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幾年來,各種關于食品安全的事件讓人們開始產生了“沒有食品信得過”的感覺。早前被曝光的無非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而這一次麥當勞等一眾洋快餐的供應商福喜公司過期肉事件持續發酵,讓食品安全問題捅了“天”。
令人發指的不僅僅是因為事件本身,更多的或許是作為一家國際連鎖店的供應商,它帶著太多關于質量和誠信的光環,招搖了那么多年:一家外國法人獨資企業,在全球超過17個國家擁有業務,而加工食品供應的品牌有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東方既白、星巴克、棒約翰、吉野家、德克士、星期五餐廳、漢堡王、美其樂、賽百味、宜家、華萊士、達美樂等至少十多家知名的快餐品牌。其母公司又是美國百年老店,更諷刺的是,2014年上海福喜還被評為“食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A級)”……積累了多年的光環,因為一個記者的暗訪,忽然間被打破,真相揭露得不留情面,甚至帶著些許諷刺和嘲弄。
人們不禁要問:一家國際知名企業,對外標榜的嚴格質量監管,卻如此齷齪行事,從暗訪的視頻不難發現,如此行為絕不是總部在致歉信中輕描淡寫的所謂個別行為,而是高層管理者的上傳下達,沒有明文規定的“規定”,似乎在食品行業里,使用過期變質原料加工食品的行為并不少見,甚至有人稱之為行業內的“潛規則”,當這樣的“潛規則”蔓延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隨著事件的繼續發酵,牽扯的不僅僅是供應商,品牌商的競相回應,代言的明星也躺著中槍。當媒體和網友們齊刷刷地找到品牌代言人,明星的不回應和品牌商不痛不癢的道歉信,讓各路網絡斗士的補刀來得更兇猛些……當品牌急于和供應商撇清關系,當明星以不回應的姿態回應事件,各種窘境在某種程度上讓品牌、明星和產業鏈必須共生,只互相借力共贏已不再是必然的規則,而共辱也是必須承受的。因為在事件發酵之際,想要撇清關系實屬不易。
有人說這本是一個事件,何必牽扯太多,福喜的曝光,就像一顆巨大的炸彈,摧毀的是以管理規范和安全衛生著稱的“洋快餐”,如今似乎沒有一塊值得信任的凈土,人們開始懷念那個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至少吃得安心的年代。在社會越來越進步,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我們卻發現連起碼的基本需求都變得難以實現。也有人說,這些外國知名企業為什么在其他國家很重視食品安全,到了中國就不重視了,根本原因恐怕在于監管,正因為食品安全事關重大,我們不能屢屢通過媒體的暗訪和曝光來發現其嚴重性,而是應該真正以落實監管的方式,讓生產企業即使在重大利益驅使下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總策劃、總編輯:金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