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華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有1.3億人,超過了除印度、美國、巴西等少數幾個人口大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總量。誰來養活這些老人?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未來中國要破解這一難題,根本出路在于厘清政府、市場、家庭在養老中的職責,充分發揮三大力量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養老的基本方式。我們不可能脫離開家庭完全實行政府養老,因為中國的老人實在太多。1.3億老年人,如果按照兩個老人住1間房,就需要6500萬間房;按照每10個老人需要一個專職護理工,至少需要1300萬個專職護理工,再加上其他費用可以說是天文數字,這是政府難以承擔的。據相關報道,有的養老院需要等100多年才能入住。但老人怎么能有時間等,養老如生孩子是等不得的。但也不可能通過市場的力量來解決上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因為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就是誰投資誰收益。收益從哪來?顯然來自老年人及其家庭,對于絕大多數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及其家庭是無法承擔得起這些費用的,可見,市場的力量只能解決高收入老人或高收入家庭的養老問題。因此,養老的基本力量是家庭。家庭養老的好處:一是飲食、居住等成本低,不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二是中國自古就受到孝文化的影響,子女希望實行家庭養老以盡孝心,況且居家養老對于子女而言照顧起來相對方便。對于老人而言,也希望實行家庭養老,臨終有子女守在身邊。在全社會需要繼續宣揚孝道思想,讓孝道思想植根于每一個人的思想深處;三是每一個人并不是一到65歲就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老人的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強,真正喪失自理能力的大多數都是臨終前的一段時間。因此,家庭的養老功能不可忽視,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一些國家完全由政府包辦的所謂高福利養老模式。鄧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1月27日視察珠海時就指出:“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沒有家庭不行,家庭是個好東西 ……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國家承擔不起,社會承擔不起,問題就會越來越大。我們還要維持家庭,全國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戶養活的。中國文化從孔夫子起,就提倡贍養老人?!?/p>
市場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保險公司要為顧客提供及時到位的服務,無論是家庭養老還是政府養老,都需要資金,其中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購買養老保險;二是負責為高收入群體通過養老院提供養老服務。企業舉辦養老院自然就需要市場化運作,投資者就要獲得回報,羊毛出在羊身上,自然由享受福利的人來埋單。中低收入者是沒有能力享受由市場來提供的養老服務的。
政府在養老中的功能主要是:一是制定養老政策,如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方式舉辦養老院等、鼓勵社會組織舉辦公益性養老院以及鼓勵社會力量捐助養老事業;二是彌補家庭養老和市場養老的不足,即凡是無法實行家庭和市場養老的就需要政府來托底,既無子女又無收入或者子女有一定收入但無力居家養老的和市場化養老的必須由政府來負責養老;三是為政府公務人員、失業人員、低收入者購買養老保險。
編者按:適逢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經濟日報報業集團于8月19日在北京舉辦了“鄧小平經濟思想理論座談會”。國內經濟理論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追尋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經濟思想脈絡,暢談鄧小平理論對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與會者在深情緬懷世紀偉人鄧小平的同時,對步入新常態后的中國經濟和全面深化改革也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現節選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刊出,以饗讀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