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7月9日,河南省政協召開十一屆七次常委會議,圍繞“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主題進行專題協商。
為確保專題協商質量,自5月開始,河南省政協組成多個調研組,分赴洛陽、濮陽、周口、焦作等地進行深入調研。同時,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分別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等展開調研。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會議共收到口頭、書面發言47篇。
此次專題協商會議的背景是,去年12月,河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做強工業,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今年河南省的《政府工作報告》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建設以高加工度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體、技術裝備水平先進、集群化特征明顯、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先進制造業大省”。為此,省政協將“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納入《省政協黨組2014年度工作要點》和《省政協2014年協商工作計劃》。
有專家指出,河南提出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為新形勢下做強河南工業指明了戰略方向,河南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與條件,但也面臨著挑戰與制約,要在經濟增速緩中趨穩背景下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孫永民認為,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首先是河南發展的需要。建設工業強省是河南工業發展的目標,而在工業的41個大類中,制造業就占了31類,所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是工業強省的應有之義。“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和堅持工業新型化道路是一致的。”孫永民說,2013年河南省六大高成長性產業的利潤達58%,比四大傳統產業高了29個百分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河南提出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也是基于河南工業總體上仍將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格局而定的。2013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預計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將回升至12%左右,但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步伐會明顯加快。有關專家建議,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河南工業應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的思路,繼續筑牢“穩”的基礎支撐,切實理清“進”的重點方向,完善提升“為”的綜合舉措,盡快進入“提質增效”第二季。
很顯然,“提質增效”的關鍵在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這方面,河南在2013年表現得非常搶眼。
“神十”“天宮”對接,“嫦娥”“玉兔”奔月,世界為之矚目。讓中原兒女驕傲和自豪的是,“神十”和“嫦娥”所用配套軸承均為河南造。上天入地,河南制造閃耀世界的并不僅僅是軸承。“蛟龍號”的動力系統,“遼寧號”用的管道……眾多河南元素見證了“河南制造”的力量與輝煌。
近年來,河南大力發展產業集聚區,以裝備制造為代表的高成長性制造業因其市場空間大、增長速度快、轉移優勢明顯,成為帶動河南工業升級的主導力量。
“河陽”汽缸套、“金箍”制動器暢銷全球,“中軸”凸輪軸、“風神”工程胎享譽九州……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產業。如今,河南致力打造鄭州百萬輛汽車基地,焦作、許昌、南陽、新鄉、鶴壁等一批特色零部件產業園區(基地)迅速崛起。以整車帶零部件、以零部件促整車,河南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有了“新引擎”。
根據《河南省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依托中心城市,洛陽動力谷、中原電氣谷建設風生水起,鄭州、新鄉、安陽、南陽4大新型裝備制造基地雛形已顯,20個裝備制造特色主導產業的產業集聚區正逐步發展壯大。
如果說裝備制造業還算是傳統產業的“升級版”的話,那么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突破,則成為河南眾多企業家角逐的重點。現在,一種聲音已成為河南上下的共識:當前正是戰略新興產業展開區域布局的重要窗口期,我們決不能錯過這班車,一定要把這一輪區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搶到手中,逐步將其培育成為未來戰略支撐產業。
于是乎,富士康來了,菜鳥科技來了,京東集團來了……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原。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消費需求將持續上升,擁有1億人口的河南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根據河南勾勒的“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藍圖,依托產業集聚區,河南規劃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園區30個,重點培育發展特色鮮明、鏈條完善、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涉及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服務業、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裝備等12個領域,有力支撐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未來產業導向和引領作用突出。基于此,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年河南重點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和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集群,集中實施460個產業創新重大項目,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萬億元。
河南省委的決策公布后,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肯定。“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強力支持下,制造業正在發生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革命性變化,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和競爭力正在減弱。”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分析認為,河南省傳統工業比重較大,如果不能及時撬動智能制造的戰略支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河南制造就會被鎖定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坐失發展的主動權。
這個消息傳到豫西南方城縣時,上下也為之一振。方城縣立足當地實際,在產業集聚區發展上定位為“一區兩園”,一個是東園、一個是西園,東園是以發展風電為主的多晶硅、風電、光伏太陽能;西園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總的來看,兩個園區的定位和發展都比較雜亂,再加上多晶硅項目遇阻,產業集聚區向哪里去,主導產業如何培育,成了縣委、縣政府謀劃的重點。省委經濟工作會的召開,讓方城縣豁然開朗,積極向市里、省里申報,主動調整主導產業,產業集聚區定位為發展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并對原有的軸承裝備產業進行轉型升級。軸承產業升級后,在這個園區里,鋼管、鋼套、裝備、鋼子、軸承等制造,包括包裝、模具、物流等全部都有,完全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產業鏈,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產值可達100億元。
像方城縣一樣,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帶動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河南各地產業集聚區的優勢和作用日趨凸顯。據了解,河南現有180個產業集聚區,其承接而來的新興與高成長產業,帶著強勁的活力,如同一條條鯰魚,攪動著河南產業經濟的一池春水。有專家建議:“應將提升產業集聚區水平作為目前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的著力點。”
“部分產業集聚區注重空間形式的集聚,尚未形成實際意義的集群。”省政協常委馬仰峽建議,“推動產業發展由企業堆積向產業集群轉變,通過實施‘聚鏈、強鏈、延鏈、補鏈工程,引導大中小型企業建立分工合作關系,提高產業的延伸度和連接度。”王宏常委對此極為贊同:“產業集聚區不僅要完整產業鏈,更要強化創新鏈,整合人才鏈;不僅要做代加工廠,更要培育河南自己的品牌,以創新占領產業鏈的前端和價值鏈的高端。”
方向已經明確,思路也已清晰,關鍵在于如何邁開堅實的步伐。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龔紹東提出主要路徑有兩個:一個路徑是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另一個路徑是直接向新工業革命的先進制造業方向發展,主要靠引進移植和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離不開現有的工業和制造業基礎,我們不能把傳統制造業全部放棄或者推倒重來。”龔紹東說,依托傳統制造業來發展先進制造業,就是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的高新技術,來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鄭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屈本禮認為,發展先進制造業關鍵靠人才。他建議,河南在高端人才培育、引進等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科研環境,“只有一大批高端的產業人才愿意留在我們這里扎根發展,河南的先進制造業才能發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有了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建言獻策,我們有理由相信,河南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一定會走得更加扎實和富有成效,先進制造業也一定會伴隨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而越來越好、越來越強。
勤勞樸實的中原兒女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實干,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培育新技術新業態,不斷開啟河南工業強省新征程,一個先進制造業強省正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