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6年前的金融危機使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經過各國政府全力救助,危機得到控制。可是經濟增速一直在接近于零增長的低位水平徘徊,復蘇始終未能實現,種種跡象顯示,發達經濟體經濟停滯局面可能成為常態。通常來講,經濟衰退指經濟活動處于下行狀態,或者GDP連續下降兩個季度;經濟蕭條是指比較嚴重的衰退,表現為大幅度的負增長;經濟復蘇是指經濟增速逐漸加快,接近或達到危機或衰退前的狀態;經濟停滯則是指經濟增速在比較長的時期里停留在0-1.5%的水平。自危機爆發到現在已經過去6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雖然止跌,可是回升極慢。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實現0.9%的增長,歐元區今年二季度增長為0.7%,日本二季度則呈現負增長。這表明,發達經濟體經濟停滯呈現長期化和常態化趨勢。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經濟體政府付出巨大的努力加以救助,這些政策措施對抑制金融危機的深化產生了一定作用,股市和房市得以激活,甚至還出現了泡沫化趨勢,但是,真正反映經濟運行質量的指標,如就業、收入、物價、投資、消費、出口等指標持續低迷。在政府各項政策已經用盡,調控手段已無回旋空間的情況下,發達經濟體想借刺激手段撬動經濟,以擺脫目前的停滯局面將是十分困難的。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呈現持續停滯局面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一,產業空心化十分嚴重,投資能力嚴重衰竭。發達經濟體的制造業已經嚴重萎縮,由貿易、金融、保險、咨詢、廣告、旅游、餐飲等構成的金融服務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在產業空心化的背景下,產業供應鏈難以形成,投資乏力必然成為常態,無論政府如何刺激都無濟于事。其二,貧富分化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多數社會成員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抑制深化。消費不旺,經濟復蘇自然沒有希望。其三,發達經濟體各國政府個個債臺高筑,赤字規模巨大,為克服債務危機,各國均采取了緊縮財政政策,公共開支被大幅度削減,靠政府支出拉動經濟增長已無可能。其四,制造業萎縮使商品出口能力枯竭,服務貿易出口又十分疲弱,出口已無法對經濟增長發揮拉動作用。其五,政治制度陷入危機,不同政黨為一己之私惡斗,很難達成妥協,政府受各種政治力量掣肘,難以有效發揮動員和治理作用。西方發達經濟體已經失去往昔的繁榮和競爭力,深度的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已經嚴重削弱了技術創新和固定資本更新對經濟的支撐力,短期內難以實現經濟從停滯走向復蘇,經濟停滯將成為常態。深刻認識這一新情況,對于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作者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