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毅,李松彥
(內鄉縣人民醫院眼科 河南南陽 474350)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白內障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目前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方法為超聲乳化術和囊外摘除術[1]。其中白內障乳化術由于操作簡單、切口小、反應輕、恢復快逐漸成為治療的首選,但是此種方法對技術要求較高,且花費昂貴,不適于廣泛開展[2]。筆者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年2月至2014年3月在內鄉縣人民醫院行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的150例(180眼)白內障患者,男81例(98眼),女69例(82眼),年齡19~86歲,平均71.4歲。術前患者視力范圍為光感至0.2。其中年齡相關性白內障80.7%,并發癥性白內障7.3%,先天性白內障8.0%,其他類型占4.0%。
1.2 手術方法 術前沖洗結膜囊,提前30 min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局麻后壓迫眼球使眶壓稍下降。以上穹窿部作為基底結膜瓣,反眉行或者橫行角膜邊緣鞏膜板層隧道式切開透明膜區,穿刺進入前房。將黏彈劑注入到前房,行連續環形式撕囊,進行充分的水分層及水分離,擴大內切口寬度,將晶體核從囊袋中娩出,抽吸出殘留皮質。再次注入黏彈劑,在囊袋內注入人工晶體,抽吸出黏彈劑,觀察切口是否滲漏,依據切口自閉情況不縫合傷口或者縫合1~2針。結膜下注入地塞米松和慶大霉素,敷料包扎。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術前、術后3 d及術后1個月的視力情況,并記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患者術后3 d及術后1個月視力較術前有了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患者視力情況(眼)
2.2 術后并發癥 所有患者在手術后均無嚴重并發癥產生,各種常見并發癥發生率如下:角膜水腫67.8%(122眼),前房積血 10.6%(19 眼),葡萄膜炎 4.4%(8例)。
白內障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晶狀體渾濁,其中年齡為主要因素,在我國也是主要的致盲因素,但是白內障可以通過治療恢復視力[3]。傳統手術晶狀體囊外摘除,手術切口大,對眼組織損傷較大,且術后感染多,視力恢復慢,現在已很少采用。超聲乳化術是近年來新興的治療白內障的方法,但是此種方法技術要求高,花費高,設備昂貴,且對于晚期白內障患者療效不好,所以其使用受到限制[4]。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具有療效好,術后并發癥少,視力恢復快,手術費用低的特點[5],因此得到廣泛應用。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切口和縫合對角膜屈光力的影響,是造成術后明顯角膜散光的主要原因。切口越大,越近視軸,造成散光的可能性越大。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切除可有效降低術后散光的發生。另外,在手術過程中要植入人工晶體,可以強化后囊生理屏障作用,限制液化的玻璃體過度向前活動,減少玻璃體基底部的牽拉,降低視網膜脫離的發生。本研究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療效明顯,且無嚴重的并發癥,與此前研究結果相符合[6]。根據殘聯制定標準計算,此法術后3 d的脫盲率為93.3%,脫殘率達到62.2%,療效顯著。術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為角膜水腫,但是術后1周可自行緩解,其他并發癥對癥處理均可以緩解,預后良好。本研究顯示的術后視力恢復情況與文獻報道的超聲乳化術效果接近。
綜上所述,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少、花費少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李杰松.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J].中外醫學研究,2009,7(5):37.
[2]張艷芳,李誨.非超聲乳化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并人工晶狀體植入術[J].國際眼科雜志,2008,8(8):1722.
[3]徐鴻飛,王泓濤,陳云福.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適用于基層醫院集中復明[J].中國臨床醫學,2006,13(5):844-845.
[4]李秀山,李廣洲,劉浩杰.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的臨床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07,16(2):161-162.
[5]王相鵬.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的臨床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9,19(1):94.
[6]林育華,謝懷林.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臨床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4):67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