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理,張海生,王 棋,聞 楨,楊培蓓,包婷婷,李緒靜
(安康學院政治與歷史系,陜西 安康 725000)
退耕還林工程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自1999年開始在四川、甘肅、陜西3省試點后逐漸推廣到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該工程是20世紀末我國開展的六大林業生態工程之一,在林草業生態建設史上具有“五個之最”的特點,即涉及面最廣、規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強、與農民關系最密切的生態建設工程。工程實施以來,生態效果明顯,已被世人所認同,政策設計的生態目標基本實現。但工程設計的解決退耕戶的生計目標卻因種種原因而尚未達到,整個工程處于生態效益外顯而經濟效益內隱的狀態[1]。
2008年,國家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出臺了后續產業扶持政策,試圖長久地解決退耕區農戶生活資料來源問題,這對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安康市地處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秦巴山區核心地帶,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境內土地面積23 529 km2,山地占92.5%,丘陵占5.7%,川道平壩僅占1.8%。全市總人口3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5.5萬人,貧困人口101萬人[2]。
秦巴山區是我國主要的貧困地區之一,貧困發生率在30%以上。秦巴山區脫貧需要退耕還林,進行生態修復建設。截止2007年底,全國退耕還林面積2 424.47萬km2,惠及農民1.24億人,中央已累計投入1 300億元[3]。秦巴山區退耕還林254.05萬km2,約占全國退耕還林面積的10%,安康市退耕還林面積為25.79萬km2[4]。
2011年11月15日,國務院在武陵山片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試點。2011年12月1日,國家公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決定將秦巴山區等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5]。
首先,在安康市選取7個樣本縣(漢濱區、平利縣、漢陰縣、紫陽縣、寧陜縣、白河縣、旬陽縣)進行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現狀實證調查,了解后續產業發展方向現狀;其次,探討后續產業發展方向選擇的原因,對歷史、自然、政策、市場等4個因素在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形成過程中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最后形成對策建議。
2013年4~10月,對7個樣本縣采用入戶發放問卷和訪談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 100份,回收問卷947份,回收率為86%(部分調查表格有多選戶)。通過調查了解退耕農戶的家庭現狀、耕地利用過程;退耕還林過程中樹木品種的選擇狀況;退耕還林工程形成的后續產業;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引起的土地流轉情況。
自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國家出臺了許多補助政策。其中主要是以現金補助、糧食補助和種苗補助為主。在調查中,現金補助占到45.8%,而糧食補助和種苗補助均占22.8%,這使得退耕還林的農戶都切實得到了物質補助,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人們對退耕還林工程在生態和經濟收入方面產生了認同的效果:有49%的農戶認為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家庭收入明顯增加;31.6%的農戶認為居住環境變得安全,15.7%的農戶認為農產品產量增長。
由于人們環境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的的意識不斷提高,在國家停止補貼后,有66.5%的農戶依然能夠繼續保持原有的退耕林木面積;16.9%的農戶復耕小部分;6.4%的農戶復耕大部分;3.2%的農戶全部復耕。
由于自然地理的特殊性,安康市自然資源豐富,如依托漢江發展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旅游資源等等。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產業既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市場規模,主要有茶葉、魔芋、柑橘、藥材等產業。其中茶葉產業占52.6%、魔芋占27%、柑橘占22.5%、藥材占15.4%。例如平利縣和紫陽縣的茶葉產業,平利縣的黨參和旬陽縣的黃姜中藥材產業、漢陰縣的魔芋食品產業等。食用菌類、旅游、富硒產品分別占8.9%、3.8%、8.6%。
退耕還林使安康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0%,生態修復和茶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與之相關的產業也逐漸得到了完善,特別是交通設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由于退耕還林區大部分土地為山地,地勢崎嶇,土層薄,土壤貧瘠,且退耕還林區家庭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后,可耕種面積減少,糧食產業比例下降,種植農作物的種類和規模也受到限制。由表1可知,退耕土地面積為0.20 hm2的占17.4%,為0.27 hm2的占17.3%;糧食單產在3 000 kg/ hm2的家庭有26.1%,為4 500 kg/ hm2的家庭有19.5%,為3 750 kg/ hm2的家庭有15.8%,可以看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家庭糧食產量只有3 000~4 500 kg/ hm2。
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時,村民在樹種的選擇以及樹苗的購買方面缺乏相應的經驗,不考慮當地氣候和土壤是否適合種植某些品種的樹木,只是盲目地多種樹。村民種樹缺乏自主性,大多根據政策規定來進行選擇。由表2可知,在樹種選擇方面,有78.6%的農戶都是按照政府指定的樹種進行種植的。盡管有15.3%的農戶是自己選擇,但也是在政府提供的有限樹種的條件下進行選擇的。因而導致樹種成活率低下、產生變異不結果實,或者缺乏市場前景沒有銷路,以至于難以形成后續產業。這也是退耕還林經濟林難以替代農戶生活來源的重要原因。

表1 退耕還林前農戶人均耕地面積、退耕還林土地面積及退耕還林后糧食產量Table1 Per capi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before returning the cultivated lands to forestry, the area of returning the cultivated lands to forestry, and the grain yield after returning the cultivated lands to forestry

表2 退耕還林時經濟林樹種的選擇、周圍土地流轉狀況Table2 Choosing of economic tree species for returning the cultivated lands to forestry and statusquo of land circulation around
在調查中了解到,村民大多以種植柏樹、漆樹、杉樹、板栗為主,且種植的面積較小,樹木的生長周期長。因此,經濟林木見效慢,短期內種植戶收入少,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村里發展養殖業的也很少,由于地方有限,養殖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規模較小,不能形成特色產業。在調查結果中,有30.7%的農戶認為發展后續產業遇到了產業規模的障礙;有28.1%的農戶認為遇到了產品銷售障礙。
由表2可知,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引起的土地流轉情況是,56.8%的人認為很少,21.5%的人認為沒有。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定的規模和市場,否則就難以形成規模產業。
由于大多數村民文化水平較低,對于如何選購優質的種苗、修剪、嫁接、防治病蟲害等問題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因此,靠他們自己所了解的簡單的技術并不能夠育林。有45.9%的農戶認為遇到了技術障礙。另外,政府給予村民的補助逐漸減少,村民失去了信心,對樹木管理松懈,使得退耕還林效果降低。
有研究表明,退耕前農戶家庭生活主要來源的結構和排序為:種地(67.5%)>打工(29.3%)>經濟作物(13.9%)>其他(經商和運輸2.4%)[1]。退耕還林后農戶家庭生活主要來源結構和排序為:打工(35.7%)>種地(18.4%)>經濟作物(9.8%)>養殖業(9.6%)>其他(經商和運輸3.2%);長期在外打工人數1人的占36.3%,2人的占37.7%,3人的占13.7%。退耕還林后外出打工人數增加,種地人數明顯減少。由于耕地減少,政府的政策不能很好地惠及各家各戶,使得外出務工變為農戶家庭主要的生活來源,后續產業缺乏青壯年勞力支持。
加大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力度,要把退耕還林工程的精神宣傳到每位退耕者,讓他們充分了解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主動參與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建設,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抓住政府推動發展后續產業政策之機遇,主動學習種植、養殖的管理技術,從長遠利益出發,盡快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目標?;鶎庸芾碚咭雅c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方向選擇相關的惠民政策及時地進行公示,為農戶做好服務工作,自覺接受村民監督,讓農戶都能切切實實地享受到國家的惠民利民政策。政府要及時發放補助金,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后續產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歷史經驗、市場前景、政府推動等4個因素有關。符合這4個因素的后續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反之,發展狀況不理想。因此,各地要按照“區位分工—因地制宜—市場前景—龍頭企業”的思路及旅游紐帶、中藥材紐帶、綠色食品紐帶、富硒食品紐帶等互動紐帶來確定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發展方向。在后續產業發展過程中,首先,在當地原有產業的基礎上,通過科技推動和政策引導,對原有產業進行升級和發展。在樹種的選擇上政府扮演好引導和服務的角色,讓退耕戶自主選擇。其次,對于在退耕還林中發展起來的產業,要扶持和引導其發展,在發展較好的地區形成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示范區,在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對其他退耕還林地區后續產業發展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最后,在發展中應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歷史等條件,針對當地的發展狀況,探尋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產業。例如:安康市平利縣和紫陽縣的茶葉產業的發展,從自然環境看,海拔在400~600 m,土壤顯弱酸性,適合茶葉生長;從發展來看,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又由于當地土質含有人體所需的硒元素,可以結合現代化進行加工,因此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市場,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要使退耕還林工程后續產業得到穩定發展,就必須加大資金的投入、做好技術指導工作。從調查中了解到,有73.3%的農戶希望得到資金支持,有38.5%的農戶希望得到技術支持,有14.1%的農戶希望在產品銷售上能夠拓寬市場、提高知名度。
對于退耕還林工程,很多村民表示想治理好林地,但由于資金和技術等問題不能擴大其規模和有效地進行科學管理。因此,國家應該繼續增加對農戶的補助,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使得農戶在資金的扶持、技術的指導以及產品的銷售上有保障,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推動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更好地發展。
[1]何家理,馬治虎,陳緒敖. 秦巴山區退耕還林生態效益外顯與經濟效益內隱狀況調查[J].水土保持通報,2012,32(4):251.
[2]何家理. 減輕山區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與扶貧的途徑探討——安康市教育扶貧模式實證研究[J]. 山地學報,2013,31(2):161.
[3]丁文杰. 我國完成退耕還林3.64億畝[EB/OL].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2007-08-25.
[4]何家理,支曉娟. 秦巴山區退耕還林效益評價研究[J]. 生態經濟,2008,(10):22-23.
[5]陳亞靜,回良玉. 堅決打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戰[N]. 湖南日報,2011-11-1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