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外科 河南商丘 476447)
腹外疝是指內臟器官經過正常或變異的腔隙,進入腹壁組織。發生于腹壁的大多數疝有完整的疝囊,包括囊頸、囊體和囊底部;疝囊內容物為腹腔的游離器官,疝外被蓋即疝囊表層的腹壁組織。腹外疝無論疝發生于任何位置,都會給患者帶來生活與心理上的影響,并使其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為探討改進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療效,提高腹外疝的治療效果,對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腹外疝患者行不同的治療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腹外疝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68.8歲;其中41例患者為腹股溝疝,9例患者為直疝;內環口損害直徑最小為5 mm,最長為38 mm,平均32 mm;合并癥:12例患者合并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1例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11例患者合并肺氣腫;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修補術治療,即給予患者傳統patch平片腹直肌后筋膜前放置法手術修補治療。選擇原切口,并對疝囊進行游離,在腹直肌后間隙放置補片,將補片上部放于腹直肌與肋、內斜肌之間,將其下端和cooper韌帶進行固定,并對補片周邊進行縫合固定,然后將切口逐層關閉。
觀察組患者給予改進的Lichtenstein無張力疝成形術平片法治療,麻醉后在恥骨結節處向外側延長切開適當大小的切口,切口長度應為50 mm左右,確保恥骨結節及內環充分暴露,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切口應向上游離到聯合肌腱,向下游離到腹股溝韌帶。利用Bassini法對精素進行游離,同時對游離疝囊進行顯露。利用Bard和Mycromesh補片,以腹股溝管內側角形狀為依據對補片外側端進行裁剪。向上牽開精索,利用不可吸收線將補片圓角固定于恥骨上腹直肌前鞘,同時應將補片與腹直肌前鞘重疊15 mm。在內環附近對腹股溝韌帶和補片下緣進行縫合,然后在補片外側端剪開適當的切口,露出上下尾片,利用止血鉗夾住上尾片并自精索下方拉出,從而將精索處于上下尾片間。然后將補片上緣在原位進行固定縫合,并對腹外斜肌腱膜進行縫合,最后關閉切口。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痊愈出院,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對比()
腹外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1]。其中腹股溝疝的發病率最高,占全部腹外疝的90%左右,股疝次之,約占全部腹外疝的5%[2]。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改變,我國的腹外疝發病率不斷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及時給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療就顯得至關重要。臨床上通常將疝修補術作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然而傳統的修補術具有較高的復發率,據調查傳統手術后復發率高達10% ~15%,而復發性疝術后再復發率則為20% ~30%[3]。因此,臨床上仍需探討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疝修補術的不斷完善,改進無張力疝修補術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的是聚丙烯補片充填疝環,同時還加強了腹股溝管后壁,不僅能有效的對疝環缺損現象進行修補,同時還能有效的增強后壁腹橫筋膜抗力,從生理學及生物學角度避免疝復發現象發生[4]。此外,無張力修補術還具有創傷小、患者痛苦小、復發率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多種優點[5]。因此,將其應用于腹外疝的治療中必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兩組患者均痊愈出院,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給予腹外疝患者改進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所采用的Lichtenstein術進行應了一定的改進,術中對腹外斜肌腱膜自下方腹內斜肌淺面進行游離,使其能放置6~8 cm的補片,而這種補片可有效地對腹內斜肌進行覆蓋,且能超過Hesselbach三角上緣20~30 mm[6]。向上牽引精索后利用不吸收線對補片進行縫合,將其固定于恥骨面腱膜組織上,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和應用。
[1]陳蓉,王兆錦,侯鶯.臨床路徑在腹外疝無張力修補術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3(4):165-166.
[2]袁文新.兩種方法治療腹外疝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3(13):176-177.
[3]黃冬葵.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老年腹外疝90例體會[J].中國醫藥科學,2011,2(16):144-145.
[4]蘇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12):109-113.
[5]王達仁.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外疝36例臨床分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0,6(9):187-188.
[6]王家輝.人工補片修補腹外疝40例體會[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9(5):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