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笛 (武漢音樂學院 430000)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音樂分析
崔 笛 (武漢音樂學院 430000)
鋼琴作品《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創作高峰期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鋼琴作品之一。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情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表達了對人民的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全曲由緩慢和輕快地節奏不斷交替和改變,同時在音樂的旋律中也充滿了多愁善感的憂郁與內心熾熱的情懷,本文選擇旋律的分析方法,經過分析而得出此作品表現了作者心靈上痛苦的情感和對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之間不可協調不可統一的矛盾。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旋律分析;材料音調特征;外形特征;緊張度
全曲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屬于單三部曲式,這是俄羅斯古典曲式的基本結構。

結構圖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詳細劃分A(1-16小節)連接(17-23小節) A’(24-39小節)補充(40-45小節)B(46-63小節)C(64-77小節)D(78-88小節)華彩88小節E(89-101小節)F(102-113小節)A(114-136小節)補充(137-138小節)調性 c-g-c小調-降E大調 降E大調-g小調-降E大調-降 A大調-降 E大調-升c小調c小調
例1.

這是全曲的1到4小節,它奠定了第一部分的整個基調,整體外形特點為大山型,使得這一段的氣息寬廣而崇高,局部外形特點前兩小節為環繞型后兩小節為瀑布型,旋律的起伏逐漸靜下來,好像是在嘆息,讓音樂充滿了淡淡的憂傷。
例2.

第一部分連接部的旋律,旋律密集短促細碎均勻能感到它的激動,但是旋律仍在快速下行,體現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情緒和糾結的矛盾。
例3.
這是第一段中補充的主要旋律材料,經過不斷的小跳最終回到靜態,雖然小跳到達很高的音區,但是表情上卻是相當弱的,體現了作者內心的無限凄涼。
例4.
此旋律為第二部分的開端前兩小節為向心環繞,后兩小節為離心環繞 +射線,前兩小節是從沉思到歡樂的一個小過度,雖然是向心環繞,略帶一些平穩,但是從速度和上方的跳音記號,能感覺到與第一段的不同,且所有的旋律都處于高音區,透出了明亮的色彩。后兩小節就更加熱烈了,小跳的上行,給人一種剛勁有力,積極向上的感覺。
例5.
這個樂句是對以上樂句的重復,一小節里就重復了前面兩小節的內容,體現著更加急切,激動的情緒。后一小節從直線到一個八度的跳進,也是如此。
例6.



此樂句為第二段中到達高潮的樂句,四度 五度的跳進是力量的象征,同時內聲部中,小二度音程快速的起落,使音樂具有一種特別明顯的民間舞曲特點,展現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
例7.

材料或音調特征 外形特點 緊張度級進上行 疑問型 動態
這是第二段c部分的最后一樂句,從幾個特強,和音符的級進快速的上行,依然能體會到舞蹈的剛勁有力。作者運用疑問型的旋律,來表現其感情上的增長。
例8.

材料或音調特征 外形特點 緊張度同音反復 級進 小跳 離心環繞和向心環繞 靜態 動態 靜態
這是第二段D部分的主要樂句,第一小節的前半部分的旋律從同音反復到五度跳進,能體現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后面的旋律卻是向心環繞的,而后越來越靜,暗示著作者的沉思和內心的嘆息。
例9.

材料或音調特征 外形特點 緊張度級進下行 瀑布型 動態-動態
此樂句為第二段E部分推向高潮的樂句,主旋律在低聲部,失望的下行八度,和高聲部持續的上行,形成一種對比和反抗。充分表達著作者內心的美好愿望和現實世界的殘酷之間的矛盾。
全曲的第三部分,為再現段落,高聲部的旋律并沒有很多變化,可是低聲部在時值上卻縮小很多。音響上的單薄,更加體現出作者內心的彷徨與孤獨。
例10.
具統計在全曲的第一部分中二度音程一共用了178次,特別是下行二度音程用了152次。且第一段總共45個小節,其中有30個小節的結尾音程都是下行二度音程.
例1.
二度本身就帶有悲傷的色彩,特別是下行二度更是代表嘆息。充分的展現了第一部分的悲劇色彩。
在全曲的第二部分里,有很多段旋律大量并且重復的使用八度音程,
八度音程不斷的上行進行,也造就了一種熱鬧的場面。
例2.
在八度的音程上面,用sf加以強調,可見作者的堅定信念。
和鉉不停的高八度重復,表情上用了fff,并且最高音到達了小子三組的7,音響上如此的透亮,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世界迫切的渴望。
例3.
以下是全曲的結束句,前面的pp,能看出作者內心的憂傷,可是消沉之后出現了八度的旋律,用ff演奏,與之前的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是希望和理想的八度。
例4.
本文通過旋律分析的方法,進一步揭示了作者的寫作特點,他擅長使用音階下行和二度下行,來表現悲劇性的色彩;作者還利用八度的大跨度音程和音階快速上行來表現內心的希望,用鋸齒型的旋律來制造活躍的氣氛。從而進一步說明了《杜姆卡》這首作品所表現的對現實黑暗世界的失望和對理想美好世界渴望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