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艾
最近一段時間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前途引發了激烈的爭吵。中國經濟到底還行不行?國際評論界可謂涇渭分明,分為“牛派”和“熊派”兩大陣營。
“熊派”認為,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危險。他們的依據主要有:
首先,一系列數據已經表明中國經濟面臨困境。
一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放緩。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自2011年起一直在下降通道運行。從2010年的10.4%,一路下降到2011年的9.2%,2012、2013年的7.7%。2014年上半年繼續下滑到7.4%。各項分類增長指標也基本上處于下降通道。比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也逐月下降。二是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在下降。從2013年1月的21.2%下降到2014年1月的17.6%。房地產開發投資名義增速也逐級下降,從2013年1月的22.8%下降到2014年1-3月的16.8%。三是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逐級下降。企業家信心指數從2011年一季度的138.9,回落到2013年四季度的117.1,回落20多個點。企業景氣指數從2011年一季度的140.3回落到2013年四季度的119.5,回落20多個點。此外,中國還面臨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影子銀行等諸多風險點。
其次,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據世界銀行統計,到1960年有101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但是到2008年的時候只有13個經濟體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90多個還繼續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中國也有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
一是發展模式的陷阱。過去我們的發展模式主要是靠人口紅利、出口紅利。就人口紅利來說,我國城市化率達到52%,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在減緩并開始出現減少,加上勞動力人口供給開始減少,支持低成本的剩余勞動力供給進入劉易斯拐點。招工難度加大,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減退。就出口紅利來說,全球經濟低迷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外部需求增速減緩,市場成為最為稀缺的資源,生產供給過剩,靠出口拉動越來越難。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既無法在勞動力成本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技術研制方面跟富裕國家競爭。中國發展同時面臨來自高中低兩端的壓力。二是收入陷阱。收入差距達到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最高點,我們的基尼系數是0.48,貧富分化程度甚至超過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收入差距拉大引發社會矛盾積聚,如何解決收入不均并且平衡社會心理是個巨大的難題。三是腐敗陷阱。腐敗指數也達到了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的最高點。腐敗所產生的負能量對社會、對政府沖擊都很大。政府誠信受到廣泛質疑,出現了所謂的“塔西陀陷阱”,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網絡時代的政府面臨的“塔西佗陷阱”將是空前的,這一陷阱與發展的陷阱、收入的陷阱、腐敗的陷阱相互呼應,對政府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四是資源環境的陷阱。一個是資源供給達到了臨界點,能源資源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過高。二個是環境約束增強,國內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繁出現,國際上則有減少碳排放的壓力,中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五是養老陷阱。隨著人口老齡化,支持高投資的高儲蓄難以為繼,人們存錢的難度越來越大了,月光族越來越多了,這樣投資率會下降,消費率會上升,如果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就會產生大的波動。“熊派”認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來說,中等收入陷阱很難跨越。
“牛派”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只是偶感風寒,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強健的體魄。
(一)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下降是長期高速發展的正常“調擋”。
一是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仍處于較高水平。盡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了個位數,但仍然是大國當中最高的。二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是“調速”而不是“失速”。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增速雖然下降,但增長的實際量卻沒有下降,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增量就達到5000多億元,比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年的經濟總量還要多,在這么大的基數下,經濟增速適當減緩具有客觀必然性。三是調速是中國政府適應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主動調整的結果。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很復雜。國際上,世界經濟雖然出現緩慢復蘇,但是有不穩定不確定性。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后,能不能保持現有的增長?日本靠政策刺激帶來的短期復蘇能不能持續?日本的結構性改革能不能推進下去?歐洲經濟增長雖然從負轉正,但是這種弱復蘇在北歐、南歐、中歐和東歐走勢分化,能否形成合力?新興經濟體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作為前一時期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普遍面臨外需疲弱、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等問題,而且隨著美國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和美元升值,相當多的國家面臨資本外流和國際收支逆差的巨大壓力。世界經濟增長的這種不確定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外向型發展的經濟體來說,需要審慎對待,中國經濟必須做好應對世界經濟波動的準備。四是調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中國目前處于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必須統籌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的關系。
(二)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依然十分扎實。
從赤字率看,我國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2009年是2.8%,2012年進一步下降到1.5%。2014年,中央準備適度增加一點財政赤字,也只有2.1%,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赤字率相比,比例是很低的。財政收入增速較快、赤字率低為我國運用積極財政政策保持較快發展創造了一定的周旋空間。就業狀況總體穩定。過去5年,新增城鎮就業5870萬人。目前創造就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統計顯示,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吸納80萬人就業,目前可以吸納140-160萬人,今年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比去年同期繼續增加。我國物價總體穩定。2013年,CPI上漲2.6%,比確定的4%的目標低1.4%。 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增幅繼續出現回落,同比上漲2.3%。通貨膨脹率遠低于其他新興經濟體,這為宏觀調控提供了很大彈性空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過去5年年均分別增長8.8%、9.9%。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2%,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區域發展協調性明確提高,投資從東高西低,轉向西高東低,東部地區投資同比增長16.4%,中部地區增長20.2%,西部地區增長19.1%。我國發展出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投資結構逐步優化,固定資產投資速度雖然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3.3個百分點,但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比名義增長達到17.6%。民間投資增速快于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一產、三產增速快于正處于結構調整當中的二產。特別是前些年過熱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金融體系運行穩健,銀行業風險抵御能力持續增強,資本充足率從2007年的8.4%已經提升到2012年的13.3%,不良貸款率由6.1%下降到0.95%。從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來看,目前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還保持在20%左右,1年期利率還保持在3%,這為我國運用貨幣手段調控經濟提供了較大的彈性空間。產業結構優化,一產比重已經降到了10%,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高于二產4.1個百分點,三產增速比二產增速高0.5個百分點。二產結構也發生了積極變化,二產中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要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取得成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3%。城鄉收入結構逐步改善,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匯儲備充足,截止今年3月底,達到3.95萬億美元,比較多的外匯儲備為我國發展提供了機動余地。
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同看法屬于正常現象,真理越辯越明,趨勢越辯越清。牛熊之辯有利更加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經濟,有利更加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有利更加準確區分中國經濟增長的優勢與劣勢,有利更加科學化解阻力、挖掘潛力。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正經歷著由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變,由投資主導型經濟轉向消費主導型經濟的結構性變革之中,中國經濟增長的形態、驅動力正出現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學理論、經濟政策都需要實現跨越,從指導擺脫貧困轉向指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由指導經濟起飛轉向指導經濟現代化,由單純追求國富轉向追求民富國強,由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