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監測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也越來越大,環保部門單靠一己之力已經力不從心,環境監測市場化應運而生。然而,引入社會力量,需要有效保證監測數據的質量。因此明晰政府和市場職能、完善監管機制、市場主體多樣化,是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進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環境監測;市場化;規范;監管;保障
隨著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逐漸被各級環保部門重視。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當時只是圍繞環境管理、環境執法和環境質量開展。但隨著環境監測范圍不斷擴大,政府所屬的環境監測部門力量不足。對于社會化檢測機構進入環境監測領域,可以緩解環境監測自身的薄弱環節,解決企業和政府日益需要了解監測數據這一供需矛盾。
1 促成監測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的主要原因
第一,隨著各地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工藝日益復雜,政府決策部門更需要詳細了解企業的排污情況,然而各地環境監測工作人員、監測經費跟不上的情況一直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環境監測市場化成為一個新選擇。比如排污申報,目前主要依靠環保部門的監測站來進行排污數據監測,但是監測站自身也面臨任務重、人員少等問題,僅依靠監測站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第二,企業對自身環境管理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與過去相比,越來重視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他們要及時準確地了解自身排污狀況。
第三,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他們渴望了解更為詳細的環境質量狀況。這些因素使社會化的監測公司和機構應運而生。政府吸納一部分社會化監測公司和機構作為環境監測力量的補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目前環境監測任務重、人員少等問題。
2 為保障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應加強對環境監測市場行為的監管
明晰政府和市場職能、完善監管機制,保障市場主體多樣化,是發達國家在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進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這為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參考。通過監管,促進政府做好“放”和“收”兩方面工作。具體來說,就是政府采取定時、不定時等多種形式的監督檢查舉措,對市場主體環境監測工作進行考核,并引入績效考核機制和公眾監督,確保環境監測承擔者行為合法合規,對于在環境監測過程中違法相關規定、出現差錯事故的,依照情節嚴重程度采取吊銷監測資質、清退出環境監測市場等措施,維護環境監測市場有序、規范。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雖然在環境監測領域引入了社會化檢測機構,但是對于環境監測市場化,在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上還是空白,在環境監測工作中該放開哪些、不能放開哪些目前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有些地區可以放開的檢測項目主要包括清潔生產、排污申報、污水接管是否達標、企業是否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等。在有些地區,對環境執法的依據、環境質量公布的數據(如水、氣、聲、固廢等)、環境事故的調處征收排污費的依據、三同時驗收和重大項目的監測,也部分放開給社會化的監測公司和機構。因此急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環境監測工作可以放開的項目,做出明確的規定。
第二,為促進社會化檢測機構健康、持續發展,對于規范社會化檢測機構,要設立準入門檻、建立監測質量體系、設立監測考核機制。完善商業實驗室的建立和運行的標準,將實驗室依照監測能力、監測內容、監測范圍劃分不同等級,詳細規定不同等級實驗室應當具備的條件。一旦實驗室達到某一級別,就可以通過投標等形式獲得政府委托的監測項目進行運營。各類社會第三方檢測公司或機構按環保部統一規定要求實行備案制,對第三方以前所承擔的監測任務,建立誠信檔案,公眾可登錄環保部門網站查詢。
第三,為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采用公開招投標的形式選取社會化環境監測專業服務公司。在選取第三方環境監測專業服務公司時,不僅僅以監測價格作為導向,更要對公司的環境監測資質作出嚴格規定,防止小作坊式的監測公司或者機構以低價中標。監測公司要獲得國家監督管理部門的計量認證合格證,并在認可、認證范圍及有效期內;有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管理人員,監測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公司必須具有一定的信譽度,有檢驗服務活動所必需的場所、工作環境和設施、儀器設備;要嚴格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有與檢驗服務活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保證檢測數據的客觀、公正、有效;能為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公正的數據,并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監測與評價報告。
第四,完善環境監測公眾監督制度,在公眾對監測機構環境監測數據產生質疑的時候,可以通過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申請,請求復測環境監測數據。同時要賦予公眾相應的訴權,在政府環境職能部門不受理時,公眾直接享有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力。
第五,明確在整個環境監測市場化的過程中,各方主體在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后,應承擔的相應的責任。如政府職能部門在招投標工程中未能履行職責、收受賄賂的,要直接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對社會化的環境監測公司或機構提供虛假監測數據,造成利害關系人損失時,利害關系人可請求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對于確認違規的社會環境監測公司或機構,行政主管機關對其予以行政處罰、降低等級甚至取消監測資質。觸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參考文獻
[1]曾愛斌.環境監測技術與實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史學瀛.環境法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萬霞.國際環境法案例評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4]彭峰.環境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3.
[5]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潘敏,男,安徽省安慶市,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