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德
摘要: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采用《小企業會計準則》,但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有許多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的局限性,然后提出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要求增加“財務狀況預估表”和“經營成果分析表”兩張補充報表,并對填列要求做了淺顯說明,希望對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和企業管理層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財務報表 局限性 對策 補充
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核算取消了各種跌價準備的計提,資產價值按歷史成本入賬,資產在發生損失時直接處理。中小企業管理層最關心的是銷售和成本控制,財務數據最終到他們手里時只有兩張財務報表,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財務報表的專業性和局限性與他們知識結構的有限性相矛盾,導致中小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依賴程度不強,對財務人員的工作不夠重視。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的局限性
(一)反映的是歷史成本不是公允價值
由于《小企業會計準則》采用的是歷史成本入賬而非公允價值入賬,因此資產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在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比如應收賬款科目,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需要實際發生壞賬損失時才能做壞賬認定,但實務中,小企業有很多應收賬款,從實際發生壞賬損失到取得“確鑿證據”往往要經過一段時期,比如因客戶“跑路”留下的應收賬款,雖然對方經營的公司仍然存續,但企業負責人已知對方無能力清償債務,維權成本又比較高,這時實際已是壞賬,但賬務上做損失處理仍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在國有企業中因為企業負責人變更,導致的“前任債務”會出現“拖延歸還”等情況,這種債務風險也是不可控的,應該做一定的預提準備。但是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雖然“應收賬款”公允價值已變動,但不能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同樣對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核算,也存在資產被低估或高估的現象。例如近二十年國內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房屋和土地使用權的入賬價值和公允價值有時甚至相差幾十倍、上百倍,仍按歷史成本入賬會導致財務報表嚴重失真,影響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認可性,從而影響利用財務報表對企業償債能力及營運能力的分析判斷。
(二)財務報表數據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中一些應該反映的內容沒有得到有效的反映,從而影響對企業的分析評價。比如企業本期累計稅金的繳納,目前在“營改增”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繳納增值稅,但“營業稅金及附加”和“應交稅費”科目不能反映增值稅的累計繳納數。這讓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表少了幾分親近感,因為在實務中,企業管理層比較在乎稅務上的支出,例如企業負責人在外面交際應酬時,喜歡公告自己企業的納稅數和人工數,這實際也是企業的一種軟廣告,他們希望數據能夠直接從報表上獲得。另外企業管理層最關心的還有人工成本的開支,但是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報表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應付職工薪酬的累計發生數,不能形成直觀的比較,有時會延遲企業內部問題的解決,不利于人工成本的控制。除了以上兩項資產負債表內容,在利潤表上,其實每個企業負責人心里都有筆自己的賬,這個“賬”就是他們對本期收入、成本、費用的預期目標。他們喜歡把實際的發生數跟預期收入和成本做比較,雖然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做全面的財務預算,但在關鍵指標上,每個企業負責人都心中有數,只是很少形成全面的書面數據,所以如果能在利潤表上體現當期和理想數據的比率分析,會幫助企業管理層的決策,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會提高財務人員在企業管理層心中的地位。
(三)財務報表的編制重結果、輕過程
財務報表通常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而不能具體反映其經濟內容的實現過程,限制了財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目前的信息化條件下,財務人員利用財務軟件只需輸入數據,財務報表即自動生成,財務報表上也只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枯燥數據,數據背后的故事沒有體現。沒有把企業內部經營的實現過程有效反映出來,從而不能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有效建議。財務人員是企業的“內當家”,能接觸到企業大量的原始單據,大到企業的銷售單、材料領用單、采購單、工資單,小到輔料耗用、食品蔬菜的采購。應該說財務人員對企業的內部管理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如果財務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下來,對企業管理層來說將是一個有利的參考依據,也有利于發揮財務人員的能動性。另外,在實際中,有的企業負責人認為資產負債表上科目太多,有些科目“看不懂”,比如“長期待攤費用”、“無形資產”、“資本公積”、“盈余公積”等,又因為財務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對科目的解釋往往會有偏差或不全面,從而使財務報表不能發揮最大效用。如果對財務報表有些數據和科目內容做必要的“加減”,將大大方便中小企業管理層的查看和理解。
二、對策建議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認識,筆者認為應該以人為本,從中小企業管理層的需求出發,大膽創新,在目前的財務報表結構下,再增加一張財務狀況預估表和一張經營成果分析表作為對目前財務報表的補充。具體格式如下:
(一)財務狀況預估表
有關對“財務狀況預估表”的填寫說明:
1.“項目”中只反映有期末余額的資產負債表“資產”和“負債”項目,最后取“凈資產”。
2.“期末余額”按當期資產負債表項目實際填列。“財務估值”根據財務人員的信息收集和職業判斷按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孰低填列。
3.“變化原因和數據分析”中的內容,需要更專業和全面的完善,可以由政府部門主導確定,同時也不是財務人員的必填項目,可以作為財務人員同管理層交流溝通的平臺選擇,從數據出發,避免遺漏和誤導。這樣也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層利用財務數據留下書面判斷,對未來經營和管理提供參考。
4.空白處可以由財務人員標注相關科目的重要信息。
5.本張報表只對內部參考。
(二)經營成果分析表
有關對“經營成果分析表”的填寫說明:
1.“項目”中經營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中需要列示的應該是跟銷售最相關的項目。具體可由中小企業按需選擇。
2.“本月數”和“累計數”按實填列。
3.“財務分析”內容必須列示,從報表填列角度讓中小企業必須制定目標,改善預算,形成良性循環。利用比率分析能給管理層提供直觀的參考,促進企業開源節流。
4.本張報表只對內參考。
目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小企業數量占了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他們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但企業負責人大部分都不是學財務出身,他們需要專業的財務引導和直觀易懂的財務模板。從現實來看,現在急需一套“公允、簡便、有效”的中小企業財務報表為他們提供參考和幫助。本文從財務數據的公允性和數據分析的有效性出發,編制了“財務狀況預估表”和“經營成果分析表”,希望對《小企業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表有少許補充,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人員的積極性,為中小企業的管理層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小企業會計準則[S].財會[2011]17號.
2.高級會計實務編委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采用《小企業會計準則》,但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有許多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的局限性,然后提出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要求增加“財務狀況預估表”和“經營成果分析表”兩張補充報表,并對填列要求做了淺顯說明,希望對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和企業管理層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財務報表 局限性 對策 補充
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核算取消了各種跌價準備的計提,資產價值按歷史成本入賬,資產在發生損失時直接處理。中小企業管理層最關心的是銷售和成本控制,財務數據最終到他們手里時只有兩張財務報表,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財務報表的專業性和局限性與他們知識結構的有限性相矛盾,導致中小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依賴程度不強,對財務人員的工作不夠重視。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的局限性
(一)反映的是歷史成本不是公允價值
由于《小企業會計準則》采用的是歷史成本入賬而非公允價值入賬,因此資產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在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比如應收賬款科目,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需要實際發生壞賬損失時才能做壞賬認定,但實務中,小企業有很多應收賬款,從實際發生壞賬損失到取得“確鑿證據”往往要經過一段時期,比如因客戶“跑路”留下的應收賬款,雖然對方經營的公司仍然存續,但企業負責人已知對方無能力清償債務,維權成本又比較高,這時實際已是壞賬,但賬務上做損失處理仍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在國有企業中因為企業負責人變更,導致的“前任債務”會出現“拖延歸還”等情況,這種債務風險也是不可控的,應該做一定的預提準備。但是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雖然“應收賬款”公允價值已變動,但不能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同樣對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核算,也存在資產被低估或高估的現象。例如近二十年國內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房屋和土地使用權的入賬價值和公允價值有時甚至相差幾十倍、上百倍,仍按歷史成本入賬會導致財務報表嚴重失真,影響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認可性,從而影響利用財務報表對企業償債能力及營運能力的分析判斷。
(二)財務報表數據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中一些應該反映的內容沒有得到有效的反映,從而影響對企業的分析評價。比如企業本期累計稅金的繳納,目前在“營改增”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繳納增值稅,但“營業稅金及附加”和“應交稅費”科目不能反映增值稅的累計繳納數。這讓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表少了幾分親近感,因為在實務中,企業管理層比較在乎稅務上的支出,例如企業負責人在外面交際應酬時,喜歡公告自己企業的納稅數和人工數,這實際也是企業的一種軟廣告,他們希望數據能夠直接從報表上獲得。另外企業管理層最關心的還有人工成本的開支,但是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報表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應付職工薪酬的累計發生數,不能形成直觀的比較,有時會延遲企業內部問題的解決,不利于人工成本的控制。除了以上兩項資產負債表內容,在利潤表上,其實每個企業負責人心里都有筆自己的賬,這個“賬”就是他們對本期收入、成本、費用的預期目標。他們喜歡把實際的發生數跟預期收入和成本做比較,雖然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做全面的財務預算,但在關鍵指標上,每個企業負責人都心中有數,只是很少形成全面的書面數據,所以如果能在利潤表上體現當期和理想數據的比率分析,會幫助企業管理層的決策,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會提高財務人員在企業管理層心中的地位。
(三)財務報表的編制重結果、輕過程
財務報表通常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而不能具體反映其經濟內容的實現過程,限制了財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目前的信息化條件下,財務人員利用財務軟件只需輸入數據,財務報表即自動生成,財務報表上也只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枯燥數據,數據背后的故事沒有體現。沒有把企業內部經營的實現過程有效反映出來,從而不能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有效建議。財務人員是企業的“內當家”,能接觸到企業大量的原始單據,大到企業的銷售單、材料領用單、采購單、工資單,小到輔料耗用、食品蔬菜的采購。應該說財務人員對企業的內部管理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如果財務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下來,對企業管理層來說將是一個有利的參考依據,也有利于發揮財務人員的能動性。另外,在實際中,有的企業負責人認為資產負債表上科目太多,有些科目“看不懂”,比如“長期待攤費用”、“無形資產”、“資本公積”、“盈余公積”等,又因為財務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對科目的解釋往往會有偏差或不全面,從而使財務報表不能發揮最大效用。如果對財務報表有些數據和科目內容做必要的“加減”,將大大方便中小企業管理層的查看和理解。
二、對策建議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認識,筆者認為應該以人為本,從中小企業管理層的需求出發,大膽創新,在目前的財務報表結構下,再增加一張財務狀況預估表和一張經營成果分析表作為對目前財務報表的補充。具體格式如下:
(一)財務狀況預估表
有關對“財務狀況預估表”的填寫說明:
1.“項目”中只反映有期末余額的資產負債表“資產”和“負債”項目,最后取“凈資產”。
2.“期末余額”按當期資產負債表項目實際填列。“財務估值”根據財務人員的信息收集和職業判斷按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孰低填列。
3.“變化原因和數據分析”中的內容,需要更專業和全面的完善,可以由政府部門主導確定,同時也不是財務人員的必填項目,可以作為財務人員同管理層交流溝通的平臺選擇,從數據出發,避免遺漏和誤導。這樣也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層利用財務數據留下書面判斷,對未來經營和管理提供參考。
4.空白處可以由財務人員標注相關科目的重要信息。
5.本張報表只對內部參考。
(二)經營成果分析表
有關對“經營成果分析表”的填寫說明:
1.“項目”中經營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中需要列示的應該是跟銷售最相關的項目。具體可由中小企業按需選擇。
2.“本月數”和“累計數”按實填列。
3.“財務分析”內容必須列示,從報表填列角度讓中小企業必須制定目標,改善預算,形成良性循環。利用比率分析能給管理層提供直觀的參考,促進企業開源節流。
4.本張報表只對內參考。
目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小企業數量占了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他們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但企業負責人大部分都不是學財務出身,他們需要專業的財務引導和直觀易懂的財務模板。從現實來看,現在急需一套“公允、簡便、有效”的中小企業財務報表為他們提供參考和幫助。本文從財務數據的公允性和數據分析的有效性出發,編制了“財務狀況預估表”和“經營成果分析表”,希望對《小企業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表有少許補充,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人員的積極性,為中小企業的管理層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小企業會計準則[S].財會[2011]17號.
2.高級會計實務編委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endprint
摘要: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都采用《小企業會計準則》,但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有許多局限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的局限性,然后提出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要求增加“財務狀況預估表”和“經營成果分析表”兩張補充報表,并對填列要求做了淺顯說明,希望對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和企業管理層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財務報表 局限性 對策 補充
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核算取消了各種跌價準備的計提,資產價值按歷史成本入賬,資產在發生損失時直接處理。中小企業管理層最關心的是銷售和成本控制,財務數據最終到他們手里時只有兩張財務報表,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財務報表的專業性和局限性與他們知識結構的有限性相矛盾,導致中小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依賴程度不強,對財務人員的工作不夠重視。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的局限性
(一)反映的是歷史成本不是公允價值
由于《小企業會計準則》采用的是歷史成本入賬而非公允價值入賬,因此資產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在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比如應收賬款科目,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中,需要實際發生壞賬損失時才能做壞賬認定,但實務中,小企業有很多應收賬款,從實際發生壞賬損失到取得“確鑿證據”往往要經過一段時期,比如因客戶“跑路”留下的應收賬款,雖然對方經營的公司仍然存續,但企業負責人已知對方無能力清償債務,維權成本又比較高,這時實際已是壞賬,但賬務上做損失處理仍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在國有企業中因為企業負責人變更,導致的“前任債務”會出現“拖延歸還”等情況,這種債務風險也是不可控的,應該做一定的預提準備。但是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雖然“應收賬款”公允價值已變動,但不能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來。同樣對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核算,也存在資產被低估或高估的現象。例如近二十年國內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房屋和土地使用權的入賬價值和公允價值有時甚至相差幾十倍、上百倍,仍按歷史成本入賬會導致財務報表嚴重失真,影響管理層對財務報表的認可性,從而影響利用財務報表對企業償債能力及營運能力的分析判斷。
(二)財務報表數據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小企業會計準則》下財務報表中一些應該反映的內容沒有得到有效的反映,從而影響對企業的分析評價。比如企業本期累計稅金的繳納,目前在“營改增”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繳納增值稅,但“營業稅金及附加”和“應交稅費”科目不能反映增值稅的累計繳納數。這讓企業管理層對財務報表少了幾分親近感,因為在實務中,企業管理層比較在乎稅務上的支出,例如企業負責人在外面交際應酬時,喜歡公告自己企業的納稅數和人工數,這實際也是企業的一種軟廣告,他們希望數據能夠直接從報表上獲得。另外企業管理層最關心的還有人工成本的開支,但是在《小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報表中不能直接反映出應付職工薪酬的累計發生數,不能形成直觀的比較,有時會延遲企業內部問題的解決,不利于人工成本的控制。除了以上兩項資產負債表內容,在利潤表上,其實每個企業負責人心里都有筆自己的賬,這個“賬”就是他們對本期收入、成本、費用的預期目標。他們喜歡把實際的發生數跟預期收入和成本做比較,雖然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做全面的財務預算,但在關鍵指標上,每個企業負責人都心中有數,只是很少形成全面的書面數據,所以如果能在利潤表上體現當期和理想數據的比率分析,會幫助企業管理層的決策,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會提高財務人員在企業管理層心中的地位。
(三)財務報表的編制重結果、輕過程
財務報表通常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而不能具體反映其經濟內容的實現過程,限制了財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在目前的信息化條件下,財務人員利用財務軟件只需輸入數據,財務報表即自動生成,財務報表上也只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枯燥數據,數據背后的故事沒有體現。沒有把企業內部經營的實現過程有效反映出來,從而不能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有效建議。財務人員是企業的“內當家”,能接觸到企業大量的原始單據,大到企業的銷售單、材料領用單、采購單、工資單,小到輔料耗用、食品蔬菜的采購。應該說財務人員對企業的內部管理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如果財務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下來,對企業管理層來說將是一個有利的參考依據,也有利于發揮財務人員的能動性。另外,在實際中,有的企業負責人認為資產負債表上科目太多,有些科目“看不懂”,比如“長期待攤費用”、“無形資產”、“資本公積”、“盈余公積”等,又因為財務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對科目的解釋往往會有偏差或不全面,從而使財務報表不能發揮最大效用。如果對財務報表有些數據和科目內容做必要的“加減”,將大大方便中小企業管理層的查看和理解。
二、對策建議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認識,筆者認為應該以人為本,從中小企業管理層的需求出發,大膽創新,在目前的財務報表結構下,再增加一張財務狀況預估表和一張經營成果分析表作為對目前財務報表的補充。具體格式如下:
(一)財務狀況預估表
有關對“財務狀況預估表”的填寫說明:
1.“項目”中只反映有期末余額的資產負債表“資產”和“負債”項目,最后取“凈資產”。
2.“期末余額”按當期資產負債表項目實際填列。“財務估值”根據財務人員的信息收集和職業判斷按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孰低填列。
3.“變化原因和數據分析”中的內容,需要更專業和全面的完善,可以由政府部門主導確定,同時也不是財務人員的必填項目,可以作為財務人員同管理層交流溝通的平臺選擇,從數據出發,避免遺漏和誤導。這樣也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層利用財務數據留下書面判斷,對未來經營和管理提供參考。
4.空白處可以由財務人員標注相關科目的重要信息。
5.本張報表只對內部參考。
(二)經營成果分析表
有關對“經營成果分析表”的填寫說明:
1.“項目”中經營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中需要列示的應該是跟銷售最相關的項目。具體可由中小企業按需選擇。
2.“本月數”和“累計數”按實填列。
3.“財務分析”內容必須列示,從報表填列角度讓中小企業必須制定目標,改善預算,形成良性循環。利用比率分析能給管理層提供直觀的參考,促進企業開源節流。
4.本張報表只對內參考。
目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小企業數量占了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他們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但企業負責人大部分都不是學財務出身,他們需要專業的財務引導和直觀易懂的財務模板。從現實來看,現在急需一套“公允、簡便、有效”的中小企業財務報表為他們提供參考和幫助。本文從財務數據的公允性和數據分析的有效性出發,編制了“財務狀況預估表”和“經營成果分析表”,希望對《小企業會計準則》下的財務報表有少許補充,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財務人員的積極性,為中小企業的管理層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小企業會計準則[S].財會[2011]17號.
2.高級會計實務編委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