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娜
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要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極為重要的。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是良好的學習動力,是求知欲望的源泉。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對某一學科產生強烈而持久興趣的學生,會自覺克服學習中種種困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往往局限于興趣的初級階段——好奇心理,忽視了興趣的發展階段和效能階段。因此,有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情緒受到影響,興趣逐漸下降。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好奇心理,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地應用興趣規律呢?
一、激發求奇興趣
人們對于生動奇異的情景總是具有特別的興趣,這就是常講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認識世界,探索自然的主要心理品質。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對自然界的許多生物現象都有濃厚的興趣。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我經常鼓勵學生多發現日常生活中奇異的生物問題,激勵他們去主動探索知識的奧秘。
例如,在講授“植物呼吸作用時”,有學生提問:“剛收割的稻谷堆過一夜之后,手插進去為什么會有熱的感覺?”我肯定該生的提問,并讓全班同學結合植物呼吸知識進行討論,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種子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熱能形式散發出來。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無窮無盡,學生經常會提問許多問題:如狗夏天為什么要伸出長長的舌頭?公雞會打鳴是不是聲帶作用?夏天魚為什么大批浮出水面來“散熱”?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帶入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求奇興起,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
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我盡量聯系生活實例,巧設比喻,以激發學生的求奇興趣。例如,在教學免疫功能這一抽象理論時,我把一個人的免疫功能比喻為一個國家的安全保衛系統,將防御保護比喻成國防軍,自身穩定比喻成公安部門,免疫監視比喻成安全部(情報機關),這樣既生動又有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增強求知興趣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求知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而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發展的。在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求知興趣,不僅要讓學生對學習某一學科或涉及某學科的知識感到好奇,而且要讓學生感到學習這種知識是社會實踐的需要。
在學習“莖的結構和各部分作用”時,先讓學生聯系俗語“人要臉,樹要皮”、“樹怕傷皮、不怕空心”,再讓學生觀察仙人掌、馬鈴薯、蓮藕、荸薺莖的形態及作用。然后結合課本圖片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莖的結構和各部分作用兩個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釋疑:水分的運輸與莖的哪一結構有關?這樣,把疑問轉變成為學生深入學習的需要。
講述“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時,我講到頭發有保護皮膚和保持體溫的作用,發型還能顯示一個人的風度、氣質和形象。青少年學生活動量大,出汗多,燙發或留長發要浪費時間去梳理。如果不經常梳理,頭垢過多,堵塞皮脂腺,會使頭發失去光澤。長頭發也使人感到沉悶。所以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臉型特點,梳理成適合學生身份的發型,輕松適度的發型更使人顯得健美。這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學生不僅知道學生物有用,也清楚自己所學的知識有限,對今后所要學習的知識會產生一種渴求心理。
三、保持持久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但是,不穩定的興趣,不僅會影響知識的深入掌握,而且會導致浮夸、不踏實、懼怕困難等性格的形成。因此,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為使學生能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使興趣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穩定持久的興趣,要注意學生意識傾向的正確引導。生物教學中,許多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在生活中很易采集到,每講到一種代表物種、器官時,我都先安排學生課前采集標本、實物,帶到課堂中來,采用“實物觀察,演示講解,啟發求知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軟體動物門時,結合在我們沿海地區,學生對軟體動物比較熟悉,其中河蚌較易采集的實際,課前,布置學生采集大量河蚌,上課時,分組讓學生自己觀察,并投影出若干問題:1. 河蚌貝殼的功能是什么?2. 河蚌怎樣運動,受刺激會怎么樣?3. 河蚌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4. 河蚌貝殼與外套膜的關系怎樣?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有的放矢。在觀察中,引導學生加以探索,激發學習興趣。接著,再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動手試驗,討論分析,使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獨立活動,觀察實物,一直處在愉快積極的精神狀態中,形成穩定持久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還通過我國生物史上的重大創造,我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產生愛國情感,明確奮斗目標,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保持。
四、誘導興趣遷移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必然包括遷移,為“遷移而教”已成為學習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口號之一。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涉及化學、物理、社會科學、天文地理,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遷移學習興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舊知識,解決新課題。
在學肺部氣體交換知識時,我先滲透物理學中有關氣壓的內容,以物理學中有關氣壓的內容,以物理學中氣壓知識去理解呼氣和吸氣的原理。在講述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比較時,我多舉一些成語故事、生活現象、常識。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談虎色變、殺雞儆猴、馬戲團訓練動物完成動作等。講述足弓和脊柱四個生理彎曲的生理功能,聯系數學、幾何學中的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力學中曲線的受力原理。通過這樣聯系生活,加強學科滲透,既使學生對興趣的遷移能力得到提高,又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必然聯系,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習興趣的廣闊性。
另一方面,我通過對一些科學家的事跡介紹,也使學生清楚了解興趣遷移的重要性。通過對這些科學家的介紹,讓學生知道這些科學家正因為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善于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又緊密聯系自己的中心興趣,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關。
興趣的遷移有利于拓展廣泛的興趣,有利于擴大思維領域,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多種能力的形成。
五、落實興趣效能
學生有了濃厚學習興趣以后,要幫助學生樹立“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有毅力學好生物”的信念;必須引導學生將學習興趣的效能落到實處,進一步激發學生新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實驗中,我增設了一個比較實驗:將課前準備好的澄清石灰水分別倒入兩支試管內,讓一名學生用口通過導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一段時間之后,兩試管內的石灰水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用口吹氣的試管內的石灰水變混濁,用洗耳球吹氣的試管內石灰水仍然澄清。在對比實驗的基礎上,我順勢設問:為什么用口吹氣的石灰水會變混濁呢?這說明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較高。為什么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較高呢?這與身體內的氣體交換具有密切關系。這樣,學生對“體內的氣體交換”便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個實驗在落實興趣效能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探索“光照是否影響種子的萌芽?”我指導學生回家把菜豆、黃豆、小麥等植物種子,各自分成兩組,在溫度、水分、氧氣條件一致的情況下,一組置室內光處,另一組放入同室的暗箱中,兩天后觀察得出結論。學生觀察后心理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感和滿足感。這種方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新的學習興趣,并提供了自學的方法,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勇于創新的信心。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潑的心理成份,是學習動力最重要的源泉,當“興趣發展成為從事實際活動的傾向時,就變成了愛好”。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轉化為學習動力,而且也能促進智能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質量和形成個性品質的目的。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根據興趣規律的特點,科學地應用,對提高教學效果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