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萌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730030)
開封位于我國中部,河南省的東部,人們習慣概括性地將它稱之為“中原地區”。中原早在古代詩經文獻中并無具體的概念,只是含有“原野”,“原中”之意,自秦代開始,中原才有了地域性的指代,而今廣義的中原多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區,但現在意義上的中原一般是專指今河南省。盤鼓舞,又稱七盤舞,舞蹈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既有鼓也有盤(有時可以有鼓無盤或以鼓代盤),舞蹈表演者踏盤,鼓而舞,以鼓為節,表演高超的舞蹈技巧。七盤舞,一般是七個盤二個鼓,但這不是唯一的表演形式,根據鼓和盤子的數量的多少,有著不同的舞蹈名稱。若有鼓無盤稱為“鼓舞”,還有六盤二鼓,四盤二鼓,五鼓和二盤無鼓等形式多樣的舞蹈。
盤鼓舞分為獨舞和群舞。獨舞輕盈柔美,從容不迫,群舞隊形多樣,節奏變化多端,二者無論是前者或是后者都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就像《舞賦》中描寫的“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其少進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傾,兀動赴度,指顧應聲?!睗h代盤鼓舞的表演繼承了楚舞“翹袖折腰”的風格和特點,進行舞蹈的女子多細腰,體態輕盈,身體柔軟,在結合高超的技巧,宛若時而輕步曼舞,時而展翅翱翔的大燕,舞動自如。其二,漢代角抵百戲盛行,對盤鼓舞有著一定的影響,在舞蹈表演中糅合了大量的雜技動作,如倒立、翻滾、騰跳等難度較大的動作,讓舞蹈藝人的專業技巧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二者淋漓盡致的結合,剛柔并濟,以柔為韻成為盤鼓舞重要的藝術特征。
開封盤鼓舞是當地流傳非常廣泛的民間舞蹈,每逢節日或重大活動在街頭、廣場進行舞蹈,是開封人民喜聞樂見并參與最廣的舞蹈活動,也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封盤鼓舞起初主要是以擊鼓為主,舞蹈的成分并不多見,后來經過大量舞蹈工作者的研究,實踐,加入了舞蹈才最終形成。另外,盤鼓舞在以鼓為節的基礎上,還配有大镲,人鼓,馬鑼等打擊樂器,表演熱烈,豪放,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了民間舞蹈調研,現將常用舞蹈表現隊形,列出以供參考。
下圖為開封盤古舞蹈常用舞蹈隊形1
下圖為開封盤古舞蹈常用舞蹈隊形2
古代,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儼然是一副生活幸福美滿的狀態,可是事實確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嚴重的剝削和賦稅,使人民苦不堪言,所收糧食一多半要上交官府,如果要是在碰到干旱,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莊稼顆粒無收,人民的生活就沒有了保障。那時人們信奉天神,認定天氣的好壞是由天神所決定,于是就用擊鼓意表示敬仰天神,祈求天神為他們消除這些災害,保佑他們在來年收成較好。例如:在民間,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預示著一年的農事即將開始。傳說在這一天若龍肯抬頭化云作雨,必能滋潤大地,一年肯定會有好收成。所以每年百姓都會期盼著這天的到來,紛紛走出家門,在街上敲鼓,鼓聲震耳欲聾,希望喚醒龍,祈求普降雨水,消除災害,五谷豐登。
茅草屋舍,陋室簡居,山林間經常會有動物,野獸出沒,這是居住在在離市區偏遠一點的百姓的真是生活寫照,他們有的就靠打獵為生,維持生計,有時動物野獸難免也會下山覓食,或進行報復,有的成群而來,虎視眈眈,對大家的生活構成了威脅。在人們多次試用各種方法都不管用時,大家就發現,同時敲擊多面大鼓,營造一種聲勢,以鼓之聲來嚇跑它們是最管用的方法,后來這種方法就流傳了下來,以鼓擊退野獸,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家園。
鼓用于軍事可能是受鼓能擊退野獸的啟發,用聲勢之浩大,削弱對方的氣焰。另外,鼓還可以鼓舞人心,激勵人們團結奮進,一致對外,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從動作行為,都足以證明鼓在軍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出征前敲鼓是給戰士加油鼓勁,激昂斗志;在戰前敲鼓是向對方示威,增強自己軍隊的勢氣;戰后敲鼓,則是表示勝利而歸,為勇士們慶祝,在不同時間,擊鼓便有了不同的含義。在軍隊,不是說誰都可以敲鼓,而是有訓練出來的士兵專門掌管,所以鼓隊也是部隊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現在,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廟會等重要活動,都有盤鼓舞表演,讓開封市民和外地游客親身體驗盤鼓文化給大家帶來的樂趣,鼓勵更多熱愛它的人參與其中。中國的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四個,開封就是其中之一。開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七朝古都之一。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無疑是當時這座城市的寫照,政治角逐和政體演變帶給了它豐厚的文化底蘊,給后人留下了無限遐想。今后,發揚和壯大盤鼓隊伍,還是舞蹈工作者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不僅要讓它在中國站穩腳跟,還要走出國門,使它走的更遠更好。
[1]彭松.中國舞蹈通史(秦漢卷)[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2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
[3]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
[4]孟元老撰.王永寬注釋.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