友借,由于社會關系的限制,其親朋好友多為農民,自身經濟實力有限,再加上農民自身的風險恐懼,即使有資金也不大愿意外借,因此向親朋好友籌資創業難度大。二是銀行貸款,貸款需要一定的實物抵押,目前農民具有抵押價值的主要是房屋等,但多數農村房屋因種種原因沒有房產證,不能用于抵押。另外,銀行考慮到自身的風險和收益,不大愿意貸款。
農民創業主要涉及的是種植業和養殖業,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民創業仍然缺少技術,在種植業方面,有些仍然是靠天吃飯,遇到天氣災害,收成大大減少。在養殖業方面,若遇到牲畜疾病,則會造成較大損失。目前盡管農民有較多的學習機會,但仍然不足以全面掌握高產高效生產技術,不能很好地提高生產效率和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
農民創業不可能離開市場單獨存在,只有主動適應市場,并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對生產規模和種類適時調整,才能得到發展壯大[2]。調查發現,由于缺乏足夠的市場信息,導致農民在創業過程中盲目跟風,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不能在正確的時間以較高的價格賣出產品等問題,從而造成農民創業困難重重,步履艱難。
大多數農民思想保守,滿足于自給自足狀態,沒有創業和發展壯大意愿,不愿參與市場競爭,調查中發現,農民往往只顧自己生產什么而忽視市場上究竟需要什么,更沒有充分分析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結果往往是生產的產品市場不需要,而市場上需要的產品沒生產。另外,有的農民害怕競爭、藐視競爭、不能正確利用市場競爭機制[3]。
農民創業涉及土地政策、貸款政策和稅收政策等相關政策,近年來,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用巨大,但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夠,農民創業仍受一些政策因素影響。調查發現,農民創業主要受到土地和貸款政策的限制,農民貸款比較困難,資金短缺,土地流轉不夠順暢,規模擴大較為困難,特別是種植業規模的擴大受其影響更為明顯。調查顯示,大多數的種植和養殖戶都希望進行土地政策和貸款政策改革,加快土地合理流轉和擴大資本,實現規模化生產經營,獲得較大利潤。
農民在多年生產實踐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不能完全憑經驗指導生產,必須通過系統學習、培訓,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之后方可指導生產,加上農民自身文化素質偏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有限,他們不可能全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學技術,因此,必須對其進行跟蹤服務,及時解決技術難題[4]。
4.1.1 定期開展跟蹤調查 定期組織人員深入農村調查,及時發現農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分析和技術攻關,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研究、早解決”。
4.1.2 及時傳授新技術、新方法 專家學者要多到農村開展調研,及時將所研究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向廣大農民傳授新技術和新方法,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幫助農民突破技術難題,提高生產效率。
農民創業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合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獲得規模效應,提高生產經營效益,而規模擴大主要受貸款、土地、稅收等政策的影響。
4.2.1 制定條件較為寬松的貸款政策 農民創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資金缺乏,而貸款條件較為苛刻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國家應該出臺利于農民創業的貸款政策,放寬農民創業的貸款條件,給予農民適當優惠和照顧,以解決農民創業的資金難題。
4.2.2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 隨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迫切需要實現規模化和機械化來提高生產效率,政府應根據實際,出臺一些利于土地流轉的政策,加快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民擴大種養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4.2.3 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 農民創業之初,經濟實力較為薄弱,力量弱小,需要政府給予稅收政策上的優惠和照顧,政府應制定利于農民創業的稅收政策,適當減免農民創業的稅收,減輕農民創業負擔,鼓勵農民創業。
應加快農村信貸制度改革,提高農民貸款額度,放寬還貸期限,使農民有更多的資金創業。要創新農民貸款抵押方式,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等作抵押,取得商業銀行貸款創業。要建立農民創業扶持專項基金,加大對農民創業的資金扶持,特別是當地政府應該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創造利于農民創業的各種優惠條件,加大資金引進力度,擴大農民創業的融資渠道。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加快農民本身的資本積累。
4.4.1 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 因長期受到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影響,農民小農意識較強,市場觀念淡薄,為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必須加大市場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讓農民系統學習,使其盡快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自覺運用市場規律指導創業,分享市場經濟取得的成果。
4.4.2 提高市場信息捕捉能力 市場信息對農民創業影響深遠,若無正確的市場信息,農民創業將難以成功,提高農民的市場信息捕捉能力對于成功創業尤為重要;可以通過開辦市場知識培訓班、鄉村市場知識宣講會等形式,向廣大農民講授市場運行規律,提高市場知識水平,增強市場信息判斷能力和捕捉能力,引導他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當地實際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并根據市場信息適時出售產品。
農民創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應及時轉變經營管理模式,使其經營管理更加規范,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調查發現,農民創業的經營模式較為落后,經營管理不夠規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創業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表現較為突出,目前合作社普遍缺乏相對規范的經營管理制度,尤其是財務制度和決策制度,造成社員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要引導民辦企業積極引進技術和管理人才,制定完備的經營管理制度,完善企業組織形式,提高運營的規范化和合法性。
4.6.1 加強農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加強相互交流合作,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利于積累創業經驗,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5]。
4.6.2 加強專家學者與農民之間相互交流 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促進技術和學術共同進步,推動農民成功創業。
4.6.3 加強農民與科研單位和院校的交流與合作 為農民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有利于農民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如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可針對不同區域、農民不同特點與需求因地、因人傳授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助推農民積極創業,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1]曲建東.農民創業培訓內容設計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19):23-26.
[2]朱學芳.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文化領域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35-36.
[3]韋代杰,潘海燕.貧困地區農民培訓實踐淺議[J].新西部(理論版),2011,(7):34-35.
[4]曹振龍.優化培訓項目運作 促進培訓質量提高[J].職業技術,2011,(4):21-22.
[5]閆錫杰,盧丙文.平泉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1,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