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
在工作和平常的閑聊中,尤其跟外省的同志交流,他們大多都認為河南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跟工業大省不沾邊,先進制造業就更別提了。河南,這個俗稱“中國縮影”的地方,好像永遠是“農業大省”“經濟落后大省”的代名詞。每每聽到這,不由得想講一下河南的基本省情。河南的確是農業大省,糧食連續8年超千億斤,可以說是國家的糧倉。但河南其實也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3年GDP總值已超3萬億元,繼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之后,首次跨入“三萬億俱樂部” ,排在全國第五;工業總量也居全國第五,工業利潤也在全國前五,可以說河南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興工業大省。而且河南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實施階段,后發優勢明顯。因此,說河南跟先進制造業不沾邊未免有失偏頗。尤其是今年,河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提出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為新形勢下做強河南工業指明了戰略方向,更是興省富民的一大重器。
但河南農村人口多、“三農”問題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重,要破解城鎮化、實現工業化這一難題,眼下最根本的在于體制機制創新。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先后獲批,正逢其時。這對河南是鼓舞、是激勵、是動力,但也意味著責任和壓力。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河南順勢而為,提出要“做強工業、做大服務業、做優農業”,“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高成長服務業大省、現代農業大省”即“三個大省”的工作思路,以此來推進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是一種非常大膽的戰略舉措,是破繭化蝶之作。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不可能成為經濟強國,對一個省來說,也是如此。以前提到“河南制造”,人們會立即想到洛拖、洛軸、鄭紡機等一批大型企業,這些都曾是“河南制造”的“明星”。事過境遷,這些耀眼的“明星”慢慢沒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在,再說起“河南制造”,人們會不由得說起“神十”“嫦娥”“蛟龍號”和 “遼寧號”,因為在它們身上都烙著“河南制造”的印記。如今,“河南制造”正由傳統制造向現代制造轉身。建設以高加工度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體、技術裝備水平先進、集群化特征明顯、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先進制造業大省的路徑愈來愈清晰。譬如,以前賣鋁錠,而今賣鋁箔餐盒、蛋撻包裝紙,走的是產業集聚“高端化、終端化、高效益”之路。再譬如,國內40%的汽車用的發動機氣缸套產自孟州市,國內首家通過挪威船級社工廠認證的民營企業在鞏義市回郭鎮,國內最大的金剛石制品生產基地在長葛市……這3個“行業領軍企業所在地”都是河南的縣級市。而根據《河南省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依托中心城市,洛陽動力谷、中原電氣谷建設風生水起,鄭州、新鄉、安陽、南陽4大新型裝備制造基地雛形已顯,20個裝備制造特色主導產業的產業集聚區正逐步發展壯大。河南邁向工業強省的步履更加堅定,農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嬗變由此開啟。
中共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說,要讓河南7000萬農村人口實現小康,縣域經濟是主平臺、主陣地、主力軍。縣域經濟的“發動機”,就是產業集聚區。目前,河南已有180個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區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1%,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3.7%,對全省增長貢獻率達67.7%。同時,由于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以及“河南制造”邁向“河南智造”,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如火如荼,許多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河南也實現了省內轉移就業人數超過省外的歷史性轉變。
然而,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正處于突破階段。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強力支持下,制造業正在發生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革命性變化,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和競爭力正在減弱。河南傳統工業比重較大,很多產品依然處在中低端市場,技術落后、裝備落后、能耗高、污染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還大量存在,如果不及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就會被鎖定在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就無從談起。同時,盡管河南是勞動力輸出大省,但真正懂技術的熟練工人十分稀少,沒有技術精湛的產業大軍,想制造出精密的產品就沒有基礎。所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不僅要想辦法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更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工進行必要的、基本崗位培訓。總之,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統籌兼顧,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發揮后發優勢,把制造業的智能化放在戰略高度,縝密布局,以高端信息化推動河南制造跨越發展。
作為傳統農業大省的河南,也必須走工業化道路。過去有“十八羅漢鬧中原”,今天有富士康等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原。河南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有了“新引擎”,先進制造業正漸行漸近,成為河南崛起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