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沙沙 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青 木“上海自貿區不只是政策優惠,而是制度創新。”談及自貿區成立一年來的發展情況,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光輝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周年,總體情況比較理想,大部分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據了解,今年1—8月自貿區里的進出口額增長11%,物流倉儲成本平均降低10%,平均通關時間減少3-4天。2014版“負面清單”由2013年的190條減少到139條,調整率達26.8%,進一步提高了開放度和透明度。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認為,上海自貿區最重要的經驗在于,在管理經濟的體制、政府的職能等方面邁出了實實在在的步伐。以企業登記為例,今后準入的門檻放低,對全國的企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自貿區有1萬多家企業注冊,同時有1000多家被自貿區注銷,這說明準入門檻降低,但事中事后的監管也很重要,上海自貿區在這方也會做得更加成熟,這些都給全國企業帶來很大的示范意義。目前,上海自貿區的整體發展遇到哪些阻力和問題呢?李光輝認為,上海自貿區是中國目前改革開放的一個先行先試的平臺,它面臨阻力是肯定有的。問題首先在于管理方面,自貿區需要加強體制機制改革,比如服貿監管要加強,簡政放權等方面也要做得更好。何偉文認為,自貿區應該是開放的窗口,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但目前上海自貿區最大的問題是,對外開放的步伐太慢、步子太小。在市場準入方面,電信、金融等服務業以及制造業還沒有放開。一些措施還是一般自由貿易港的做法,現在很多省市的對外開放程度都超過了上海自貿區。談及產生上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何偉文認為不能怪上海。第一,這里涉及對外博弈的問題,我們在和美國等國談自由貿易協定時,先要看看對方有什么牌;第二,一些政府部門不愿意放權;第三是行業保護,擔心國內行業受到沖擊,影響經濟安全;第四,對于對外開放的新思想認識不足,一些輿論認為過去我們缺錢,需要引進外資,現在我們的外匯儲備4萬億美元,就不需要外資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要意識到,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必須相互促進。中國要變成先進強國,一定要走在最新的工業革命前面,這就需要我們敞開門來吸收一切優秀成果。美國一些華商認為,雖然中央政府給了上海自貿區很大自主權,但自貿區還是不能對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有什么修改權和決定權,也就是涉及到條條塊塊的問題,還是要按現有的法律法規執行。即便是自貿區有自己制定的政策,一旦與政府各部門的政策發生沖突,自貿區也沒有太多辦法。至于上海自貿區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何偉文認為,應該從三方面著手解決問題:第一,頂層設計頂層決定,不是由部門決定;第二,提前啟動天津、廣東自貿區,和上海自貿區有一個相互促進的作用;第三,建議進行更好的宣傳。李光輝表示,自貿區的設立以服務業為主,未來,金融、教育、醫療、建筑設計、商貿物流等行業應加大開放力度。德國工商協會的部門主管斯勒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上海自貿區的優勢是各國企業公平競爭、市場準入簡便、資本交易便利。從一年來的發展看,前兩項優勢已經凸顯,第三方面則需要繼續跟進。▲
環球時報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