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絡誹謗犯罪,兩高司法最新解釋規定如下:一、明確網絡誹謗犯罪適用公訴條件。《解釋》明確了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即“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七種情形: 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誹謗多人造成惡劣影響的;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二、誹謗信息被轉發達500次可判刑。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勒索財物即使信息為真仍構成敲詐勒索。行為人威脅將要在信息網絡上發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單位的負面信息即使是真實的,但只要行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以發布、刪除該負面信息為由勒索公私財物的,仍然構成敲詐勒索罪。四、有償刪帖可被追究“非法經營罪”。兩高司法解釋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單位非法經營數額15萬元以上,或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屬非法經營行為“情節嚴重”,以非法經營罪定罪。五、行為人不明知而發布轉發的不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實施了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行為,主觀上故意,客觀上造成實際損害,情節惡劣的,以誹謗罪定罪處罰。如果行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而在網絡上發布轉發的,即使對被害人名譽造成一定的損害,也不構成誹謗罪。六、明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如何認定。《解釋》對刑法中“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規定進行了類型化和具體化: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網絡上散布的;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網絡上散布的。(據新民晚報、國際在線等相關媒體資料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