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面前,記憶是經不起雕琢的。倒是那些隱藏在時間背后的美味,更能喚起人們的回憶。人們離鄉遠游,家鄉的味道也隨之遷徙;戀人間的你儂我儂,也能幻化做一道道愛情里的小味道;甚至那些熟稔于心的民國大家們,都是美食的眷戀者。
奶奶的私房菜
在童年的回憶里,奶奶的位置無可撼動的,那源自奶奶的味道更是充滿著回憶。可你是否有勇氣去追隨奶奶美食的足跡呢?瞿筱葳此前就大膽地重返了祖母的流亡之路。那集合了天南地北味道的私房菜,那翻涌的童年回憶,都找到了原因。
五湖四海上海粽
奶奶身處臺灣,卻是上海人。包的粽子雖然是上海粽,但卻很奇怪。外形承北方粽一角修長,內容包的則似廣東粽包羅萬象,糯米陷先炒過又像閩南粽,最后不蒸卻煮,又是湖州粽的吃法。原來二十歲時的奶奶從上海到四川尋夫,又到了臺灣眷村。一路上吸取了各地特點,也就形成了如今來自五湖四海的上海粽了。
幸福上海菜飯
“濃郁的青江菜汁與家鄉肉的香氣與滑潤,與米飯融成柔軟綿密的口感,妙妙妙”,瞿筱葳回憶起奶奶做的上海菜飯贊不絕口。做法很簡單,將青江菜或小白菜,以及肉(火腿也可以)切細;起油鍋將菜和肉下鍋,放入生米和水,攪勻;然后全部倒回電飯鍋蒸熟即成。
遠近馳名紅燒肉
奶奶的紅燒肉遠近聞名,鄰居還會買肉特別邀請奶奶燒?!凹t燒肉最好吃的時候,就是鍋子上噗噗煮著尚未完全入味的五花肉,偷夾一塊,滋味特別好”,瞿筱葳寫到。在那個大逃亡的年代,物資匱乏,能吃上這么一鍋紅燒肉,軟爛黏乎,則是人間美味了。
Tip:瞿筱葳,出生臺北,2009年“重返祖母逃難之路”主題獲得云門流浪者計劃補助,進行為其九十天的旅程,寫就《留味行》一書,激起了眾網友關于追尋味道的興趣。
愛情的小味道
愛情是世間最耐人尋味的味道。就像西西寫到的:“這個世界真是神奇,兩個人,明明互不相干,像極了兩味不同的食材,因那油鹽醬醋的變奏,就成了完美的組合,成了一道美味”。西西用一道道充滿愛的晚餐,溫暖著愛人的胃。就像是一封封小情書,書寫著愛情里的小味道。
油炒紫甘藍:
簡簡單單最真的就是紫甘藍,紫色也會帶來安靜和浪漫。清炒或是涼拌均可,涼拌更能最大限度的吸取紫甘藍里面的維生素。將紫甘藍洗凈,掰成你喜歡的大小,油熱后將紫甘藍炒制斷生,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絲瓜炒蛋:
絲瓜是最適合夏季吃的,是一種自己就會出水的菜。將絲瓜洗凈,去蒂去皮切成小塊,雞蛋打成蛋液。先將蛋液炒勻再放絲瓜,待絲瓜出水,加調味就可以出鍋了。雞蛋里滿滿的都是絲瓜香。
冬瓜燉排骨:
排骨是百搭的食材,蘿卜、藕片、玉米都可以拿來搭配。將排骨冷水下鍋,清除浮沫,待水開后,加花椒少許醋,燉一小時后再加冬瓜,加鹽燉30分鐘即可。一道排骨湯,燉煮著自己的各種人生。
Tip:以上食譜摘自美食小情書系列之《我們要好好吃晚餐》,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繪圖:袁曉珍;編著:蜜思(mercury、yoyo、西西、南靜、蔚蔚)。
民國大家美食
歷史上的民國大家,或許對于他們的記憶只存在于書籍里,卻未曾想過,這些士人對于美食也有一番鐘愛。野夫說:“我們醉眼看前朝,也許從那些已闌珊的歌筵燈影中,還能窺見民國男女的吃相,以及那杯盞之外的歷史蹤跡”。二毛《民國吃家》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吃相。
張愛玲的軟飯:
張愛玲這位民國才女,除了寫得一手好文章,對于美食的描述也讓人垂涎欲滴。鴨舌小蘿卜湯,是她在天津時的童年美味;張愛玲還獨愛她姑姑做的蘿卜煨肉,這是一道相當有貴族氣質的菜品。小火慢煨,味道盡在其中。對于粉蒸肉的熱愛,張愛玲竟也到了哲學層面: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廣東女人更像糖醋排骨。甚至連比較粗糙的豆腐渣也是張愛玲的心頭好。
袁大總統愛鴨子:
袁世凱偏愛宮廷菜和家鄉菜,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慈禧太后喜愛的,袁世凱都喜歡。尤其偏愛清蒸鴨子,但是袁世凱的鴨子比慈禧的要高級,專門飼養,喂的都是上好的高粱。
除此之外,清燉肥鴨也是從慈禧鐘愛的“糯米八寶鴨”改進來的:鴨肚放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頭菜、筍丁,隔著雞湯蒸,這一蒸就蒸三天。這鴨子,滋陰養胃、補血行水,還能壯陽,深得袁世凱心。怕是到了如今快節奏的時代,這種慢火燉煮的美味已不多見了。
魯迅的美食地圖:
“神壇上,人們很難把魯迅與美食、美酒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吃喝這件事上,魯迅是個地道的行家”,二毛對于魯迅如此評價。據統計,在魯迅的日記里就有五十六家之多的有名餐館。北京的廣和居、同和居、東興樓等等魯迅都是常客。
即使到了上海,魯迅對美食的追求也不曾停歇。知味觀、杭菜館、德興館,魯迅皆愛。西湖莼菜湯、叫花雞、還有桌案頭家鄉紹興的梅菜扣肉……筆頭子上的鋒利,想必也是由這些美味滋養出來的吧。
Tip: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美食專欄作家,代表作有《媽媽的柴火灶》《民國吃家》等。行文如詩,美食如藝術。這本《民國吃家》意在探尋民國大家獨特的美食愛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