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沙沙 張 娛 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孫衛赤 青 木 岳 光 ●陳 言圖片說明:上海自貿區“大門”。楊沙沙攝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迎來掛牌成立一周年紀念日。一年來,外界對這塊占地2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充滿好奇,密切關注著這里的一舉一動。一年來,上海自貿區運行得怎么樣?企業在這里能享受到哪些便利和優惠措施?同時,在哪些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對于這些問題,自貿區真正的主人——企業最有發言權。《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對已經入駐或對自貿區進行過考察的多家中外企業進行了采訪,希望他們的切身體會和真實心聲,能為上海自貿區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動力和思考。百姓愛逛進口商品直銷超市 上海自貿區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最新數據顯示,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到今年9月15日,工商共辦結新設企業12266家,其中,外資企業1677家,占13.7%。在自貿區新增的企業中,有一半以上是貿易和物流企業。 《環球時報》記者9月24日走訪洋山保稅港區時看到,園區內廠房林立,寬闊干凈的馬路上不時有集裝箱卡車經過。在洋山保稅港區海港大道同望路口的關口,“區港直通道”9月初剛剛啟動,進出“區港直通道”的各主要路口均設有詳細的指示路牌,通道配有箱號識別儀、電子地磅等海關監管智能化設備,實行7×24小時驗放,為區內企業帶來更為便捷的運輸環境,也標志著洋山保稅港區“區港一體化”運作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和自貿區最緊密的聯系莫過于在這里買進口商品。在上海自貿區,《環球時報》記者找到了在微信圈非常火的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這是自貿區內目前為止唯一一家“進口商品直銷”的賣場。記者發現,在這里可以找到斐濟的礦泉水、日本的餅干、韓國的化妝品以及美國的車厘子等,但價格沒有之前傳得那么便宜,意大利面僅比一般超市便宜兩毛錢,一些嬰兒紙尿褲比京東網的價格貴不少。之前有報道稱,因為店內進口食品比市面便宜不少,8月引發上海大媽搶購熱潮,結賬要排隊30分鐘。當天,記者到達店內的時間是下午5時左右,接近下班高峰,但店內顧客并不多,一些貨架是空的,店員在忙著補貨。直銷店的店長告訴記者,這家店去年底試營業,今年4月正式營業,8月份迎來高峰期,主要是自貿區外的居民來購物,現在中秋節剛過,客流少了。貨架因為進口商品供應不及時空了下來。顧客白女士告訴記者,她來自市中心黃埔區,是聽微信圈朋友介紹才慕名前來,“來這不是圖便宜,主要是覺得進口直銷的東西新鮮,質量有保證”。白女士表示,她的朋友經常會周末來自貿區看看,買些紅酒和進口食品。出入境時間減少三個工作日 《環球時報》記者在洋山保稅港區看到,摩派汽車零配件貿易有限公司亞太區域分銷中心2.6萬平方米的倉庫內存放著從美國運來的各類汽車零配件,工人們正在清點貨品、為貨品裝箱。該公司是菲亞特克萊斯勒的全資子公司,為菲亞特克萊斯勒亞太所有經銷商提供售后服務配件。該公司供應鏈總監李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公司2011年入駐上海洋山保稅區。去年上海自貿區成立后,很多政策對企業發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以前,從港口到自貿區倉庫有入境申報手續,從保稅區到其他國家有出境的繁瑣流程。但自貿區的“一線放開”政策把這兩段流程的時間大幅壓縮。入境響應時間從5—6天降為4—5天,出境響應時間從3—4天降到1—2天,從進來到出去加起來減少了3—4個工作日。訂單申報手續也大大簡化,原本所有東西都要紙質文件申報,現在都無紙化了,審批速度加快了。 總部位于法國的喬達國際貨運(中國)有限公司為本地和國外客人設立亞洲及歐洲區域的國際物流中轉倉庫。該公司總經理楊醒強對《環球時報》表示,在自貿區最直觀的感受是通關速度提升許多。現在自貿區的通關速度比以前提升了24—48小時,給企業節省15%—20%的成本。楊醒強希望自貿區的試點政策可以延伸到國內其他地方,尤其是京津地區。他還希望通關速度進一步從目前的兩天縮短到一天。 總部在香港的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常務副行長林志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亞銀行中國自貿區支行于今年1月7日正式開業。與自貿區外的分支機構相比,跨境業務是自貿區支行的一大特色。自貿區在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方面的改革,使企業和個人更便利地辦理一些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 兄弟(中國)商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尹炳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公司總部位于日本,2005年于外高橋保稅區設立了商貿公司,銷售縫紉機、打印機等產品。以往企業哪些業務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在很多地方需要得到政府的許可,而這種許可往往是一句話,缺少文字記錄。有了自貿區以后,不可以從事的業務明細有“負面清單”記錄在案。在自貿區的企業能放心做自己的事,不會因地方長官一句話,讓企業活得很好,或者是活得十分艱難。 自貿區內一家紅酒專賣店的店主吳女士說,以前他們是自己出門主動拉客戶,現在因為自貿區的知名度,許多客戶“慕名前來”,帶來了很多生意。另外,他們以前在保稅區時,進口10萬瓶紅酒必須把所有關稅交齊才能出關,現在只需要交1000瓶的稅就可以,剩下的可以后期補齊,極大緩解了資金壓力。來自浙江紹興的何先生說,長三角的商人把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看成和當年深圳特區成立一樣的機遇,“我的父輩錯過了那次機遇,而我不打算再錯過”。一些海外華商仍在觀望 上海自貿區過去一年采取了積極措施向海外推介,讓海外企業對自貿區有了進一步認識。但由于一些服務措施有待改進,一些企業還處于觀望之中。在美國從事經濟法及公司法業務的李斌律師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不久就去考察,既代表客戶,也看看自己是否有機會。一年過去了,李斌和他的客戶還沒有進入自貿區。李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在自貿區了解到,服務業是自貿區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理論上講,律師及會計師等也屬于服務業,自貿區應該有相關政策,但當他提出注冊律師事務所的要求時,得到的答復是要走向司法部等部門申請的程序,也就是說走的就是在國內注冊律師事務所的程序,并沒有體現自貿區特色的政策。 美國華人社團聯合會組團參加了今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僑界聚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活動,來自美國南加州的25位企業家對自貿區有了進一步認識。來自臺灣、在洛杉磯從事從事乳制品和有機肥料等環保產品業務的何小姐是帶著注冊公司的全套文件去上海參加活動的,當時得到大會組織單位的承諾,為海外華商進入自貿區搭建綠色通道。但回到美國后,何小姐得到的注冊公司的“綠色通道”是一個可以進行公司登記注冊的網址,這讓她感到有些失望,更重要的是相關的政策細節她并沒有得到答復,因此何小姐決定在深圳注冊公司。美中企業家商會會長孫文鐵表示,他感覺自貿區的宣傳還不夠,很多事不透,讓人搞不清楚,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 從事美中貿易30多年的美國美達集團總裁陳軍認為,真正的自貿區應該像香港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那樣做到零關稅。上海自貿區今后能否真正做到零關稅,現在還是問號。克里斯蒂安·波西爾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環保機械公司的負責人。一個月前,他到上海自貿區考察。雖然自貿區的德企人員告訴他,這里的審批程序非常簡單。但他認為上海自貿區距離市中心要一個多小時車程,對于一些面向客戶的產品,地理上過遠。同時,他和許多德國企業家最擔心的是“負面清單”比許多人預期的要長得多。他希望觀察一段時間再做出決定。▲
環球時報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