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場仍被條條塊塊所切斷
文Ⅰ吳敬璉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濟改革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一句話里面實際上有五個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政府配置資源是用兩個系統構建組織框架,一個系統是所謂條條,按行業的,另外一個系統是按塊塊的,按地區,這個一體化的市場,實際上是被條條塊塊所切斷了的碎片化的市場。我們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市場的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所以要在一個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形成統一市場,但是中國的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要建立統一市場,就要消除這種條塊的分割。
第二,它是開放的。我們現在的市場不是對所有市場主體開放的,是分等級的,有所謂的國企和集體企業享受政策支持,民企往往被看成異類。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對所有市場主體平等對待、一體開放的市場,他們能夠平等地獲取生產要素。
第三,就是競爭性。競爭性是市場的靈魂,但因為行政權力的干預,各種各樣有行政背景的壟斷出現,這個市場就缺乏競爭性,和權力的關系不同,在市場中不同主體的力量就不同,尤其是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更嚴重,所以要建立一個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第四,因為有各種權力的干預,中國的市場是無序的。經常是紅頭文件治國,而不是根據法律在統一規則的基礎上進行競爭。所謂有序的市場就是說市場體系是建立在規則基礎和法治基礎上。
最后一條,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還要進行其他各項改革。比如說法治,司法公正,這些都跟建立這樣一個市場有關。如果這些改革能夠順利,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能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用“市場之手”實現人才流動“順差”
文Ⅰ田永坡
縱觀世界大國崛起,無不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當前人才工作科學指南。
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存在人才外流現象,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由單純的人才外流變成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并存。相關數據表明: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時,人才回流有可能超過人才流失的比例。2013年我國人均GDP約為6767美元,這意味著,人才回流具備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人才流動“順差”時代可能即將到來。
實現人才流動“順差”,關鍵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當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發育尚不完善,戶籍、身份、社保等因素,制約人才的自由流動;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尚不完全充分,薪酬變化不能及時反應市場供需變化情況,人才供需結構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要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有序、服務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優化現有人力資源供需、工資等關鍵信息;改革和完善戶籍、綠卡、社保轉移等制度;規范雇傭行為和求職行為,加強人力資源市場誠信體系建設。
此外,發展壯大人才資源服務業也是當務之急。當前,許多國家都是通過第三方機構挖取高級人才,政府獵頭悄然隱身幕后。2012年,我國通過高級人才尋訪(獵頭)服務成功推薦選聘各類高級人才88萬人,人力資源服務業在人才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還面臨著行業整體實力較為薄弱,本土品牌缺乏等問題。要不斷壯大和優化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鼓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等途徑擴大規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擁有自主品牌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民主生活會之后怎么辦
文Ⅰ彭原
作風建設在路上。在習總書記和中央領導的倡導下,多個地方的領導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進行了一次高質量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紅紅臉、出出汗”已經達到效果,接下來怎么樣“排排毒、治治病”,關鍵還得看實干。
從目前披露的民主生活會的情況來看,“一把手”和常委們是真正開了“炮”,一些問題提得相當尖銳,其中給大家留下特別印象的,還是那些反映作風的細節。比如就有一位市長自我批評“出差基本坐飛機,看病從不排隊”,精準戳中了官員敏感的隱性福利,也戳到了群眾關心的作風問題。把這類問題扯掉“遮羞布”,公開拿出來曬一曬,似乎是“不知輕重”,但卻著實體現民主生活會開出了質量、擺脫了不痛不癢的做法。
不過,從來沒有什么民主生活會,只要開一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持之以恒地從細節切入,由表及里,讓批評成為鏡子,自我批評作為反思,通過不斷的內外對照,幫助黨員干部隨時看清自己的不足,發現一個問題就改掉一個問題,才能實現自我更新、自我革命,也使組織始終保持凝聚力、戰斗力。
經驗表明,在民主生活會中,高高舉起固然不容易,避免輕輕放下更要緊。敢不敢披露自己所犯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能不能進行認真的自我批評,批評之后是不是真正糾正了錯誤。所以,“真刀真槍”的批評,只是剛剛站到了基本起點上。群眾期待的是“下回分解”更精彩,真正的“闖關”需要經受住實踐的考驗。所以,民主生活會之后,整改措施必須一步不落地跟上來。
另一方面,像某地開一次生活會,就能暴露出258條作風問題,也足見平時組織生活的實情如何。搞一次突擊,在上級領導坐鎮、事前談心的背景下,開展一次有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并不難,難的是成為“常態”、成為習慣,也就是要以科學的體制機制,來確保批評與自我批評落到實處、堅持下去。
轉變“賽跑”心態,保護城市文脈
文Ⅰ王 睿
日前,文化部主辦的“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多個專家指出,城鎮化應循序漸進,不能斷了“文脈”,而且非遺保護要和生活連在一起,不能只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大量的自然村落開始因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繼消失。這些消失的村落隨風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傳承。即便是得已進入人們視野并企圖保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著諸多困境。城鎮化建設亟待轉變 “賽跑”心態,才能讓非遺保護走入正常的軌道。
首先,過度的商業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剪紙藝術幾乎是每家每戶婦女必備的手藝,為了傳承這項活著的藝術,當地政府在2010年申報并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但大量的商業合作,用機器以模式化大量壓制剪紙,相反手工剪紙卻一直難有持續的模式生存和發展。又如一些地方戲曲,過度商業開發,往其中“添油加醋”。藝術原貌被人為地改變,這種形式的保護實際上是變相破壞。
其次,“重申報、輕保護”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最突出的問題。熱熱鬧鬧申請,冷冷清清保護。一旦成功申遺,瀕臨滅絕、難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歷一番敲鑼打鼓的熱鬧后,便被當地政府拋諸腦后。
另外,長期的投入不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技術、專家的支持。一些非遺項目,本來傳承人就少,假如沒有專門的專家、學者為其建立相關資料庫,沒有吸引年輕人加入傳承的行列,如此非遺的保護自然也是停滯不前的。
跑在城鎮化的路上,是時候把腳步慢下來了。現在急需改變過往把非遺保護視作城市發展的花邊甚至是累贅的意識,要把非遺保護在城鎮化過程中成為前置工作。
中國的市場仍被條條塊塊所切斷
文Ⅰ吳敬璉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濟改革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一句話里面實際上有五個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政府配置資源是用兩個系統構建組織框架,一個系統是所謂條條,按行業的,另外一個系統是按塊塊的,按地區,這個一體化的市場,實際上是被條條塊塊所切斷了的碎片化的市場。我們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市場的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所以要在一個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形成統一市場,但是中國的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要建立統一市場,就要消除這種條塊的分割。
第二,它是開放的。我們現在的市場不是對所有市場主體開放的,是分等級的,有所謂的國企和集體企業享受政策支持,民企往往被看成異類。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對所有市場主體平等對待、一體開放的市場,他們能夠平等地獲取生產要素。
第三,就是競爭性。競爭性是市場的靈魂,但因為行政權力的干預,各種各樣有行政背景的壟斷出現,這個市場就缺乏競爭性,和權力的關系不同,在市場中不同主體的力量就不同,尤其是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更嚴重,所以要建立一個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第四,因為有各種權力的干預,中國的市場是無序的。經常是紅頭文件治國,而不是根據法律在統一規則的基礎上進行競爭。所謂有序的市場就是說市場體系是建立在規則基礎和法治基礎上。
最后一條,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還要進行其他各項改革。比如說法治,司法公正,這些都跟建立這樣一個市場有關。如果這些改革能夠順利,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能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用“市場之手”實現人才流動“順差”
文Ⅰ田永坡
縱觀世界大國崛起,無不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當前人才工作科學指南。
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存在人才外流現象,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由單純的人才外流變成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并存。相關數據表明: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時,人才回流有可能超過人才流失的比例。2013年我國人均GDP約為6767美元,這意味著,人才回流具備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人才流動“順差”時代可能即將到來。
實現人才流動“順差”,關鍵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當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發育尚不完善,戶籍、身份、社保等因素,制約人才的自由流動;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尚不完全充分,薪酬變化不能及時反應市場供需變化情況,人才供需結構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要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有序、服務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優化現有人力資源供需、工資等關鍵信息;改革和完善戶籍、綠卡、社保轉移等制度;規范雇傭行為和求職行為,加強人力資源市場誠信體系建設。
此外,發展壯大人才資源服務業也是當務之急。當前,許多國家都是通過第三方機構挖取高級人才,政府獵頭悄然隱身幕后。2012年,我國通過高級人才尋訪(獵頭)服務成功推薦選聘各類高級人才88萬人,人力資源服務業在人才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還面臨著行業整體實力較為薄弱,本土品牌缺乏等問題。要不斷壯大和優化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鼓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等途徑擴大規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擁有自主品牌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民主生活會之后怎么辦
文Ⅰ彭原
作風建設在路上。在習總書記和中央領導的倡導下,多個地方的領導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進行了一次高質量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紅紅臉、出出汗”已經達到效果,接下來怎么樣“排排毒、治治病”,關鍵還得看實干。
從目前披露的民主生活會的情況來看,“一把手”和常委們是真正開了“炮”,一些問題提得相當尖銳,其中給大家留下特別印象的,還是那些反映作風的細節。比如就有一位市長自我批評“出差基本坐飛機,看病從不排隊”,精準戳中了官員敏感的隱性福利,也戳到了群眾關心的作風問題。把這類問題扯掉“遮羞布”,公開拿出來曬一曬,似乎是“不知輕重”,但卻著實體現民主生活會開出了質量、擺脫了不痛不癢的做法。
不過,從來沒有什么民主生活會,只要開一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持之以恒地從細節切入,由表及里,讓批評成為鏡子,自我批評作為反思,通過不斷的內外對照,幫助黨員干部隨時看清自己的不足,發現一個問題就改掉一個問題,才能實現自我更新、自我革命,也使組織始終保持凝聚力、戰斗力。
經驗表明,在民主生活會中,高高舉起固然不容易,避免輕輕放下更要緊。敢不敢披露自己所犯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能不能進行認真的自我批評,批評之后是不是真正糾正了錯誤。所以,“真刀真槍”的批評,只是剛剛站到了基本起點上。群眾期待的是“下回分解”更精彩,真正的“闖關”需要經受住實踐的考驗。所以,民主生活會之后,整改措施必須一步不落地跟上來。
另一方面,像某地開一次生活會,就能暴露出258條作風問題,也足見平時組織生活的實情如何。搞一次突擊,在上級領導坐鎮、事前談心的背景下,開展一次有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并不難,難的是成為“常態”、成為習慣,也就是要以科學的體制機制,來確保批評與自我批評落到實處、堅持下去。
轉變“賽跑”心態,保護城市文脈
文Ⅰ王 睿
日前,文化部主辦的“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多個專家指出,城鎮化應循序漸進,不能斷了“文脈”,而且非遺保護要和生活連在一起,不能只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大量的自然村落開始因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繼消失。這些消失的村落隨風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傳承。即便是得已進入人們視野并企圖保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著諸多困境。城鎮化建設亟待轉變 “賽跑”心態,才能讓非遺保護走入正常的軌道。
首先,過度的商業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剪紙藝術幾乎是每家每戶婦女必備的手藝,為了傳承這項活著的藝術,當地政府在2010年申報并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但大量的商業合作,用機器以模式化大量壓制剪紙,相反手工剪紙卻一直難有持續的模式生存和發展。又如一些地方戲曲,過度商業開發,往其中“添油加醋”。藝術原貌被人為地改變,這種形式的保護實際上是變相破壞。
其次,“重申報、輕保護”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最突出的問題。熱熱鬧鬧申請,冷冷清清保護。一旦成功申遺,瀕臨滅絕、難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歷一番敲鑼打鼓的熱鬧后,便被當地政府拋諸腦后。
另外,長期的投入不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技術、專家的支持。一些非遺項目,本來傳承人就少,假如沒有專門的專家、學者為其建立相關資料庫,沒有吸引年輕人加入傳承的行列,如此非遺的保護自然也是停滯不前的。
跑在城鎮化的路上,是時候把腳步慢下來了。現在急需改變過往把非遺保護視作城市發展的花邊甚至是累贅的意識,要把非遺保護在城鎮化過程中成為前置工作。
中國的市場仍被條條塊塊所切斷
文Ⅰ吳敬璉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濟改革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一句話里面實際上有五個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政府配置資源是用兩個系統構建組織框架,一個系統是所謂條條,按行業的,另外一個系統是按塊塊的,按地區,這個一體化的市場,實際上是被條條塊塊所切斷了的碎片化的市場。我們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市場的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所以要在一個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形成統一市場,但是中國的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要建立統一市場,就要消除這種條塊的分割。
第二,它是開放的。我們現在的市場不是對所有市場主體開放的,是分等級的,有所謂的國企和集體企業享受政策支持,民企往往被看成異類。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對所有市場主體平等對待、一體開放的市場,他們能夠平等地獲取生產要素。
第三,就是競爭性。競爭性是市場的靈魂,但因為行政權力的干預,各種各樣有行政背景的壟斷出現,這個市場就缺乏競爭性,和權力的關系不同,在市場中不同主體的力量就不同,尤其是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更嚴重,所以要建立一個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第四,因為有各種權力的干預,中國的市場是無序的。經常是紅頭文件治國,而不是根據法律在統一規則的基礎上進行競爭。所謂有序的市場就是說市場體系是建立在規則基礎和法治基礎上。
最后一條,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還要進行其他各項改革。比如說法治,司法公正,這些都跟建立這樣一個市場有關。如果這些改革能夠順利,那么在2020年以前就能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用“市場之手”實現人才流動“順差”
文Ⅰ田永坡
縱觀世界大國崛起,無不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當前人才工作科學指南。
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存在人才外流現象,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由單純的人才外流變成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并存。相關數據表明: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時,人才回流有可能超過人才流失的比例。2013年我國人均GDP約為6767美元,這意味著,人才回流具備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人才流動“順差”時代可能即將到來。
實現人才流動“順差”,關鍵是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當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發育尚不完善,戶籍、身份、社保等因素,制約人才的自由流動;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尚不完全充分,薪酬變化不能及時反應市場供需變化情況,人才供需結構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要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有序、服務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優化現有人力資源供需、工資等關鍵信息;改革和完善戶籍、綠卡、社保轉移等制度;規范雇傭行為和求職行為,加強人力資源市場誠信體系建設。
此外,發展壯大人才資源服務業也是當務之急。當前,許多國家都是通過第三方機構挖取高級人才,政府獵頭悄然隱身幕后。2012年,我國通過高級人才尋訪(獵頭)服務成功推薦選聘各類高級人才88萬人,人力資源服務業在人才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還面臨著行業整體實力較為薄弱,本土品牌缺乏等問題。要不斷壯大和優化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鼓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等途徑擴大規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擁有自主品牌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民主生活會之后怎么辦
文Ⅰ彭原
作風建設在路上。在習總書記和中央領導的倡導下,多個地方的領導班子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進行了一次高質量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紅紅臉、出出汗”已經達到效果,接下來怎么樣“排排毒、治治病”,關鍵還得看實干。
從目前披露的民主生活會的情況來看,“一把手”和常委們是真正開了“炮”,一些問題提得相當尖銳,其中給大家留下特別印象的,還是那些反映作風的細節。比如就有一位市長自我批評“出差基本坐飛機,看病從不排隊”,精準戳中了官員敏感的隱性福利,也戳到了群眾關心的作風問題。把這類問題扯掉“遮羞布”,公開拿出來曬一曬,似乎是“不知輕重”,但卻著實體現民主生活會開出了質量、擺脫了不痛不癢的做法。
不過,從來沒有什么民主生活會,只要開一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持之以恒地從細節切入,由表及里,讓批評成為鏡子,自我批評作為反思,通過不斷的內外對照,幫助黨員干部隨時看清自己的不足,發現一個問題就改掉一個問題,才能實現自我更新、自我革命,也使組織始終保持凝聚力、戰斗力。
經驗表明,在民主生活會中,高高舉起固然不容易,避免輕輕放下更要緊。敢不敢披露自己所犯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能不能進行認真的自我批評,批評之后是不是真正糾正了錯誤。所以,“真刀真槍”的批評,只是剛剛站到了基本起點上。群眾期待的是“下回分解”更精彩,真正的“闖關”需要經受住實踐的考驗。所以,民主生活會之后,整改措施必須一步不落地跟上來。
另一方面,像某地開一次生活會,就能暴露出258條作風問題,也足見平時組織生活的實情如何。搞一次突擊,在上級領導坐鎮、事前談心的背景下,開展一次有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并不難,難的是成為“常態”、成為習慣,也就是要以科學的體制機制,來確保批評與自我批評落到實處、堅持下去。
轉變“賽跑”心態,保護城市文脈
文Ⅰ王 睿
日前,文化部主辦的“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多個專家指出,城鎮化應循序漸進,不能斷了“文脈”,而且非遺保護要和生活連在一起,不能只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大量的自然村落開始因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繼消失。這些消失的村落隨風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傳承。即便是得已進入人們視野并企圖保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著諸多困境。城鎮化建設亟待轉變 “賽跑”心態,才能讓非遺保護走入正常的軌道。
首先,過度的商業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剪紙藝術幾乎是每家每戶婦女必備的手藝,為了傳承這項活著的藝術,當地政府在2010年申報并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但大量的商業合作,用機器以模式化大量壓制剪紙,相反手工剪紙卻一直難有持續的模式生存和發展。又如一些地方戲曲,過度商業開發,往其中“添油加醋”。藝術原貌被人為地改變,這種形式的保護實際上是變相破壞。
其次,“重申報、輕保護”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最突出的問題。熱熱鬧鬧申請,冷冷清清保護。一旦成功申遺,瀕臨滅絕、難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歷一番敲鑼打鼓的熱鬧后,便被當地政府拋諸腦后。
另外,長期的投入不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技術、專家的支持。一些非遺項目,本來傳承人就少,假如沒有專門的專家、學者為其建立相關資料庫,沒有吸引年輕人加入傳承的行列,如此非遺的保護自然也是停滯不前的。
跑在城鎮化的路上,是時候把腳步慢下來了。現在急需改變過往把非遺保護視作城市發展的花邊甚至是累贅的意識,要把非遺保護在城鎮化過程中成為前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