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捷 郭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實地調研和考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都不斷強調創新。2014年1月6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人員代表時再次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5月10日,習近平在鄭州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還是技術創新;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以下簡稱兩院院士大會)的講話中強調要堅定不移創新、創新、再創新,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8月18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時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思路是創新的前提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常務副院長周景勤指出:“中國的經濟正處在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經濟的下一步發展。過去我們主要靠外延式的、靠投資拉動式的、過度資源耗損式的經濟發展很有問題。新的出路就是創新驅動發展。應該說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把創新做好、做到家,實現創新型發展經濟可能路還會很漫長。”周景勤認為,“要給企業建立起創新的觀念和創新的思路,創新是面向未來的,這是最重要的。要建設創新型企業,首先要把創新管理體系建設起來。最大的問題還是很多企業的領導人沒有認識到創新的緊要性。建議式的創新比較多,突破式的創新比較少。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自主技術和自有產品的三大創新。”美國創新學會創始人朗頓·莫里斯則表示:“目前中國最急需的是對創新的系統性學習。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需要有一個系統性的結構,目前中國企業的參與量和參與度都遠遠不夠。盡管像海爾、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創新做得很不錯,但總體來說還是數量太少。”
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帶動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對于這一點,周景勤認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我們過去搞創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設想。一種理念。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企業的創新主體定位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的創新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具體到企業來說,就是缺乏比較系統的創新管理體系,或者叫創新管理的組織體系。”
人才是關鍵
保守易,創新難;空談易,實干難。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是關鍵。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必須要全面開拓創新學科、技術和人才培養模式。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美國創新學會創始人朗頓·莫里斯表示非常贊同:“中國現在參與創新的人員還不夠多,最好是有一定規模的人參與進來,大家形成合理的結構來推動創新。中美兩國在創新領域主要有兩個區別:一是技術上的區別。美國的技術革新速度比較快,比較重視,由技術專家向年輕人傳授技術,速度很快;二是在文化方面。中國的一些文化會減緩創新在中國的應用,比如中庸氣質和企業性格。”周景勤認為:“想真正把企業創新的市場地位建立起來,企業就必須要建立系統的創新管理體系、培養一批對創新實行專業化管理的優秀人才。企業里面有兩類人,一類人是做現在,一類人是做創新。創新是開創未來的,重視未來就是重視戰略。企業的創新領導人很重要,要管戰略、管發展,一定要是獨立的高級職位,最好是總負責人兼任,最少也應該是由常務副總兼任。”
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還指出,落后就要挨打,這是歷史鐵律。中國是一個大國,必須成為科技創新大國。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對于這一點,周景勤認為:“我們自己的要建,國外先進的我們也要學、要引進,這才能更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在更高起點上起步。學習他山之石,本身就是創新,我們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我們自己的創新人才培養,也要考慮和貫徹這一點。”目前我國開展創新培訓的單位非常多,但是系統性、全面性地組織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不多。在這一領域,目前中央企業走在前列。國資委已經下發了很多文件,和國家外國專家局一起指導中央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并組織了一系列的培訓和交流,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國際創新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幫助中央企業和社會各界培養了很多創新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