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曹雄++韓婷婷++楊雪++程威
摘 要:我國高層建筑不斷增加,事故發生率隨之增加,建筑企業應急救援工作迫切需要。為了增強建筑施工企業應急救援綜合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引入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對評審專家進行選取、調整,對評價過程中依賴評審專家評價結果的影響因素量化,提高評價方法的置信度。工程應用實例表明,依靠置信度為0.95的專家群評審人員制定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作出的應急救援能力評估結果與企業實際水平一致,明確指出企業存在的工作缺陷,為建筑企業提升自己應急救援能力提供依據。
關鍵詞:專家可信度評價; 模糊聚類; 模糊數學評價; 層次分析; 應急救援能力
中圖分類號: X91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近年來,建筑行業已逐步成為我國支柱行業,就山西省建筑行業現狀來看,缺少專業知識的農民工大量涌入,工程多層分包等問題使得在建項目施工難度越來越大、風險也隨之越來越高,給山西省建筑業的安全生產帶來了難題。針對這一問題,一些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加快了編制應急預案的步伐,以通過應急預案的應用將事故危害降到最小。而對企業的應急救援體系進行合理評估,能夠為進一步完善企業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及減少企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提供保障。
齊錫晶等人[1]基于粗糙集的高層建筑施工安全評價研究中指出:在我國高層建筑不斷增多、推行施工總承包等背景下,國家頒布的施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存在著范圍過寬、針對性不強等問題。這一問題導致對建筑施工企業應急救援能力的評估不準確。侯琨等人[2]在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項目應急管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出建筑工程項目安全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粒子群和人工神經網絡建立安全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并通過應用實例驗證了該模型是有效準確的,具有一定應用價值。但文中對影響建筑工程項目安全應急管理能力主觀性強的因素所占權重并未考慮,還需進一步完善。徐林生等人[3]評審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及應用中對評價過程中具有強烈主觀性的人進行評價量化,為其他評價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韓晉平等人[4]運用灰色-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煤礦應急救援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研究,其分析結果理想。該模型中應用的模糊數學評價方法可以將評判者的主觀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能夠真實反映各因素的影響作用。通過對多種方法的分析研究,本文試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方法對建筑施工企業的應急救援能力進行評價,并應用評審專家可信度評價方法減少評價過程中產生的人為因素,提高置信度,為減少施工現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提供保障。
1.建立評價模型
1.1評審專家可信度定量評價
在模糊綜合評價中,指標體系及評判依據的建立主觀性強,影響量化的評價結果。為解決這一問題,應用專家可信度定量評價方法對主觀性強的評價過程量化,提高綜合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1.2評價指標的確定
企業的應急管理分為四個階段:事故預防、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和應急恢復。因此評價指標的確定也圍繞這四個過程進行。根據評價動態過程及評價準則,結合多位專家建議,為實現事故預防需要提高未發生事故前企業日常應急管理能力及發生事故后對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
企業日常應急管理能力體現在事故預防和應急準備階段。日常應急管理能力從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和作業人員反應能力中實現。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包括:企業規章制度的完善、各機構職能分配、增強企業監控設備及能力、應急預案的制定及對企業工作人員的應急救援能力的培訓演練、應急通訊能力、應急物資及設備和應急人員的充足保障。作業人員反應能力包括作業人員的應急反應意識及應急反應能力的提升。
發生事故后對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體現在應急響應和應急恢復階段。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包括危險檢測預警能力、緊急救援能力和應急恢復能力。危險檢測預警能力包括危險辨識能力、企業綜合檢測能力和預警能力。緊急救援能力包括通訊報警能力、事故現場指揮協調能力、搶救人員物資能力和疏散避難能力。應急恢復能力體現在規劃恢復內容、資金、技術和人員配備能力四個方面。
1.3各層次指標權重的確定
結合專家評審員意見編制評價指標體系各要素重要性調查表,面向企業職工進行調查,將回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各個評價要素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相對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應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個評價要素的權重。
注:2、4、6、8居于上述兩個相鄰判斷之間1~9的倒數為一個要素對于另一個要素次要程度所賦予的數值。當 >1時,對目標來說。 比 重要,其數值大小表示重要的程度。同時必有 =1/ (≤1),對目標來說 沒有 重要,其數值大小表示不重要的程度。
1.4模糊綜合評價
根據動態聚類分析結果,調整參加評選活動的專家,選取與群體評價綜合結果一致的置信度 為0.95的5位專家作為最終評審專家,其最終結果如圖2所示。
2.2應急救援能力分析
針對企業常發事故類型,若想要事前做好計劃和應急措施,需對該企業應急救援現狀進行評估。以該建筑施工企業應急救援系統為評價對象,基于應急救援全過程,運用上述應急能力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進行評價。確定評語集V={很強、較強、一般、較弱、很弱},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權重值如表3所示,利用表3中三級權重及評判矩陣,可計算出二級指標的評價矩陣,利用二級指標評判結果計算出一級指標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則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計算得最終評價結果為:
結合建筑施工企業應急綜合能力評價等級集V= (很強、較強、一般、較弱、很弱),按最大隸屬度原則,“一般”的隸屬度最大,故該建筑施工企業應急綜合能力為“一般”。
2.3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分別對未發生事故前企業日常應急管理能力及發生事故后對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進行詳細的分析。
(1) 在該企業日常應急管理體系中,同樣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從表4中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和作業人員反應能力均為“一般”,因此還有待加強。再結合表3中企業應急綜合能力專家評價結果對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規章制度、各機構職能分配、應急預案、應急設備和應急通訊對一般狀態的隸屬度是0.6,說明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機構職能的分配,應急預案的編制、修改、評價能力,對應急救援體系的教育培訓還需進一步加強,應急設備需進一步進行檢測,確保設備完好無損;教育培訓對“較弱”狀態和“一般”狀態的隸屬度均為0.4,反映了企業對職工教育培訓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強。
(2) 在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體系中,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從表4中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危險檢測預警能力較弱,急需加大投資力度,再結合表3分析企業危險辨識能力對“一般”和“較強”的隸屬度均為0.4,說明企業的危險辨識能力較強;危險監測預警能力中檢測能力一般,預警能力對“很弱”和“較弱”的隸屬度為0.4,說明急需加強預警能力,監測預警能力較弱也體現在日常應急管理中監控檢測力度不夠,長期監測漏洞惡性循環所致;緊急救援能力對“一般”和“較弱的隸屬度均為0.4,說明企業救援能力相對較差,這充分說明企業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綜上所述,企業日常規章制度完善、機構職能分配合理、應急預案編制完整、應急物資準備充分,但在日常綜合管理中缺乏對職工的應急救援教育培訓和演練,導致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應急意識相對薄弱,應急能力低下,造成現場救援工作不理想,搶險救災力度不夠強。
3.結論
(1) 上述方法對山西省二建建筑工程公司應急救援能力的評價結果與企業實際情況吻合,分析了企業日常應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提供了依據。
(2) 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對評價工作中評審專家選擇、調整作了依據,選取專業水平高的專家群進行評審工作,增強了企業應急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可信度;在模糊綜合評價過程中,評判矩陣的建立依據專家評價結果,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將專家的可信度量化,同時量化了評判矩陣的可靠性,較大程度的減少了人為因素在評價過程所產生的誤差,提高了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 齊錫晶、王志智、韓飛飛.基于粗糙集的高層建筑施工安全評價研究[J].工業建筑,2011(s1):889-994.
[2] 侯琨.建筑工程項目安全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
[3] 徐林生、王執銓、戴躍偉.評審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及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 34(01):30-34.
[4] 韓晉平、畢永華、侯金玲等.基于灰色-模糊綜合法的煤礦應急救援能力評價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1.31(02):146-151.
[5] 陳威威.建筑施工企業突發安全事件應急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1) 在該企業日常應急管理體系中,同樣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從表4中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和作業人員反應能力均為“一般”,因此還有待加強。再結合表3中企業應急綜合能力專家評價結果對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規章制度、各機構職能分配、應急預案、應急設備和應急通訊對一般狀態的隸屬度是0.6,說明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機構職能的分配,應急預案的編制、修改、評價能力,對應急救援體系的教育培訓還需進一步加強,應急設備需進一步進行檢測,確保設備完好無損;教育培訓對“較弱”狀態和“一般”狀態的隸屬度均為0.4,反映了企業對職工教育培訓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強。
(2) 在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體系中,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從表4中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危險檢測預警能力較弱,急需加大投資力度,再結合表3分析企業危險辨識能力對“一般”和“較強”的隸屬度均為0.4,說明企業的危險辨識能力較強;危險監測預警能力中檢測能力一般,預警能力對“很弱”和“較弱”的隸屬度為0.4,說明急需加強預警能力,監測預警能力較弱也體現在日常應急管理中監控檢測力度不夠,長期監測漏洞惡性循環所致;緊急救援能力對“一般”和“較弱的隸屬度均為0.4,說明企業救援能力相對較差,這充分說明企業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綜上所述,企業日常規章制度完善、機構職能分配合理、應急預案編制完整、應急物資準備充分,但在日常綜合管理中缺乏對職工的應急救援教育培訓和演練,導致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應急意識相對薄弱,應急能力低下,造成現場救援工作不理想,搶險救災力度不夠強。
3.結論
(1) 上述方法對山西省二建建筑工程公司應急救援能力的評價結果與企業實際情況吻合,分析了企業日常應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提供了依據。
(2) 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對評價工作中評審專家選擇、調整作了依據,選取專業水平高的專家群進行評審工作,增強了企業應急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可信度;在模糊綜合評價過程中,評判矩陣的建立依據專家評價結果,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將專家的可信度量化,同時量化了評判矩陣的可靠性,較大程度的減少了人為因素在評價過程所產生的誤差,提高了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 齊錫晶、王志智、韓飛飛.基于粗糙集的高層建筑施工安全評價研究[J].工業建筑,2011(s1):889-994.
[2] 侯琨.建筑工程項目安全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
[3] 徐林生、王執銓、戴躍偉.評審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及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 34(01):30-34.
[4] 韓晉平、畢永華、侯金玲等.基于灰色-模糊綜合法的煤礦應急救援能力評價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1.31(02):146-151.
[5] 陳威威.建筑施工企業突發安全事件應急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1) 在該企業日常應急管理體系中,同樣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從表4中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和作業人員反應能力均為“一般”,因此還有待加強。再結合表3中企業應急綜合能力專家評價結果對企業綜合組織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規章制度、各機構職能分配、應急預案、應急設備和應急通訊對一般狀態的隸屬度是0.6,說明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機構職能的分配,應急預案的編制、修改、評價能力,對應急救援體系的教育培訓還需進一步加強,應急設備需進一步進行檢測,確保設備完好無損;教育培訓對“較弱”狀態和“一般”狀態的隸屬度均為0.4,反映了企業對職工教育培訓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強。
(2) 在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體系中,利用最大隸屬度原則,從表4中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危險檢測預警能力較弱,急需加大投資力度,再結合表3分析企業危險辨識能力對“一般”和“較強”的隸屬度均為0.4,說明企業的危險辨識能力較強;危險監測預警能力中檢測能力一般,預警能力對“很弱”和“較弱”的隸屬度為0.4,說明急需加強預警能力,監測預警能力較弱也體現在日常應急管理中監控檢測力度不夠,長期監測漏洞惡性循環所致;緊急救援能力對“一般”和“較弱的隸屬度均為0.4,說明企業救援能力相對較差,這充分說明企業現場事故的綜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綜上所述,企業日常規章制度完善、機構職能分配合理、應急預案編制完整、應急物資準備充分,但在日常綜合管理中缺乏對職工的應急救援教育培訓和演練,導致事故發生后,現場人員應急意識相對薄弱,應急能力低下,造成現場救援工作不理想,搶險救災力度不夠強。
3.結論
(1) 上述方法對山西省二建建筑工程公司應急救援能力的評價結果與企業實際情況吻合,分析了企業日常應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提供了依據。
(2) 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對評價工作中評審專家選擇、調整作了依據,選取專業水平高的專家群進行評審工作,增強了企業應急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可信度;在模糊綜合評價過程中,評判矩陣的建立依據專家評價結果,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將專家的可信度量化,同時量化了評判矩陣的可靠性,較大程度的減少了人為因素在評價過程所產生的誤差,提高了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 齊錫晶、王志智、韓飛飛.基于粗糙集的高層建筑施工安全評價研究[J].工業建筑,2011(s1):889-994.
[2] 侯琨.建筑工程項目安全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
[3] 徐林生、王執銓、戴躍偉.評審專家可信度評價模型及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 34(01):30-34.
[4] 韓晉平、畢永華、侯金玲等.基于灰色-模糊綜合法的煤礦應急救援能力評價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1.31(02):146-151.
[5] 陳威威.建筑施工企業突發安全事件應急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