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吳 婷
從取消農業稅到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綜合直補政策以及產糧大縣補貼,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激勵下,數億農民從中直接受惠。但在種糧成本上升、效益整體不高的情況下,農民拋荒進城打工,或將雙季稻改種一季稻的現象仍在全國范圍內不同程度的存在,使許多主產糧區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呈現大幅下降趨勢,令人憂心。
然而近日,湖南農業科學雜志社在走訪岳陽縣筻口鎮時,卻發現該鎮農田不僅沒有一處拋荒,而且多年來一直能保證100%種植雙季稻。眼下剛過立夏,波光粼粼的禾田中早稻已經扎穩了根,精氣神十足,放眼望去,綠意盎然。
據岳陽縣農技推廣站站長許靖淮介紹,筻口鎮是岳陽縣糧食生產第一鎮,2013年全鎮早稻播種面積7.2萬畝,晚稻播種面積7.5萬畝,雙季平均畝產達987公斤,總產稻谷約1.4億斤,與常規稻區相比,產量高出13.7%;連續十七年成為湘北地區最大的雙季稻種植鄉鎮,并鞏固了以“岳優系列”為主打品種的“一鎮一品”優質稻種植格局。作為農業部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示范鄉鎮、湖南省農業病蟲害專防、“綠色防控”實施鄉鎮、岳陽縣優質稻品牌創建重點鄉鎮,筻口的水稻種植還曾受到農業部和省、市農業部領導的高度評價。
筻口鎮農民為何愿意種糧食,并且還愿意種植雙季稻呢?
第一點,能夠保證比較穩定并且相對較高的收入。盡管糧食安全事關重大,但是作為種糧主體的農民同時也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們更加關注的必然是切身利益。受到資源、技能等各方面條件限制,農民可做的選擇并不多——一般無外乎在種地或外出打工之間權衡。50歲的筻口鎮蓮塘村農民游慶華告訴記者,他家種了18畝水稻,早晚兩季可獲純收入2萬多塊,農閑的三、四個月時間,在附近打點工還能掙2萬多塊,另外種一點油菜、棉花,還能收2000塊左右。這樣的收入他覺得還是比較滿意的。在筻口,像游慶華這樣糧食種植面積在30畝以下的“散戶”有一萬多戶,他們多選擇平時在家務農,閑時出門打工的方式來掙錢。
大戶的情況又如何呢?余偉星,51歲,筻口鎮新安村人,家里種了100多畝雙季稻,一家四口齊上陣,年純收入10萬多。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余偉星聯合村里的9個農戶成立了筻口鎮新安優質稻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成員中推廣、規范種植技術,并增強面向農資企業和米廠的議價能力。對于種糧收益的滿意度如何?余偉星笑了笑:這個怎么說呢?種多了效益還是不錯的。種植面積少的話,還是要出去打工。村里有60%都是散戶,他們農閑的時候還是要出去掙錢的。
這和筻口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熊耀君介紹的情況基本一致:筻口的雙季稻純收益每畝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其中早稻收益400余元,晚稻收益600余元,國家各種補貼180余元。對于水稻來說,這樣的高收益在全國都是少見的。
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高收益?熊耀君總結,首先是筻口鎮具有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環境資源:沙港河、游港河在這里交匯,沖積出大片平原,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加之洞庭湖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降水集中,無霜期長,嚴寒期短的特殊氣侯,適宜糧食和油菜、棉花等多種經濟作物生長。一直以來筻口的農耕傳統也造就了一批科學種田水平較高的農民,加之當地有重視農業的環境和習慣,基礎工作做得扎實,良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均能達到全覆蓋,因此產量較其它地區更高。早稻一般畝產900~1100斤,晚稻畝產1000~1250斤,算下來早稻產出可以支付全年生產成本支出,晚稻就是凈利;其次,選擇了一個本地適應性好的優質品種“岳優9113”,十多年來作為“一鎮一品”的當家品種在全鎮推廣種植,推廣面積占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的9成。由于該品種產量高、米質優,且全鎮基本是一個品種,給當地的米業加工企業也帶來很多好處,米品純,米質優,賣價好,因此米廠一般都是加價收購;另外多年通過項目經費對該品種進行良種補貼,補貼額度每斤3~5元。良好的自然資源和扎實的基礎工作、有效地激勵措施共同保障了農民的種糧收益,自然也就保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第二點,對于在全國農村普遍出現的農業勞動力流失的問題,筻口鎮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和機械化的普及,也使其不再是限制因素。對于大戶余偉星來說,考慮到種植上了規模,家里買了一臺旋耕機、一臺插秧機。在以往,人工插秧是水稻全程生產中最辛苦、最耗工的環節,有了插秧機,100多畝水稻只要3~4天就能插完了,打藥、收割這些環節則請農機服務隊來代勞,省力又省心。散戶游慶華盡管只有18畝水稻,但是在農機補貼政策的激勵下,家里也買了旋耕機,如此一來,耕整地有旋耕機作業,育秧可以依靠集中育秧,以前的人工插秧改為拋秧,十幾年前“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到“雙搶”時節就得披星戴月干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
走訪中我們了解到,目前農民在谷物干燥上還存在一些困難,特別是大戶。現有的解決途徑,一是適時收獲,迅速輪曬,二是將初產品交給米業公司處理。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已有農戶準備采購谷物干燥機械來解決,水稻全過程的機械化正在一步步實現。
沙南村主任任軍雄的事跡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專業服務組織的典型發展路徑。任軍雄從小跟著父親下田干農活,中學畢業后又學了兩年汽修,在外面闖了幾年后,看到國家越來越支持農業發展,認為在農村發展也大有前途,于是他關掉了汽車維修店鋪,回家干起了老本行。通過逐年土地流轉,目前擴大到60多畝的種植規模,成為種植大戶。
在外面闖過幾年的任軍雄敢想敢做,2007年在全村第一個購買大型拖拉機。一臺清江54大馬力拖拉機,加上購機補貼,總共花了6萬多塊,一天可以耕作30多畝。有了大馬力拖拉機,任軍雄就為村里人代耕。由于他腦筋靈活,加上多年汽車維修的經驗,任軍雄很快就成了一個農業機械行家里手,在當地小有名氣。
實現全程機械化以后,生產效率突飛猛進,無論是“三夏”還是“三秋” ,全村900多畝田從收到種不超過三天時間。忙完家門口的農活,他就帶領村里的農機戶進行跨區作業,不斷壯大跨區作業規模。
2012年5月,他帶領村里8臺收割機組成跨區作業隊,遠赴華容縣注滋口鎮收割油菜,一周時間,每臺機器收入萬余元。9月底至10月上旬,又到湖北監利收割中稻,收入1萬多元。附近鄉鎮的農機戶也紛紛慕名加入,隊伍每年都在壯大。任軍雄很早就在考慮成立農機服務合作社,照著這樣的發展勢頭,這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
從農民的角度來考慮,種不種糧是一個經濟問題,而從政府的角度來考慮,糧食生產對于糧食主產區卻是政治責任,各級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筻口鎮是如何創造良好的環境,讓農民安于種糧呢?
首先,政府高度重視。筻口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鎮,糧食生產是其傳統優勢,歷屆政府也有重視農業的傳統。在領導責任方面,根據岳陽縣的責任包干制度,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親自抓筻口鎮雙季稻高產創建示范,建立高產創建縣長指揮田,鎮里也成立了以鎮長任組長的整建制高產創建工作小組;
在技術指導方面,縣農業局還安排3名高級農藝師、11名農藝師,筻口鎮安排13名農技員“一竿子插到底”駐村包戶,分片包干,常年開展技術指導、統一示范要求,實行規范栽培,包括“七個統一”:統一品種搭配;統一育秧方式和播拋期,早晚雙季拋秧;統一用種用盤,拋足基本苗;統一施肥方案,全面施用配方肥;五是統一水分管理,開好豐產溝,實行濕潤灌溉;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垂直公路方向按3米寬牽繩分廂。行政推動力度大,并且“一竿子插到底”,保證了各項補貼、扶持政策的宣講和落實,以及技術的推廣落地。

▲ 專業化防治現場
筻口有懂農業、重農業的負責同志,又有懂技術、愛農業的技術干部。在技術服務上,筻口始終設有獨立的病蟲測報點、苗情監測點、品種試驗田、藥效實驗田,便于技術人員準確掌握實地情況,開展科學指導。同時,岳陽縣主要的農業實驗項目均在筻口開展,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十余年來,筻口農業生產上從未發生過重大的農業病蟲災害,始終保持著產量高,標準高的特點,不斷刷新著高產記錄,在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上,又總是敢試敢為,甘當先鋒。有了扎實的技術作依靠,農戶相信政府、相信科學、發展優質稻一呼百應。
從農業生產過程來看,病蟲防治是技術含量最高、風險控制最難的環節。筻口鎮通過對岳陽市田園牧歌專防公司和鎮金色田野專防公司的扶持,實現專業化統防統治70%以上的覆蓋率,有效保證了這一關鍵環節的統一、規范、安全和高效,推進傳統農業像向現代農業轉型。
其次、加大農戶種糧獎勵,嚴格績效考核,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在積極爭取省、市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岳陽縣財政從糧食大縣獎勵資金中安排20%比例用于糧食生產和高產創建,其中50萬元用于筻口整鎮創建區內統一供種、病蟲害統防統治“三贏模式”(農民有較大實惠、機防手有可觀收入、服務組織有合理利潤)示范區建設、統一施用配方肥、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獎勵種植大戶、辦點示范工作經費等。鎮財政列支10萬元專門獎勵高產示范村、高產農戶和種糧大戶。以示范面積落實、項目完成情況、工作成效作為對鎮、村和所有駐點技術人員考核的重要指標,對全鎮整建制高產創建實行全程追蹤考核。在水稻成熟和收購時期,由縣高產創建領導小組牽頭,組織對示范片和核心戶進行現場測產驗收,為年度考核評比提供依據。對農戶的獎勵使其形成了你爭我趕的良性循環,而關系到技術人員切身利益的績效考核,讓技術人員把高產創建當做自己的事情來抓。
第三、完善基礎建設,強化項目支撐。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保障。筻口鎮整合標準良田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集中項目資金530萬元,對核心示范區內沙南、世庠、新安等16個村的基礎條件進行改造升級,修砌渠道2900米,護砌疏浚渠道4200米,硬化田間機耕道1080米,為成建制推進雙季稻高產創建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第四,大力開發高檔優質稻,積極推進筻口優質稻品牌戰略。在品種選擇上,筻口鎮農技推廣人員根據多年的經驗,最終選擇了“岳優9113”作為主推品種,十多年來專注推廣這一個品種。該品種符合筻口鎮農民的種植習慣,品質優良,抗病,特別是能夠適應稻瘟病疫區栽培,同時又抗倒伏,能夠滿足大面積機械收獲的需要,并且產量也高。良種需要良法,筻口鎮農技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頻振式殺蟲燈、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同時加強技術指導,確保糧食的高產穩產和優質,從而也保證了農戶和米廠在交易中能夠雙贏。
近兩年,筻口鎮又以富曬大米為突破口,在新安、沙南等村連片開發了100畝的富曬稻,選擇國家II級香型秈稻“隆香優130”為品種,結合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按照綠色產品標準來生產,其產品具有品相好、香味濃、富硒、等特點,有望在市場上打開一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