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幸洪,齊永樂
(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河南三門峽 472000)
低鈉血癥屬于住院患者中比較多見的電解質異常,能夠引起患者認知障礙以及昏迷甚至死亡,也是心力衰竭以及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預測因素[1]。本文選取2012年5月到2014年3月的66例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呋塞米片加以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托伐普坦加以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匯報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三門峽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19~81歲,伴隨非低容量性以及非急性低鈉血癥,患者的血鈉濃度小于135 mmol/l。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呋塞米片加以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托伐普坦加以治療。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具體為應用ACEI/ARB,螺內酯,病情穩定后應用美托洛爾,擴血管藥物等,對照組患者使用呋塞米片加以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托伐普坦加以治療。治療初期患者使用15 mg的托伐普坦,在患者用藥之后的8 h以及24 h進行血鈉檢測,倘若患者的血鈉濃度和前1天提高<5 mmol/l,而且≤135 mmol/l,將使用劑量增加為每天30 mg[2]。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時間為7 d,前3天實施劑量調整,4~7 d保持劑量;心衰原有治療方法不變。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在服藥第1~4天以及第1~7天的日均血鈉增加值和基線血鈉值改變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尿量、體重和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定量資料使用()表示,進行t檢驗;定性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基線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治療第1~4天以及1~7天,觀察組患者的日均血鈉增加值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尿量提高以及體重下降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藥物不良反應主要為口渴以及血鈉升高,出現1例粒細胞缺乏不良事件,通過停用托伐普坦及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得以恢復。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患者第1~4天以及1~7天日均血鈉增加值和基線血鈉值對比(,mmol/L)

表1 兩組患者第1~4天以及1~7天日均血鈉增加值和基線血鈉值對比(,mmol/L)
表2 兩組患者第1~7天尿量以及體重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第1~7天尿量以及體重情況比較()
心力衰竭、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癥或者肝硬化腹水等疾病因血管加壓素的大量分泌,引起體液潴留以及低鈉血癥,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的治療相對比較困難,使用利尿劑會進一步刺激血管加壓素釋放,使水潴留情況加重[3]。托伐普坦能夠充分發揮排水利尿作用,而且不會出現顯著電解質丟失情況,針對多種疾病伴隨低鈉血癥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4]。通過對本研究選取的66例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呋塞米片加以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托伐普坦加以治療,結果顯示,在患者治療第1~4天以及第1~7天,觀察組患者的日均血鈉增加值、尿量提高以及體重下降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中藥物不良反應主要為口渴以及血鈉升高,出現1例粒細胞缺乏不良事件,通過治療得以恢復,由此可見,托伐普坦能夠有效的糾正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鈉血癥,提高患者的尿量,改善患者的液體平衡,患者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比較低,值得在臨床中加以推廣使用。
[1]黃姣紅,王林,楊艷華,等.低鈉血癥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預后影響的回顧性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9,28(7):51-55.
[2]富路,葛海龍,李佳,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鈉水平與血漿腎素活性、抗利尿激素、腦利鈉肽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9,34(6):781-783.
[3]Upanhyay A,Jaber B L,Madiaas N E.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yponatremia[J].Am J Med,2009,119(11):S30-S32.
[4]Wu C C,Yeung L K,Tsai W S,et al.Incidence and factorspredictive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ivercirrhosis[J].Clin Nephrol,2010,13(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