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曉雯
豫南桐柏山區盤古神話中的祖先記憶
◆ 周曉雯
盤古神話是華夏大地最古老的神話的之一,它流傳于中原、華北、西南、中南等漢族以及少數民族地區。“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是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華人中婦孺皆知的民謠,體現了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因此盤古神話可以說是超越民族的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是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記憶。
在人們的生活中,對祖先的記憶機制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透過語言、文字以及相關文字載體的形式存在,比如史書、方志、族譜和碑文石刻等載體;另一種是以“口頭”形態呈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伴隨著人們的行為實踐,如神話、傳說、故事的講述,節日的慶典與祭祀等。這說明,記憶有多種展現方式,都可以表達其所蘊含的文化符號和意義內涵。第一種是以文字的形式直觀地表達其文化意義,而后一種則體現的是歷史的即時重現。第一種記憶機制稱為“文本記憶”,第二中記憶機制稱為“活態記憶”。
桐柏山位于黃淮與江淮之間,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已經有人類活動。據人類發展史證明,社會進入舊石器中期,就是神話的萌芽期;隨著母系氏族社會的形成,人類進入舊石器晚期,神話進入繁榮期;社會發展到距今一萬年的全新世界的新時期早期,中原地區有了房基,陶窯,采集業、家庭飼養業和農業都已出現,盤古開天創世神話也進入成熟期。
桐柏山南、北兩側曾是炎帝部族活動的中心地。《中國古代文化史》記載:“炎帝部族順渭水、黃河一直發展到今豫南”。炎帝神農部族勢力在桐柏山扎根后,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號稱“神農社”。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桐柏山南北兩側出現了部族融合,炎帝神農氏成員和豫南、鄂西北“龍”圖騰部落成員的融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因此神農社的“農”字,是后人根據由此步入農業社會,才稱為“農”,抑或是“龍”的諧音。實際上應為“神龍社”。因此有“龍生盤古”的說法。桐柏山區的人們都認為盤古是龍的后代,是從龍蛋里孵出來的。
《龍生盤古》中講到:天有九重,最高的地方住著九條龍:三條黑龍,三條白龍,三條黃龍。這九條龍輪流盤臥,孵兩龍蛋。孵到八千年的時候,大一點的龍蛋裂紋了;孵到九千年的時候,那個大龍蛋裂開了口,顯露出兩個小龍腳。那條老龍正高興哩,蛋殼里卻長出一個神人,頭生角,手執神斧。他就是世界上的第一人——盤古大神。
桐柏山盤古廟的盤古塑像的頭部都有兩只龍角,是龍圖騰部落留下的祖先記憶。或者說,是遠古時期的人們將自己的真實歷史融合在了民間講述里,為后人留下追溯族源的線索。將盤古神話當做桐柏山區民眾的“祖先記憶”和追根溯源的依據,實際上是在重構地方的歷史,雖然這一歷史并不一定接近真實,但是它卻是當時民眾思維和生活方式最好的詮釋。
在先秦以及秦漢時期,史料中是沒有關于盤古神話的記載的。直到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盤古神話才出現在的徐整的《三五歷紀》中:“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南朝梁人任撰的《述異記》采錄了自秦漢以來有關盤古的各種神話:“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
文獻的盤古神話記載主要講述了盤古作為一個創世神和人類的始祖神開天辟地和繁衍人類的故事,也體現了遠古人類陰陽合一的哲學觀,是后人對人類先祖的記憶。天地初蒙,混沌一片如雞蛋一般,盤古就生在其中,后來代表陽氣的就是天,代表陰氣的就是地。天每天都上升一丈,地每天都增厚一丈,盤古每天也長高一丈。這樣過了幾萬年,天極高,地極深,而盤古也極長,后來才有了三皇五帝。盤古死后,頭顱化為了四座名山,眼睛化為了太陽和月亮,血液化為了江河湖海,毛發化為了草木森林。盤古就是天地萬物的始祖,也是人類的祖先。
另記載于徐整的《五運歷史記》中講到:“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后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 “血為淮瀆”意為盤古垂死化生,血液匯成了淮河之源,揭示了盤古神話產生于淮河的發源地,桐柏山區。
“龍首蛇身”描述了盤古的身形,古代先民崇拜龍,認為祖先盤古就是龍的后代,因此盤古的形象為“龍首蛇身”,所以盤古子孫就以“龍”為圖騰標示。
桐柏山系屬秦嶺余脈,處于秦嶺東西構造帶東端的南支,為東西走向。其山勢雄偉,橫臥在淮河、長江之間,有“南北天界”之稱。康納頓講道:“非正式口述史的生產, 既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人類行為的基本活動,也是全部社會記憶的一個特征”。 因此,流傳于桐柏山區的盤古神話是民眾對人類始祖的社會記憶,有《盤古開天》、《盤古出世》、《混沌世界》、《盤古戰鴻蒙》、《盤古爺與盤古奶》等。這些神話傳說都是桐柏山地區的族群對自己的祖先以及發源地所給予的深厚感情。例如:《盤古爺與盤古奶》:有一個村子里,住著一家三口人,老母和姐弟倆。姐姐叫盤古女,弟弟叫盤古兒。盤古姐弟倆去上學,路過一個石獅子,石獅子叫住他倆,“盤古兒盤古兒,我餓得慌,你給我點兒饃饃吃吧?”盤古兒說:“中啊!”于是每天盤古兒每天都往石獅子嘴里放進一個饃饃。風大了,雨大了,扯閃電了,天像裂開口子一樣。盤古兒一看,石獅子張開了大嘴,拽起姐姐往石獅子嘴里一跳。大雨不停地下著,廟院也被大雨淹沒了,只有石獅子隨著水一直往上長。雨停了,盤古姐弟也把石獅子肚子里的饃吃完了,他倆看著這荒無人煙的人間,都發起愁來。這時一個老翁朝他們走來,說:“我是老天爺派來的土地爺,來成全你姐弟倆的婚事兒。”盤古說什么也不答應。土地爺說:“這山上有一盤石磨,你倆一人一扇,一起滾,滾到山下要是能合到一塊兒,你倆就成親。”于是盤古姐弟倆就一人一扇石磨,將石磨滾到山下。果然,兩扇石磨合得嚴嚴實實的。土地爺哈哈大笑,說“這是天賜姻緣啊!從今往后,你們倆不是盤古兒和盤古女了,后人該叫你倆盤古爺盤古奶了!”
“盤古爺”和“盤古奶”的稱呼說明當地民眾將盤古當做他們的始祖神,“水生萬物”的觀念根深于民眾的觀念之中,洪水毀滅了人間,但盤古兄妹在天塌地陷之后重生,并且承擔起了繁衍后代的重任。桐柏地區的老百姓都說:“這里是盤古的老家”,“盤古是人根之祖”。
盤古歌
想當初天地未分一片混沌,
盤古爺開天辟地才有如今。
人稱是盤古爺姐弟兩個,
天意緣盤古山滾磨成親。
成親后育兒女九州分局,
同甘共苦勞動呼風喚雨。
普天下眾人等同是一祖,
到如今干何事都該一心。
當年人全能活三百往上,
如今人修行好壽活百春。
盤古歌當初是先人所編,
唱一代傳一代莫忘根恒。
《盤古歌》是盤古神話的歌謠形式,其文化內涵和《盤古爺與盤古奶》如出一轍,尋根溯祖意識更為鮮明,強調今人莫要忘了始祖之神。這也是人們輔助記憶的一種方式,在我們看來是神話,在當地人心中卻是事實,是歷史。
王明珂指出,在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中,有一部分以該社會所認定的“歷史”形態呈現與流傳。 正是這種活態的歷史,凝聚著一個族群或者一個國家。我們現在的許多活動,都可視為一種強化此記憶的集體回憶活動。例如,現在仍存活于桐柏山地區的盤古祭祖廟會,就是人們追憶盤古祖先的社會性集體活動。
盤古山周圍居民把祭祀盤古當做世世代代的義務,自動把盤古山的東、西、南、北方劃為四大域,各域有長。各長輪流主持祭祀盤古的廟會,千古如一。盤古山周圍的人經常來廟上燒香祭祖先。每逢三月三,廟上起會。當地的人們都說:“盤古山就是盤古的老家”,“咱們這些人都是盤古的后代”。
桐柏民間傳說正月初一是盤古的生日,這一天祖先盤古要回來過年,需要清凈,所以桐柏地區在正月的頭幾天里禁止鬧新春。
桐柏地區民眾不僅把盤古當做祖先,還把盤古當作教育后代的神。如:盤古山盤古大殿和卷棚楹聯:
盤古氏開天地始成世界,
后代人繼宏業萬事皆興。
盤古爺抱八卦人根之祖,
安九官定陰陽造就乾坤。
惡不滅祖陰必有余德德盡則滅,
善不昌祖陰必有余殃殃盡則昌。
桐柏地區民眾把盤古當做懲惡揚善的始祖神。盤古作為無形的道德力量規約著后代世人的行為和思想,教化著世人揚善避惡。
注解:
1、彭燕霞:《祖先傳說與歷史記憶的建構——以桂北賓公傳說為個案》,碩士學位論文。
2.參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記憶中的盤古神話群》,2005年8月26日。
3.馬卉欣主編:《萬代盤古論》,《桐柏文史資料》,第六輯。
4.覃乃昌:《追問盤古——盤古神話的來源之一》,《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8頁。
5.馬卉欣主編:《萬代盤古論》,《桐柏文史資料》,第六輯,第101頁。
6.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8卷,第3期,第9頁。
7.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8卷,第3期,第9頁。
8.注:此文系作者參加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項目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