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彬+李梧



他從1994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從一個見習生做起,開始了漫長的施工生涯。在十多年的風雨闖蕩中,無論是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還是峭壁嶙峋的險峻山谷,他出于對工程的責任、對技術的精益求精,總是孜孜不倦地向前探索。他主持攻關的瀝青混凝土平整度控制工藝榮獲QC成果獎,同時獲“湖南省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獎;他領導的荷曹經理部、十天經理部分別榮獲中國中鐵2006年和2008年度安全標準化工地稱號;他獨立撰寫的《耐久性柔性基層瀝青路面施工技術》發表在《科技創新與應用》、撰寫的《CAT50022E型鋼塑復合拉筋擋土墻施工技術》發表在《鐵道標準設計》,并榮獲渝懷總指“渝懷鐵路建設科技論文評審三等獎”。
臨危受命
由于公司的蓬勃發展,大量人才被調往新中標的工程項目上,而十天項目建設中后期,人手的緊張迫使胡呈龍不得不在臨危受命,一手挑起了安康西四改六施工生產管理及收尾工作。
十天項目合同金額1.16億元,由于項目綜合性非常強,小型結構物多,工序轉換之間相互干擾大、交叉銜接多。作為十天線陜西境內開工的第一段工程,建設目標是要建成“樣板、精品、生態環保工程”,對后期開工的段落具有指導性、示范性作用,因而其質量要求非常高。為了保證工序及時轉換,胡呈龍在熟悉設計意圖基礎上組織技術人員提出了10余項優化設計方案;針對陜南氣候特點和沿線地形地勢,提出了12個工點排水優化設計方案;針對取土場土源不足的實際情況,結合冬季施工要求,將填料由土方變更為砂礫,采用激震力達55T的拖振及自行式羊角壓路機進行壓實,確保路基有自然沉降的時間,保證了彎沉指標達到規范要求,實現了路基的及時交驗;對直接影響行車美觀效果的邊坡、護坡道、水溝等項目,安排清理完工后的邊坡坡面整齊,線形平順,非常美觀,滿足了生態環保要求。在他們的一致努力下,于2008年5月15日架通的付家河大橋,成為陜西境內十天線上第一座大橋,他們因此而獲得業主10萬元獎勵。
就在該標段主體工程即將完工時,陜西省交通廳考慮到該段與小康高速并線,決定對安康西互通立交進行四車道改六車道擴建,并于2009年3月初下發了施工圖紙,并要求確保“5.28”通車。面對這一極為緊張的任務,胡呈龍迅速重新組織了機械設備和勞務隊伍進場,打開5個工作面,實施三班倒施工。為了解決加寬車道填筑的難題,他們采用強夯工藝,確保壓實質量,還通過對工程質量的常抓不懈,促使該合同段在業主組織的月度綜合檢查評比中連續6次獲得了第一名,并在2009年5月20日一次性通過了業主的交工驗收,他們編制的施工技術總結被業主收編集結成冊;其工地也被中國中鐵評為“安標工地”。
品質上乘
西安至寶雞改擴建工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連霍(G30)高速干線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要求極高。面對政治性任務強、工程范圍寬廣、工期緊迫這三個難題,胡呈龍肩扛項目常務副經理一職,在施工建設規劃上就定下了“品質求精”的原則。
為確保工程質量,胡呈龍對一次性攤鋪4~6個車道的3~4臺攤鋪機聯鋪如何保證路面平整度、冷再生施工、高模量瀝青混合料施工、舊路面整治、防止路面縱向裂縫等問題組織科技攻關。平整度對于路面施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能控制路面攤鋪的平整度,項目就無法進展下去,而一次性攤鋪4~6個車道更給控制路面的平整度增加了極大的困難。然而,困難難不倒胡呈龍,他從水穩基層攤鋪開始,就提出設計方案采用“走雙縱”,即在水穩層兩側鋼絞線之間增加2道鋁合金尺引導線,每臺攤鋪機均走雙縱坡成梯隊行前進,做好路面橫向接縫,下承層進行精銑刨處理,精確測量每一結構物標高,制定每一個通過結構物的路面施工方案并嚴格執行,最終確保上面層平整度。這個方案一舉解決了平整度掌控難題,獲得了業主每公里3萬元獎勵。他組織編制的《瀝青砼平整度控制QC成果》獲得了“湖南省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獎。
對舊路面進行銑刨處理時,會產生大量的廢舊瀝青銑刨料。為保護生態環境,滿足循環經濟的要求,胡呈龍決定將銑刨料變廢為寶。他通過專業的冷再生瀝青混合料拌合設備進行攪拌形成半剛型基層改性增強層——柔性基層,乳化瀝青與礦料直接拌合,提高其和易性,能夠使銑刨料和新集料表面形成均勻的瀝青膜,形成一種空間網狀結構,具有更好的柔韌性和耐久性,能有效地緩解、防止瀝青面層反射裂縫的產生,同時對半剛型基層的干縮裂縫能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經過多次試驗和優化,他采用“沸騰攪拌技術”,施工完成后,表面無明顯離析現象,壓實面無松散、裂紋、油斑,無瀝青膜發生破損而表面發白現象,壓實度、空隙率、厚度、平整度均滿足設計要求。西寶項目采用了他的技術后共生產2.25萬噸冷再生料,相比ATB下面層,實際降低造價約10%;如果該工藝大面積推廣使用,可降低工程造價20%以上。
勇于拓荒
為在甘肅市場贏得信譽、打響中鐵五局品牌,公司委派以技術著稱的胡呈龍坐鎮營雙項目部,為企業奠定良好的品牌形象基礎。
營雙項目合同價3.23億元,線路長33.7 km,位于甘肅省北部騰格里沙漠和祁連山余脈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區,屬西北干旱區,氣候干燥,雨量稀少,是甘肅水資源極度貧乏區,也是甘肅中部最干旱的地區。胡呈龍接到公司委派任務后,就著手針對工期、氣候等實際情況,確定快速進場、率先生產、強化管理、確保領先、優化施組、精細施工的方針。
進場不久,胡呈龍便碰上了第一個難題,就是當地質監站對原材料質量的苛刻要求,為了確保原材料質量,他經過十多天的晝夜分析和研究,最終拿出了方案,將底基層設計為篩分沙礫土,通過增加錘式破碎機,將所有的原材料經過錘破加工后,再通過振動篩分級過篩,確保合成級配中0.075 mm的通過率滿足要求。此方案不僅滿足了原材料的質量要求,而且每方降低成本8~12元,此舉給項目部共計節約成本300多萬元。通過對碎石生產工藝的改進,項目的備料工作受到了交通廳質監站的大為稱贊。業主組織全線參建單位和監理前往在項目部舉行的“路面工程標準化施工推進會暨安全生產管理現場觀摩會”,號召其他單位向他們學習。
在胡呈龍有力的指揮下,營雙項目已于2013年11月15日交工驗收,累計獲得業主115萬元獎勵,并榮獲2013年甘肅省A級信譽評價。
胡呈龍,如同他的名字一樣,像一條蛟龍,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大無畏地奔騰向前!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