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升
除了隔閡,最為根本的還在于美歐之間在經濟復蘇的勢頭與速度上的差異。與美國已經走出危機、正在復蘇并很快走上增長(二季GDP初值增長4%)不同的是,歐盟經濟的復蘇依然舉步維艱。
持續不斷的烏克蘭危機,早已讓歐洲人頭疼不已,后來又加上馬航MH17“墜機”事件,更是使各種矛盾進一步加劇,直至今日的白熱化程度。在烏克蘭危機與馬航“墜機”這兩者糾纏一起的雙重背景下,8月1日,歐對俄實施了新一輪制裁措施。那么,究竟是福還是禍?筆者認為美俄爭斗,歐盟失利。
面對俄羅斯,歐美存有兩大軟肋,其一是“經濟軟肋”,其二是“能源軟肋”。由于地緣與歷史的原因,歐俄之間的經貿往來與合作頗為密切。德國與俄有諸多的大型合作項目,法國和東歐國家與俄簽署的多份軍事合同尚在執行之中,例如當年薩科齊在位時,從普京手中接到的兩艘“西北風”登陸艦訂單,合同金額就高達13億歐元,更不用說天然氣供應,歐盟嚴重依賴俄羅斯。
好在歐洲人畢竟有智慧,他們自知無法成為得利的“漁翁”,也不能成為“螳螂”之后的“黃雀”。難怪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在給歐盟各成員國首腦的一封信中,話中有話地稱道:“我們權衡再三做出這個重大決定,這一系列措施是適當而靈活的?!边@般,基于歐盟的“能源軟肋”,此次制裁措施不針對俄天然氣工業,只針對石油工業;基于歐盟的“經濟軟肋”,就與俄軍事合同的制裁,也只針對歐俄之間未來的、而非當下的武器貿易;同時歐盟的制裁期限初設為12個月,規定在實施3個月后可以重新審核。
可見,與其說對俄制裁是出于自身所需,還不如說主要受美國的脅迫,外加馬航事件的壓力。其實,歐盟中的主導國在歐陸也就德國和法國,歐陸之外的英國在部分問題上也作用不?。怀艘獯罄臀靼嘌肋€有點發言權,其他國家基本都屬于“附和型”成員國。
至于歐美之間的隔閡則是有目共睹的。歐美盡管互稱“表兄弟”、“鐵桿”的盟友,“北約”框架正是由美國牽頭、歐盟鼎力而構建。然而,兩者的矛盾依舊不淺,明爭暗斗也是家常便飯。斯諾登多次披露的信息,如對默克爾手機的長期監聽,以及后來在柏林的“美國情報門”,都或多或少地加深了歐盟尤其是德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
除了隔閡,最為根本的還在于美歐之間在經濟復蘇的勢頭與速度上的差異。與美國已經走出危機、正在復蘇并很快走上增長(二季度GDP初值增長4%)不同的是,歐盟經濟的復蘇依然舉步維艱。美國在經濟上已走出危機,便可騰出手來對付俄羅斯;而歐盟仍忙于危機紓困與經濟復蘇,根本無暇顧及作為歐盟邊陲的烏克蘭和遠東的俄羅斯。這種政治與經濟嚴重倒掛的差異,導致歐美在制裁烏克蘭問題上實質態度的迥異。
對烏克蘭,歐盟其實歷來只是“勾引誘惑”,卻暫時并無“納妾”之心。烏克蘭西部是農業種植區,去歐盟打工的人多,久而久之受到歐盟的耳濡目染也大。但由于歐盟自身的問題多,南歐危機尚未完全解除,如最近葡萄牙最大上市銀行圣靈銀行,就差點爆發信用違約危機。同時歐盟在歷史上幾次東擴,加入的東歐諸國在很多程度上羈絆了歐盟的實力和手腳,也促使歐盟人開始思考“歐盟的邊界究竟應該到哪里”的問題。因而,美國大力制裁與干預烏克蘭的做法,其實并非與歐盟之愿吻合。
在筆者看來,歐美也只有在遭遇明確的、顯著的共同敵人之時,才會真正攜手并肩、一致對外。烏克蘭危機和馬航事件,都不足以讓俄成為歐美的“大敵”,因而也難以調動歐盟人大力制裁俄羅斯的決心。德法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情愿大刀闊斧地實施制裁,更不用提歐盟對俄歷來存有的“能源軟肋”和“地緣軟肋”了。因此,盡管美國的制裁大旗高高飄揚,但德國的項目仍在實施,法國依然決定10月給俄交付一艘登陸艦,總統奧朗德也只是口頭略帶威脅一下說“第二艘要視俄國人的態度而定”;英國更是隔岸觀火,首相卡梅倫盡管在議會吐沫橫飛,桌底下依然繼續著對俄宗宗軍火買賣。
然而,經濟制裁畢竟是一把“雙刃劍”。此次制裁之所以說嚴厲,在于歐盟觸及俄羅斯的能源和武器貿易這兩大領域,而這正是雙方一直以來最大的經貿合作項目。針對8月1日生效的制裁,俄方專家就明確表示,俄羅斯參與全球經濟的進程遭到了“人為阻礙”,這對歐盟自身發展也是一種束縛。
而烏克蘭危機依然在進行中。北京時間8月6日,波蘭外長西科斯基在電視臺發表講話稱,俄羅斯加大聚集在烏邊境的軍事力量,是在向烏施壓或是為了入侵烏克蘭做準備。此言一出美股大幅跳水,道指短時下跌100點以上,美國國債價格迅速攀升。
總之,對尚未擺脫歐債危機的歐盟而言,對俄制裁實乃“不可承受之重”。馬航事件凸顯歐、美、俄、烏各種盤根錯節的矛盾,涉及歐盟主要成員國各自的不同利益,以及表現出的不同態度。波外長的講話表明,烏克蘭危機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全球“蝴蝶效應”。如何能夠做到面對美俄的“熊豹”相爭而歐盟不失利,這正是考驗歐盟人智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