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珍
為了這一天,老兵李安康等了整整63年。
根據中韓雙方的約定,437具抗美援朝志愿軍的遺骸于3月28日歸還中國。
看著報紙上的這段話,老兵李安康淚流滿面。
他顫抖著,將它們抄到本子上,同時寫下“1950年12月—1953年7月27日”。作為我國4位志愿軍老兵代表之一,李安康將赴韓迎靈。等待的日子,老兵李安康夜夜難眠。往事像按了重播鍵,不停地在李安康腦海里回放。
那是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幾位解放軍戰士走進瑞安中學的大門,貼上了一張告示,李安康好奇地擠過去看,只見上面寫著:因為前方作戰需要,要招幾個文化水平高的學生去朝鮮。李安康想,我身體不錯,又是家里的老大,我不去誰去!他和兩名同班同學一起當場報了名。李安康想起《戰爭與和平》中那個為國捐軀的少年,不禁熱血沸騰。他清楚戰爭的殘酷,但他更明白祖國的需要,決心把自己的熱血揮灑在戰場上。
李安康很快接到命令去上海集合。那天晚上,部隊在瑞安城區的一個大操場舉行了告別儀式。母親一再囑咐他一定要活著回來,并拿出一方紅布叫李安康收藏好。李安康一看,這是母親的紅肚兜裁剪成的。母親說,紅布是以前媽的貼身之物,紅色是吉祥的顏色,媽保佑你平安回來。
母親的眼里有晶瑩的花在開,李安康明白母親的心,他連聲答應,卻在心里說,媽,兒子不孝,戰爭無情,生死難料。
李安康作為軍需員,負責部隊日常用品的發放工作。一次,李安康開車沒注意,車燈亮了一下,飛機一下就來了,炸彈甩下來,炮砰砰地響,把李安康的帽子都炸飛了。
1953年1月,李安康所在的222團3營8連接防391陣地。該陣地位于朝鮮中部注字洞五圣山,是邱少云生前駐守的陣地。陣地坑道內嚴重缺水,100米外就是敵方的前沿陣地,敵人日夜用機關槍封鎖洞口。
上陣地后第4天,天剛黑下來,指導員就說:“沒有水,戰士們快渴死了,有的在喝自己的尿,有的把舌頭貼在石頭上吸濕氣。必須找到水源才行。”
李安康主動請纓,要去拿水。戰士們收集了20多個軍用水壺,交給李安康。李安康背上沖鋒槍和水壺,順著前沿陣地的山溝摸索著走。在泛著少許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細辨認路痕,確認有沒有埋地雷。當走下70余米時,他發現小樹叢里橫著兩段原木一般的東西。他貓著腰手提沖鋒槍警惕地向那兩段東西走去。待走近了,才看清那是兩具尸體,仔細一看,在上面那具尸體邊的巖縫里,噴涌著一股清泉。李安康高興極了,他將尸體移開幾步,看見戰士手里的水壺,明白兩名戰士是過來取水,遭到了封鎖水源的敵人的機槍掃射。
李安康怕美軍機槍再次射擊,不敢怠慢,連忙趴下喝飽了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著的水壺,快速將所有水壺灌滿。李安康覺得還不夠,又取出紅布吸飽了水往回走。回去時,李安康遭到了機槍掃射,好在他機警,最終取回了6壺水。其它的水壺被射中,水統統漏光了。紅布的水也被戰士們擠出分著喝了。
1953年7月13日黃昏,抗美援朝最后一場戰役——金城戰役打響了。上戰場之前,李安康按照指揮員的要求,在衣服上寫好血型、家鄉、部隊代號等,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戰況慘烈,李安康眼睜睜看著一發炮彈過來,副教導員的頭一下就沒了;班長的手和腳全被炸飛了,把邊上的他噴得全身都是鮮血。
1953年7月27日下午兩點,天空特別晴朗,戰場特別安靜。這多少讓李安康不大習慣。直到晚上,他才知道停戰了。李安康拿出母親給的紅布,高興得哭了起來。
回到家,母親上上下下摸著李安康,泣不成聲。原來,因為擔憂和思念,母親日夜哭泣,瞎了眼睛。李安康后來才知道,他的兩名同班同學都犧牲了。
生和死,不過是隔著一捐黃土。戰士們馳騁疆場,為國捐軀,烈士忠骨流落他鄉。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李安康覺得自己太幸運了,雖然,他的身體就像一部處處殘損的機器。轉業后,他一直在山里開診所,免費給人看病。他的診所里,掛著一個打了好多洞的水壺,水壺上系著一方幾乎看不出色彩的布。它們,穿越了63年的時光,承載了太多的故事。
不久,報紙給故事寫下了結局:老兵李安康迎靈歸來,安然辭世,享年85歲。
邱漢華摘自《東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