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禹竹SU Yu-zhu
(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學院,哈爾濱 150000)
(School of Accountancy,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00,China)
眾所周知,石油、煤炭等行業均屬于基礎能源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的能源類企業推行環境會計核算,對企業的環境成本進行量化與監控,及時合理地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的行業競爭力和整體經濟實力,并敦促企業管理層將環境成本納入到其項目風險考慮的范圍之內,有助于其在企業利益和自然環境保護兩者之間作出均衡決策,杜絕企業短期行為,真正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企業的每一個戰略決策之中。
能源類企業,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等,在勘探、鉆井、開采等生產和后續加工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四種污染問題:
1.1 空氣污染 以石油開采為例,在鉆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井噴現象,會產生硫化氫氣體,為有毒氣體,一旦散發到空氣中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急性中毒后會全身麻痹以至死亡。輸氣管線泄漏也會使大量的有毒氣體散發到空氣中,影響周圍空氣的質量。在石油或煤炭等能源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廢氣,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從而形成“溫室效應”。
1.2 水源污染 在石油開采過程中,為了防止地面塌陷,需要不斷往地下注入清水,造成水污染。還會排出很多廢水,這種廢水是高礦化度水體,會對周圍的河、湖和飲用水造成嚴重的污染。
1.3 噪聲污染 在鉆井開礦時,鉆機和爆破的噪聲非常大,如果長期在這種高分貝的環境中生活,會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損害,還可導致耳聾,嚴重者會形成精神分裂癥。
1.4 土壤污染 在能源開采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污染,會使附近地區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有的甚至寸草不生,使綠色植被減少,加劇沙漠化,還會污染農田,影響農業生產,從而帶來更嚴重的生態后果。
2.1 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 根據我國《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要求。目前,能源類企業依然沿用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單純從經濟活動的角度進行確認和計量,不針對環境資源成本進行單獨的確認與計量,忽略了環境成本在企業成本中所占據的重要份額,因此,不將環境資源成本納入到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中就不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而使得在缺乏環境會計信息的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難以在經濟利益與資源保護之間做出最佳的科學決策。所以,在能源類企業推行環境會計的實施是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使企業環境成本得到科學的確認與計量,反應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
2.2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目前,能源類企業所沿用的會計核算方法并未對環境成本進行單獨的歸集、確認和計量,只是將可以量化的環境成本簡單地分攤到生產成本中,將環境成本掩蓋在生產成本中,使企業忽視了環境成本的重要性,造成了更多的環境污染,無形中為國家的環境治理增加了難度和成本,也使企業懈怠對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阻礙了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能源類企業對環境保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在環保設備上大量投入,并支付大筆的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甚至是環保罰款和賠償金。這些高額的環保開支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那么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控制環境成本,進行清潔生產的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成為了能源類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因此,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早已不能滿足這些需求,新增的環境會計能夠針對環境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確認和計量,并且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使企業用最小的環境支出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社會公眾對于環保的要求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已經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和正常生活,社會公眾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其中能源類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是公眾所關注的焦點問題。能源類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廢熱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對我國經濟、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存在嚴重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公眾等利益相關者對能源類企業的環保要求不斷提高,要求企業披露環境成本信息,防治環境污染。
我國所使用的能源、工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原料均來源于煤炭資源、石油資源等,這些能源推動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進步。由于我國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并且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忽視了環境保護這一社會責任,致使能源類企業在資源開發、加工和利用的過程中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為改善資源類企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資源浪費,實現國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能源類企業中實施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3.1 有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可見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說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向了新時代。為盡早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恢復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就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向集約型模式過渡,摒棄“高污染、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方式。煤炭、石油等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繼續無節制的開采方式,必然會造成我國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污染。因此,在能源類企業中推行環境會計的實施非常必要,將環境成本計入到企業成本之中,合理科學地計量企業的投入和產出,讓企業管理人員意識到環境成本的重要,采取事先控制的方法,改革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降低資源浪費,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3.2 有利于政府貫徹執行環保法律法規 我國加入WTO 后,為與國際社會接軌,加強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開始實行企業環境管理標準體系。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我國在保護環境方面制定了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貫徹執行力度也隨之加強,但卻長期被地方政府和企業忽視,尤其是能源類企業。環境會計正是基于企業的環境責任原則建立起來的,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的投入和產出進行規范統一的確認、計量和核算,并且向社會公眾詳盡地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滿足政府、企業投資者和公眾的需要。客觀上講,環境會計的實施要求能源類企業正視環境法律法規帶來的風險,同時在主觀上提高了企業的環保意識,督促管理層重視環保法律法規,采取環保措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制定相應戰略規劃。因此,環境會計的構建有利于國家環保法規的完善和實施。
3.3 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在資源儲量豐富地區,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的開采,政府利用出售自然資源取得的收入進行基礎建設投資,改善投資環境,更好地招商引資,拉動地域經濟發展,但是忽略了資源在開采和加工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資源開采會毀壞農田,改變地下水的流向和水位,產生的廢棄物會污染水體,廢氣會污染空氣,甚至造成溫室效應。而能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當當地的資源被開采殆盡,地區經濟就缺少了經濟支柱,加上開采過渡造成的社會和生態問題,必然會使得該地區經濟下滑,無力上升。為防止這種竭澤而漁的現象,應盡快在能源類企業實施環境會計體系,將企業所使用的自然資源和支付的環保與后期恢復治理費用納入到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之中,加強企業環保意識和投入,更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尋找其他經濟增長點,有助于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4 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 現行會計處理下,能源類企業只是將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計入到會計核算中,并未將環境成本單獨計量,有些能源類企業甚至不計算自然資源的價值。這樣的企業會計核算方法無法使其成本得到真實的反映,環境會計可以幫助企業正確地計量環境成本,劃分為履行保護環境責任的支出和維護環境所得到的收益,協調企業經濟利益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敦促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尋找更為清潔高效的開采方法,減輕環保責任風險和環保財務負擔。推行環境會計核算有利于企業自身利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之間的協調,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4.1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從法律執行角度來看,我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等多部環保法律法規在可操作性上尚不完善,不成體系。從會計角度上看,我國的《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也同樣缺少環境會計的部分。強制性法律法規和會計操作規范都忽略了環境會計,企業在主觀上就更忽視了對環境會計的實施。因此,推動環境會計的實踐應盡快建立環境法律體系。首先,建立能源類行業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如為明晰環境資源產權,可以大力推行污染許可證制度。建立稅收政策,對于在環境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其次,建立環境會計準則體系,通過準則來規范企業的會計處理,使環境會計在實務中具有操作性。再次,制定環境審計準則。
4.2 培養環境會計方面的專業人才 環境會計作為會計學領域的一個新興分支,與傳統的會計學存在諸多不同,尤其是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大不相同。環境會計從業人員不僅要有會計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等等其他相關學科,才能在環境會計實務中正確科學地進行財務核算。目前,能源類企業的財務人員大多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知識,遇到跨學科問題時,不能及時地解決。鑒于當前環境會計從業人員的欠缺,在短時間內,能源類企業可以通過對現有財務人員進行環境會計的培訓來滿足企業對于環境會計從業人員的需求,長期則需要在財經類院校設立專門的環境會計專業,更好更快地培養出掌握會計學與環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人才。
4.3 加強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 能源類企業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實施需要以扎實的環境會計理論為基礎,在實務中不斷地修改理論。在環境會計理論和實務研究上,我國起步較晚,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深入研究環境會計理論與操作實務。首先,由于環境會計具有特殊性,不能夠局限在傳統會計理論之中,需要與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計量體系。其次,注重環境會計實務實踐。要想取得環境會計理論研究成果,就需要不斷地實踐,組織專家學者與企業環境會計人員就實務中運用的不足進行廣泛交流,不斷修正理論,再指導實踐,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
4.4 在能源類行業內部進行試點 在能源類企業中實施環境會計需要分步進行,不能一蹴而就。在推廣之前,可以選取一些能源類企業進行環境會計試點,在試點單位同時采用兩種核算方式,減小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影響。對于試點企業的選擇有兩種方式:一種選擇業務種類多、代表性強與國際接軌的上市公司,另一種可以選取某一區域的能源類企業進行試點。前者可以獲取更多的實踐經驗來修正環境會計理論,得到更多的反饋問題;后者則可以看到環境會計的實施對于區域經濟效益和環境的影響。總之,環境會計的實施需要經歷由點到面,由易到難的漸進過程,通過實踐修正理論,再指導實踐,最終實現環境會計在能源類企業中的全民推行。
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需要也隨之增長,能源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環境會計能有效提高企業內部對環境管理的重視,從而促進企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推行環境會計勢在必行。
[1]倪紅霞.低碳理念下會計計量研究中的環境考量分析[J].商業會計,2010(8):64-65.
[2]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和環境會計的目標與理論基礎[J].會計研究,2011(3):86-92.
[3]唐國平,吳德軍.環境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2011 年年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2(1):94-96.
[4]周守華,陶春華.環境會計的理論綜述與啟示[J].會計研究,2012(2):3-12.
[5]朱永強.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核算問題探討[J].煤炭經濟研究,2008(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