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



愛德華·魯佩爾特,1923年7月17日生于美國愛荷華州,美國空軍軍官,因為參與了“藍皮書”計劃而出名。他首先提出應將空中的不明飛行物體稱為“不明飛行物(UFO)”,放棄“飛碟”的叫法,并獲得美國軍方支持。但是這位曾領導美國上空不明飛行物研究的人在37歲時突然死亡,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從軍隊開始
如果沒有參軍,魯佩爾特可能一生都不會接觸到UFO,更不會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包括魯佩爾特。1941年,因為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宣戰。在這個大背景下,魯佩爾特應征入伍,成為陸軍航空隊的一員。
他擔任投彈手,因為表現出色屢立戰功,獲得了5枚服務獎章、2條戰區作戰絲帶、3枚空軍勛章和2枚飛行優異十字勛章。“二戰”結束后,魯佩爾特在進行了預備役登記后離開軍隊,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空軍服役的經歷已經給魯佩爾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1951年,他進入愛荷華州立大學航空工程專業,并順利完成了學業。
在他畢業后不久,美國空軍再次改變了他的命運。隨著朝鮮戰爭愈演愈烈,魯佩爾特再度應召入伍。但這次和上次不同,經過學習深造的他已經是一名航空專業技術人員了。他被分配到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航空技術情報中心,從此開始了與UFO的不解之緣。
“藍皮書”計劃登場
魯佩爾特所在的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一直關注不明飛行物的情報。政府主導的兩個不明飛行物研究項目的研究中心都位于此處。第一個是“信號”計劃,1947年開始運作,主要的活動時間是1948年。該項目在對數起不明飛行物的目擊報告進行分析之后,遞交了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一些不明飛行物表現得像飛行器活動,但是沒有足夠的數據來確定它們的來源。不過,該項目的參與者大多認為,這些不明飛行物可能與外星人有關。然而,這些觀點被嗤之以鼻,“信號”計劃被終止,取而代之的是“怨恨”計劃。
“怨恨”計劃始于1949年2月,擁有軍隊授予的調查權,早期的工作主要是收集與UFO相關的資料。該項目的研究人員認為,UFO是被錯認的云彩、行星、日食以及傳統的飛行器。最初,魯佩爾特與“怨恨”計劃沒有任何關系,但他聽到了一些消息。魯佩爾特認為,“怨恨”計劃沒有很好地分析過去的案例,結論過于武斷。他說:“這項研究已經預設了‘UFO并不存在這個前提,只是告訴你,不管你看到或者聽到什么,都別相信。”軍隊高層也不認同這個武斷的結論,所以,“怨恨”計劃在當年12月就基本陷入停頓狀態,1951年被下令終止。
作為UFO研究的繼續,軍方啟動了“藍皮書”計劃,主要任務是收集并分析有關UFO的資料,評估UFO是否會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魯佩爾特沒有料到,自己會被軍方選為新項目的領導者,據說部分原因是魯佩爾特有一個“優秀組織者”的好名聲,并且曾經幫助其他項目走上正軌。起初,他以為“藍皮書”計劃也跟前兩個計劃一樣,維持不了太長時間。不料,他在項目主管這個位子上坐了很長時間,并且發揮出了很好的領導才能和組織技巧。
困惑的藍皮書
魯佩爾特對后期的“怨恨”計劃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將其大部分研究資料帶入新開始的“藍皮書”計劃,將向軍方報告UFO目擊案例的過程流程化,以減少人們對UFO目擊事件的質疑和嘲笑。魯佩爾特明白派系斗爭在“信號”計劃中帶來的危害,因此盡最大的努力廣開言路,并且在“藍皮書”計劃中保持客觀和中立。他試圖避免過于開放的思考,因為這曾導致“信號”計劃的成員在“外星人假設”上分裂成支持者陣營和反對者陣營……魯佩爾特尋求科學家和專家的建議,每月將資料歸類印制后報告給軍隊的智庫。
最重要的是,魯佩爾特下令制訂標準化的UFO目擊事件調查表,希望從統計數據中尋找信息。他請巴特爾紀念研究所建立問卷并分析數據。該研究所是美國非常著名的智囊團,為美國政府和社會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基于目擊報告和計算機數據,巴特爾紀念研究所做了大量關于UFO案例的科學和統計研究,并且最終形成了著名的《藍皮書第14號特別報告》。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經過嚴格的分析,22%的事件仍然是“未知的”,它們和那些“已知的案例”在統計學上明顯不同。他們還發現,“能夠完美解釋的最好事件”的數量是這些“未知的最差事件”的2倍。
在魯佩爾特任職期間,“藍皮書”計劃審查了一系列著名的UFO報告,其中包括“拉伯克之光”以及1952年7月發生在華盛頓的兩次UFO事件,引發了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廣泛的社會討論。盡管大多數事件最后被證明是缺乏想象力的已知事件,但仍然有25%的案例是未知的。由于魯佩爾特負責的“藍皮書”計劃將不可靠的證據全部排除,20世紀40年代末至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些UFO目擊報告成了最著名、被研究最多并且一直讓人困惑的報告。
離職之后
空軍鐘情于掩蓋UFO的證據,魯佩爾特卻堅持認為精確描述遠勝于精心策劃的掩飾。魯佩爾特曾寫道,對UFO問題軍方在“胡亂應對”,并認為在華盛頓發生的UFO事件中,軍方的桑福德將軍隨意插手,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藍皮書”計劃的成員和軍方其他單位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1953年,項目組被裁員,最后,包括魯佩爾特在內,整個項目只剩下3個職位。不久,魯佩爾特黯然離職,到航天工業部門任職。
1956年,他到諾斯洛普飛機公司任研究工程師,同時,出版了著作《不明飛行物報告》。數十年后,這本書依然引人注目,因為它是當時唯一由參與者寫成的關于美國空軍UFO研究的書。UFO學者荷埃克認為,“任何嚴肅認真對待這個主題的人都該讀讀它”。在書中,魯佩爾特記錄了他在“怨恨”計劃和“藍皮書”計劃中的工作細節,并且給出了他對UFO事件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讓他感到困惑的、無法解釋的東西。魯佩爾特也披露了一些內部的材料和觀點,包括先前未公開的分類文件和研究。
1956年,另一位UFO專家唐納德·奇霍邀請魯佩爾特擔任新成立的國家大氣現象調查委員會的顧問,但魯佩爾特以心臟不好為由謝絕了。在魯佩爾特的書中,隱藏著一些對奇霍的評價,認為奇霍經常以聳人聽聞的方式處理材料,而且相當主觀。奇霍在其之后出版的書中也曾引用過和魯佩爾特的對話。這說明,魯佩爾特偶爾會和奇霍接觸。
“翻供”的再版
1960年,《不明飛行物報告》再版,魯佩爾特似乎放棄了認為UFO神秘和無法解釋的觀點。他特意增加了三章內容,以附和空軍的觀點,認為UFO只是“空間時代的神話”,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不過有點特別的是,這次的出版沒有印刷日期,書的前面仍是1956年的版權聲明和魯佩爾特在1955年寫的前言,像極了其最早的版本。就在同一年,1960年g月15日,只有37歲的魯佩爾特突然去世,對外公布的死因是心臟病。
這一連串的怪事讓很多人心懷疑惑,奇霍及其支持者認為,魯佩爾特是迫于軍方的壓力才改變了看法。其中一些人更是認為,他的死亡非常蹊蹺,很可能是被軍方殺人滅口。另一些人則認為魯佩爾特是在認真分析了先前的證據之后重新給出了結論。魯佩爾特的遺孀也在捍衛他的研究成果,而且,新增補的一些內容看起來很有趣。也許,確實是魯佩爾特發自內心地改變了觀點。
延伸閱讀
約瑟夫·艾倫·海尼克(1910年5月1日-1986年4月27日),美國天文學家,UFO專家。他因為對不明飛行物的研究而聞名于世。他歸納了自己對不明飛行物的研究,提出了人與外星生物之間不同類型的接觸,被認為是以科學方式研究不明飛行物的奠基者。
在研究UFO的前幾年,海尼克認為大部分UFO目擊報告是自然現象的誤認。他在1977年出版的書中表示,他喜歡美國空軍揭露事實真相的角色,也表達了美國空軍對他的期望。后來,海尼克對不明飛行物的觀點出現了緩慢而漸進的改變。在研究了數以百計的目擊報告后(包括一些可信的目擊證人,例如天文學家、飛行員、警察、軍人),海尼克的結論是,其中一些報告是可信的。
1953年,他在發表于美國光學學會會刊的文章中,寫下了一段著名的話:
嘲笑并不是科學方法的一部分,而人們也不應該被這樣教導。由可信任的目擊者提供的目擊報告仍在穩定增加,因此增加了科學責任和義務的問題。雖然沒有值得科學關注的不明飛行物殘骸,但我們也應該嚴肅對待,以保持公眾對科學和科學家的信仰與信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