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詠梅
摘 要 葡萄是浙江省泰順縣種植的主要水果種類之一,目前,共有8種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由此,重點對其中3種進行討論,分析它們對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對葡萄種植品質和植株冠層溫濕度的影響。經過研究分析發現,3種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都可有效避免葡萄植株被雨水淋到,對于控制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等病害的發生具有顯著效果。同時,這3種栽培模式都可改善葡萄植株冠層的局部氣候。這些結果充分說明,在泰順縣葡萄產區選擇合適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防治病害,調節植株冠層的溫濕度,提高葡萄的生產品質。
關鍵詞 避雨栽培模式;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植株冠層;溫濕度;影響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1 試驗設計
1.1 3種栽種模式的結構
第1種模式的結構如圖1所示,具體方法:在搭建大棚時,首先,在距離水泥桿頂部約45 cm的地方固定一根拇指橫桿,橫桿的長度以1.5~2 m為佳。所有橫桿都固定完成后,再將每一行的橫桿兩頭用鐵絲連接起來,水泥桿也用1根鐵絲拉緊后相連。然后,在每一根水泥桿上用3根鐵絲對拱形的竹片進行固定,每片竹片的間隔距離為1 m,完成之后蓋膜即可。第2種模式的結構如圖2所示,具體的方法就是搭建1個連體的鋼架棚,大棚的高為2.2 m,側高為1.5 m,寬為2.5 m,然后在每一個拱形的大棚下面栽種1行葡萄植株。第3種模式的結構如圖3所示,具體的方法就是,每隔2行葡萄,就在水泥桿上搭建一根橫梁,并在橫梁上固定一根支柱,高度約為0.5 m。隨后在每根支柱和橫梁的兩頭分別拉上1根鐵絲,然后在這些鐵絲的基礎上用竹片搭建出一個拱形的大棚,蓋上塑料薄膜。大棚的規格可以根據植株進行調整,但是必須保證側高在1.5 m或以上。在植株的兩邊修建排水溝,便于排水。
每種模式的試驗點都需要和露天栽培模式進行對比,且每個試驗區的面積不能小于40 m2。在搭建避雨棚時要順風而建,在雨季到來前完成所有蓋膜工作。
1.2 不同栽培模式的病害調查
病害出現后,對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基數進行處理,然后對葡萄采摘之前病害的實際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對葡萄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進行計算。其中霜霉病和白粉病的葉部病害可以使用統一方法。具體的調查方法為在每株上隨機固定4個新梢,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對10片葉子進行調查,然后按照病變斑的面積所占比例對其進行分級,標準為:無病斑——0級;<5%——1級;5%~25%——2級;26%~50%——3級;51%~75%——4級;>75%——5級。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果穗病害分級標準為:無病粒——0級;≤5%——1級;6%~10%——2級;11~25%——3級;26%~50%——4級;>50%——5級。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病情基數-處理病情指數)/病情基數×100。
2 3種避雨栽培模式的結果
2.1 適當的避雨栽培模式對于控制葡萄的主要病害具有顯著效果
經比較發現,除了第1種模式之外,其他2種模式對于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較好。其中第1種模式對于各種病害的防治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避雨栽種模式的避雨棚的范圍比較狹窄,當降雨為斜風雨時,葡萄植株中的中部、下部的葉片和果穗都很容易被雨淋濕,所以,霜霉病和果穗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我國南方有很多地方也采用這種避雨栽培模式,但都需要和套袋、藥物治療方法相結合才能有效防治病害。第2、3種模式因為避雨棚比較寬,可以有效避免植株被雨水淋濕,所以病蟲防治效果較好。
2.2 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善植株冠層的溫濕度條件,提高葡萄品質
在上述3種模式中,植株冠層的溫濕度在晴天要高于降雨天氣。由于我地屬亞熱帶干燥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積溫高、氣候涼爽及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各種避雨栽培模式中最高溫也不會超過32 ℃,所以,不會對葡萄的生長造成影響,而且可避免果實在高溫作用下發生開裂現象。而南方高溫濕熱地區進行避雨栽培如果搭棚方式不對或棚內通風不良會出現長時間溫度超過35 ℃,引起果實灼傷。由于外界氣候溫差較大,浙江省泰順縣避雨栽培后植株冠層的晝夜溫差也高于南方濕熱地區,有利于糖份的積累和品質的提高。
3 結語
本試驗中主要研究了各種規格的避雨棚對棚內外植株冠層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影響。試驗的結果表明,選用適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改變病原菌發生和流行的微生態環境,有效控制葡萄主要病害的發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品質。
(責任編輯:劉昀)
摘 要 葡萄是浙江省泰順縣種植的主要水果種類之一,目前,共有8種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由此,重點對其中3種進行討論,分析它們對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對葡萄種植品質和植株冠層溫濕度的影響。經過研究分析發現,3種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都可有效避免葡萄植株被雨水淋到,對于控制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等病害的發生具有顯著效果。同時,這3種栽培模式都可改善葡萄植株冠層的局部氣候。這些結果充分說明,在泰順縣葡萄產區選擇合適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防治病害,調節植株冠層的溫濕度,提高葡萄的生產品質。
關鍵詞 避雨栽培模式;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植株冠層;溫濕度;影響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1 試驗設計
1.1 3種栽種模式的結構
第1種模式的結構如圖1所示,具體方法:在搭建大棚時,首先,在距離水泥桿頂部約45 cm的地方固定一根拇指橫桿,橫桿的長度以1.5~2 m為佳。所有橫桿都固定完成后,再將每一行的橫桿兩頭用鐵絲連接起來,水泥桿也用1根鐵絲拉緊后相連。然后,在每一根水泥桿上用3根鐵絲對拱形的竹片進行固定,每片竹片的間隔距離為1 m,完成之后蓋膜即可。第2種模式的結構如圖2所示,具體的方法就是搭建1個連體的鋼架棚,大棚的高為2.2 m,側高為1.5 m,寬為2.5 m,然后在每一個拱形的大棚下面栽種1行葡萄植株。第3種模式的結構如圖3所示,具體的方法就是,每隔2行葡萄,就在水泥桿上搭建一根橫梁,并在橫梁上固定一根支柱,高度約為0.5 m。隨后在每根支柱和橫梁的兩頭分別拉上1根鐵絲,然后在這些鐵絲的基礎上用竹片搭建出一個拱形的大棚,蓋上塑料薄膜。大棚的規格可以根據植株進行調整,但是必須保證側高在1.5 m或以上。在植株的兩邊修建排水溝,便于排水。
每種模式的試驗點都需要和露天栽培模式進行對比,且每個試驗區的面積不能小于40 m2。在搭建避雨棚時要順風而建,在雨季到來前完成所有蓋膜工作。
1.2 不同栽培模式的病害調查
病害出現后,對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基數進行處理,然后對葡萄采摘之前病害的實際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對葡萄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進行計算。其中霜霉病和白粉病的葉部病害可以使用統一方法。具體的調查方法為在每株上隨機固定4個新梢,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對10片葉子進行調查,然后按照病變斑的面積所占比例對其進行分級,標準為:無病斑——0級;<5%——1級;5%~25%——2級;26%~50%——3級;51%~75%——4級;>75%——5級。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果穗病害分級標準為:無病粒——0級;≤5%——1級;6%~10%——2級;11~25%——3級;26%~50%——4級;>50%——5級。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病情基數-處理病情指數)/病情基數×100。
2 3種避雨栽培模式的結果
2.1 適當的避雨栽培模式對于控制葡萄的主要病害具有顯著效果
經比較發現,除了第1種模式之外,其他2種模式對于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較好。其中第1種模式對于各種病害的防治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避雨栽種模式的避雨棚的范圍比較狹窄,當降雨為斜風雨時,葡萄植株中的中部、下部的葉片和果穗都很容易被雨淋濕,所以,霜霉病和果穗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我國南方有很多地方也采用這種避雨栽培模式,但都需要和套袋、藥物治療方法相結合才能有效防治病害。第2、3種模式因為避雨棚比較寬,可以有效避免植株被雨水淋濕,所以病蟲防治效果較好。
2.2 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善植株冠層的溫濕度條件,提高葡萄品質
在上述3種模式中,植株冠層的溫濕度在晴天要高于降雨天氣。由于我地屬亞熱帶干燥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積溫高、氣候涼爽及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各種避雨栽培模式中最高溫也不會超過32 ℃,所以,不會對葡萄的生長造成影響,而且可避免果實在高溫作用下發生開裂現象。而南方高溫濕熱地區進行避雨栽培如果搭棚方式不對或棚內通風不良會出現長時間溫度超過35 ℃,引起果實灼傷。由于外界氣候溫差較大,浙江省泰順縣避雨栽培后植株冠層的晝夜溫差也高于南方濕熱地區,有利于糖份的積累和品質的提高。
3 結語
本試驗中主要研究了各種規格的避雨棚對棚內外植株冠層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影響。試驗的結果表明,選用適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改變病原菌發生和流行的微生態環境,有效控制葡萄主要病害的發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品質。
(責任編輯:劉昀)
摘 要 葡萄是浙江省泰順縣種植的主要水果種類之一,目前,共有8種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由此,重點對其中3種進行討論,分析它們對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對葡萄種植品質和植株冠層溫濕度的影響。經過研究分析發現,3種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都可有效避免葡萄植株被雨水淋到,對于控制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等病害的發生具有顯著效果。同時,這3種栽培模式都可改善葡萄植株冠層的局部氣候。這些結果充分說明,在泰順縣葡萄產區選擇合適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防治病害,調節植株冠層的溫濕度,提高葡萄的生產品質。
關鍵詞 避雨栽培模式;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植株冠層;溫濕度;影響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1-00-02
1 試驗設計
1.1 3種栽種模式的結構
第1種模式的結構如圖1所示,具體方法:在搭建大棚時,首先,在距離水泥桿頂部約45 cm的地方固定一根拇指橫桿,橫桿的長度以1.5~2 m為佳。所有橫桿都固定完成后,再將每一行的橫桿兩頭用鐵絲連接起來,水泥桿也用1根鐵絲拉緊后相連。然后,在每一根水泥桿上用3根鐵絲對拱形的竹片進行固定,每片竹片的間隔距離為1 m,完成之后蓋膜即可。第2種模式的結構如圖2所示,具體的方法就是搭建1個連體的鋼架棚,大棚的高為2.2 m,側高為1.5 m,寬為2.5 m,然后在每一個拱形的大棚下面栽種1行葡萄植株。第3種模式的結構如圖3所示,具體的方法就是,每隔2行葡萄,就在水泥桿上搭建一根橫梁,并在橫梁上固定一根支柱,高度約為0.5 m。隨后在每根支柱和橫梁的兩頭分別拉上1根鐵絲,然后在這些鐵絲的基礎上用竹片搭建出一個拱形的大棚,蓋上塑料薄膜。大棚的規格可以根據植株進行調整,但是必須保證側高在1.5 m或以上。在植株的兩邊修建排水溝,便于排水。
每種模式的試驗點都需要和露天栽培模式進行對比,且每個試驗區的面積不能小于40 m2。在搭建避雨棚時要順風而建,在雨季到來前完成所有蓋膜工作。
1.2 不同栽培模式的病害調查
病害出現后,對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基數進行處理,然后對葡萄采摘之前病害的實際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對葡萄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進行計算。其中霜霉病和白粉病的葉部病害可以使用統一方法。具體的調查方法為在每株上隨機固定4個新梢,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對10片葉子進行調查,然后按照病變斑的面積所占比例對其進行分級,標準為:無病斑——0級;<5%——1級;5%~25%——2級;26%~50%——3級;51%~75%——4級;>75%——5級。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果穗病害分級標準為:無病粒——0級;≤5%——1級;6%~10%——2級;11~25%——3級;26%~50%——4級;>50%——5級。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病情基數-處理病情指數)/病情基數×100。
2 3種避雨栽培模式的結果
2.1 適當的避雨栽培模式對于控制葡萄的主要病害具有顯著效果
經比較發現,除了第1種模式之外,其他2種模式對于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較好。其中第1種模式對于各種病害的防治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避雨栽種模式的避雨棚的范圍比較狹窄,當降雨為斜風雨時,葡萄植株中的中部、下部的葉片和果穗都很容易被雨淋濕,所以,霜霉病和果穗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我國南方有很多地方也采用這種避雨栽培模式,但都需要和套袋、藥物治療方法相結合才能有效防治病害。第2、3種模式因為避雨棚比較寬,可以有效避免植株被雨水淋濕,所以病蟲防治效果較好。
2.2 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善植株冠層的溫濕度條件,提高葡萄品質
在上述3種模式中,植株冠層的溫濕度在晴天要高于降雨天氣。由于我地屬亞熱帶干燥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積溫高、氣候涼爽及晝夜溫差大等特點,各種避雨栽培模式中最高溫也不會超過32 ℃,所以,不會對葡萄的生長造成影響,而且可避免果實在高溫作用下發生開裂現象。而南方高溫濕熱地區進行避雨栽培如果搭棚方式不對或棚內通風不良會出現長時間溫度超過35 ℃,引起果實灼傷。由于外界氣候溫差較大,浙江省泰順縣避雨栽培后植株冠層的晝夜溫差也高于南方濕熱地區,有利于糖份的積累和品質的提高。
3 結語
本試驗中主要研究了各種規格的避雨棚對棚內外植株冠層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影響。試驗的結果表明,選用適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改變病原菌發生和流行的微生態環境,有效控制葡萄主要病害的發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品質。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