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萊恩·克雷格說,在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在電視中看到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當時就禁不住心生好奇:“這一切都是如何開始的?”在他的著作《宇宙大爆炸之前》中,這位英國科普作家探討了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提出的各種旨在解釋“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這個問題的理論。克雷格將科學比作一個社會網絡,認為我們應該在保持心智的情況下,跳出現有的條條框框來思考問題。克雷格還用《吸血鬼獵人巴菲》(美國長篇魔幻電視劇,講述了世上唯一有能力獵殺吸血鬼的女孩巴菲的故事。她肩負使命,獨自對抗吸血鬼、惡魔和黑暗勢力。在好朋友薇洛和贊德以及守望者賈爾斯的幫助下,在獵殺吸血鬼的同時,巴菲努力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之間尋找平衡……)來詮釋愛因斯坦的理論。
M.J.斯蒂斐(以下簡稱“斯”):在這本書中,你將宇宙大爆炸理論描述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用創可貼粘在一起的某些東西”。
布萊恩·克雷格(以下簡稱“克”):科學家常常描述宇宙大爆炸,就好像宇宙大爆炸是一個已知的事實。但事實并非如此。宇宙大爆炸只是宇宙學中的一個理論,而宇宙學是一個非常具有推測性的科學領域。如果你問我它的推測性成分有多大,我會說要多大有多大。我并不是說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不正確的,但它還只是一個“半成品”。
斯:在你看來,這一理論的主要缺陷有哪些?
克:根據理論,宇宙大爆炸會產生一種漣漪效應,差不多跟地震后會有余震一樣。基于此,我們應該能夠看到自宇宙大爆炸以來一直蕩漾在宇宙中的、引力上的細微變化。而且,人們已經花了大量金錢用于嘗試探測這些引力波,但毫不夸張地說,他們從未有過任何發現。即使這些引力波真的存在,很可能也在我們可以檢測的范圍之外。而且,宇宙為什么會發生大爆炸?目前,我們對宇宙大爆炸的發生沒有合情合理的解釋,除非你轉而尋求宗教的幫助,“好吧!大爆炸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上帝啟動了它”。這就是許多科學家一提到宇宙大爆炸,就會變得緊張兮兮的原因。他們更傾向于用某種理論給出合理的解釋,而不是由某人(暗指上帝)用手一指,然后說:“現在開始吧!”
斯:在你的這本書中,當我讀到“許多科學家拒絕質疑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因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上”時,我感到困惑不安。你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克:科學就像其他任何的社會網絡,這是現實。在社會上或者在科學上都一樣,那就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容易得多。在科學上,時不時就會有一場革命,新的理論模式會取代舊的理論模式,就像愛因斯坦出現時一樣。可是要把人們禁錮在某一特定的思維方式里,或者說建立一種時興的理念,簡直是太容易了。最終,每個時代在科學上都有一種正在流行的“時尚”——某種思想現在正流行,某種思想過時了。
斯:你說“大爆炸”這一術語是由一位不贊成該理論的科學家首先提出的,真是讓人感到驚訝。
克:一位名叫弗雷德·霍伊爾的人,在收聽一個廣受歡迎的科學節目時,想到了這個詞,但他對這個理論根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認為這個想法真是太搞笑了。就拿黑洞的概念來說吧。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這么一種“東西”,那就是沒有東西能夠逃出黑洞這種“東西”。即便是與事實不太相符的思想,就其概念本身而言,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斯:但是,就像你在書中所寫的,有些概念仍須用流行文化元素表達以便大眾理解,像電影《黑客帝國》和《土撥鼠日》一樣。
克:在試圖說明科學是怎么一回事時,人們往往會掉進術語使用過多的陷阱。當你聽一位科學家演說時,有時確實會感到肅然起敬。我不得不說,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我不知道是不是該承認這一點——是《吸血鬼獵人巴菲》。有那么一個時期,我接連出了四五本書,試圖找到一種方式,用《吸血鬼獵人巴菲》來闡釋我想表達的東西。
流行文化與科學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讓我們再回到弗雷德·霍伊爾的話題上,他支持的理論與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相互競爭的。他和他的同事圍繞當時一部廣受歡迎的電影《死亡之夜》,并借助其中的部分理念,創建了自己的理論。《死亡之夜》是一部恐怖片,影片的最后一幕和開始時的情節完全一樣。從實際上來說,這個故事并沒有一個開頭也沒有一個結尾。他們都看了這部電影,然后說:“太好了!這正是我們所想的一個周而復始的宇宙,從來沒有一個開頭,也沒有一個結尾。”
斯:你還寫到了可以為弄清宇宙起源帶來一線曙光的新工具,如大型強子對撞機。不過,有些批評者仍在爭論不休,認為這臺機器會給我們的世界造成嚴重的破壞。
克:人們擔心的事情之一是大型強子對撞機會制造出黑洞。但即使它確實制造出了黑洞,這些黑洞也是非常非常小的。而且黑洞并不像真空吸塵器,能把所有的東西吸進去,然后越變越大。一個小黑洞實際上是會塌陷的,然后就會消失。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在把事情推進到之前我們從未到達過的、更高遠的境地,它是迄今人們制造出的最大、最復雜的機器。當你更深入地研究后,你會發現它的可靠性足夠大,足以說明它不會毀掉這個世界。而且,如果你打算把大筆的錢花在科學上,我認為像大型強子對撞機這樣的東西,是比太空計劃更好的投資。就科學本身而言,像登陸月球、登陸火星之類的太空計劃實在是產出不多,它們更主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斯:在這本書中,其中一章的開頭方式我很喜歡。你建議讀者拿上一杯自己最喜歡喝的飲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因為你就要“把讀者的思想扭曲得像法國號一樣了”。
克:哈,是的,那是關于時間的那一章。前一段時間我寫過另外一本關于“無窮盡”的書,也有同樣的效果。當你開始思考什么是時間的時候,你多少會進入一種迷失在自身思路中的狀態,“哦,到了這里我真的懵了!”——那是因為你不可能置身于時間之外對“時間”進行思考。時間是我們用來體驗宇宙的一部分。想象一下時間誕生以前的事情,好了,你已經陷入困境了,因為你正在想“以前”,而“以前”恰恰是度量時間的一種方式。你就會很容易讓自己的心亂作一團。對我而言,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就不得不去喝上一大杯酒,以平息那混亂的思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