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在多家環保組織的持續推進下,“26℃空調節能行動”一度影響廣,公眾參與性也較高。
2007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溫度控制標準的通知》,嚴格要求公共場所室內空調溫度不能低于26℃。
7年之后的今天,記者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調研發現,大部分公共場所的室內溫度能保持在26℃及以上,但低于26℃的亦不在少數,個別地點甚至低于20℃,“26℃空調節能”政策被懸空。
溫度太低
8月6日中午時分,湖南長沙最高溫度達到36℃,劉豐迎著烈日去了芙蓉路上一家星級酒店。
一進大堂,身穿T恤的他頓然感到涼快極了,與室外形成強烈反差,他很享受這種愜意。“但十分鐘后,就感覺冷了,一看大堂里的工作人員,人家穿著西服呢,難怪。”劉豐略帶調侃地表示,本來想到大廳避下暑,無奈遭遇了“寒冬”。
同樣的情形,身在上海的武偉也深有感觸。武偉是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中心研究員,7月中旬,他去上海浦東一家銀行柜臺辦理業務。
身穿短袖襯衣的他一走進這家銀行,涼意就撲面而來。“都覺得有點冷。”武偉亦發現,銀行工作人員穿戴整齊,西裝革履,系著領帶,形象非常好。但武偉挺納悶:“如果為了形象好,其實夏天穿件長袖襯衣也行,完全沒必要這么刻板。”
記者調研發現,類似的情況,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地不斷上演,層出不窮。大部分調研地點的溫度介于23℃~25℃,個別地點甚至低于20℃。
幾年前,有媒體做過類似調查,結果大同小異。
壓力巨大
一方面是室內空調溫度過低,浪費能源嚴重;另一方面則是能源消費非常緊張,尤其是在特定時間段。
記者梳理近十年媒體報道發現,幾乎每年夏天,在南方和沿海省份都會出現電荒。
劉豐所在的湖南,更是“重災區”。每當碰上電荒,供電部門就特別緊張,如臨大敵。為確保居民用電,往往不得不對一些企業拉閘限電,企業的正常生產自然受影響。
此外,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會議時指出,必須用硬措施完成節能減排硬任務。
國務院辦公廳5月印發了《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方案顯示,2014年至2015年,單位GDP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兩年分別下降4%、3.5%以上。
這些力度比過去有所加大。原因是,2011、2012、2013年單位GDP能耗分別下降了2.01%、3.6%、3.7%,未完成進度。今、明兩年單位GDP能耗要下降3.9%,才可以完成“十二五”節能指標。
國家發改委發布報告稱,下半年將抓好《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的落實和預警調控,加大對實現節能目標困難、能源消費增長過快地區的監督檢查。
逐漸被淡忘
事實上,能源消費緊張、節能減排壓力大至少可以追溯到10年前。針對于公共建筑室內溫度問題早已引起環保組織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當時,一些環保組織正是發現了這一問題,把關注重點放在了室內空調溫度調節,積極推動了“26℃空調節能行動”,期望通過將空調定格在26℃及以上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公開報道顯示,2004年6月,包括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內的6家環保NGO發起,全國50余家NGO響應的“26℃空調節能行動”高調起航。
2005年6月26日,“26℃空調節能行動”在北京再次啟動。志愿者對公共建筑溫度進行測量,對溫度不符合標準的建筑予以曝光,當年全國51家環保組織響應,多家媒體記者見證了這一行動。
記者當時也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被測量單位非常配合,公開強調26℃行動的重要性,他們均愿意積極推進,為節能減排貢獻一份力量。
此后幾年間,“26℃空調節能行動”聲勢越來越大,蔓延到全國多地,參與公眾也越來越多。
2007年,民間行動得到了官方回應。
當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溫度控制標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內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除醫院等特殊單位以及在生產工藝上對溫度有特定要求并經批準的用戶之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20℃。同時,26℃節能行動正式被政府納入行政管理體系。
這一度讓活動發起者非常興奮,并引以為豪。
“看到國務院發文明確要求空調夏天開26℃的時候,我們都特別欣喜。”幾年前,北京地球村“26℃空調節能行動”項目負責人王亦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描述作為倡導者的心情。
2008年,利好政策繼續發布。
當年8月1日,國務院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中再次規定:嚴格控制室內空調溫度。除有特定要求并經批準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20℃,倡導居民參照上述標準設置空調溫度。
在武偉看來,文件連續發布之后,政府機關執行效果非常好。“比如上海各機關單位,基本都是嚴格按照這一規定,將空調溫度定格在26℃。”
“機關之外的場所,卻不盡如人意,最終導致了政策影響有限。”出入商場、銀行等公共場所,武偉經常因溫度低感覺“不自在”,忍不住想宣傳下國家的政策。
武偉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關鍵在于企業文化,像銀行及一些外資企業,注重形象,最后將節能政策拋到了腦后。
當初參與發起“26℃空調節能行動”的環保組織也注意到這一問題。“主要考慮到政策已出臺就沒再跟進。”8月7日,北京地球村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2007年政策出臺之后,環保組織沒有再組織類似活動。
除了政策已出這一原因,“26℃空調節能行動”尚存爭議或許也是環保組織沒有再跟進的原因之一。
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節能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楊仕超指出,對于酒店大堂,26℃就可以接受,但對于餐廳,夏季26℃顯然還是熱了。“《通知》應該考慮不同地域、不同公共場所等多種情況,將規定進一步細化,以切實加強《通知》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可收到實效。”
楊仕超還指出,從建筑節能的角度說,達到26℃的要求目前已經沒有技術瓶頸,但改造現有系統的成本將花費不菲。
此外,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通知》只是提了26℃的要求,但在執行過程中如何稽查、稽查成本如何控制、如果違反規定如何懲處等問題都沒有涉及。
再次呼吁
無論是何種原因,最終呈現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
但可以肯定的是,空調節能空間其實非常大。有分析認為,到2020年,中國空調高峰負荷節電空間約9000萬千瓦,相當于五個三峽電站的滿負荷容量,相應可減少電力建設投資4000億元以上。
“事實上,室內空調溫度過底,不僅是對能源的浪費,更不利于身體健康。”武偉認為,長期在低溫空調環境下工作,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規律,夏天就應該多出汗。“我們很多白領,天天坐在寫字樓里,吹著冷空調,造成身體出現很多問題。”
這也是受訪公眾中較為普遍的聲音。“適度使用空調,既可節省空調運行費用,又可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還有利于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