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琳
2012年5月20日,我參加了一個戶外拓展活動——前往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走進原始森林,了解更多有關植物的知識,并完成“制作標本”的任務。為此,活動主辦方請到了中科院成都分院的生物專家張博士做顧問。一路上,我們緊隨其后,聽他講解,認識了很多以前從未見過的植物。
下山的時候,我們興奮地開始采集植物樣本。張博士特別叮囑大家:同一種植物必須在見到五株以上后才能采集,這是出于對植物的保護,因為,當同種植物出現五株以上,我們采集后才不會破壞物種。是啊,這一點必須謹記遵守,絕不能因為我們的探索活動而使物種受到破壞。
對于還沒有學過生物課程、沒有做過標本的我來說,這個任務既新鮮刺激,又困難重重。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次完成“采集植物、去除水分、篩選樣本、紙上固定、查閱資料、設計標簽”等程序,需耗費大量的時間,投入高度的熱情,并在掌握一些基本常識的基礎上,才能保證任務完成的質量。不過,面對挑戰,我沒有退縮。
回到家后,我利用周末和晚自習后的時間,整理植物樣本、查閱資料,還通過QQ向張博士請教,力求做到精確嚴謹。最終,我制作出了中華繡線梅、蟹甲草、珙桐、花南星、鳶尾、川西翠雀花這六種植物的標本,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媽媽說得對,“盡量自己做,才會有更深的感受和認識”。制作標本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因為親自參與,我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也增長了不少知識。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教訓,供大家參考。
1.最好帶上紙和筆,每拍一張植物的照片就立刻做好記錄。我當時忽略了這一點,后期整理時才發現拍攝的一些植物照片與名字對不上號。
2.采集植物的時候,最好連花帶葉一起采,因為,有些植物的葉子很相似,這時就需要依據花來區分了。比如,鳶尾和蝴蝶花的葉子基本一樣,但花卻大不相同。
3.采集植物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觀察,并記錄植物生長的環境、海拔等相關信息。我當時就只顧著高興,沒有做好記錄。這些植物雖然生長在同一座山上,但生長環境并非都一樣,比如,中華繡線梅生長在向陽處,而川西翠雀花卻喜歡潮濕的環境。
4.篩選樣本和去除水分時,最好在報紙上編序號,并依次拍照,做好對應的記錄。因為,有些植物樣本在干了之后,形象會大變樣,不易辨認。我這次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有兩三件去了水分的樣本,品相很好,卻因無從考證其名而放棄。
5.要把每一片葉子都撫平,再夾到報紙中,以保證葉子在干了之后有個好的品相。我的一些樣本就因為這個環節沒做好,干了之后不好看,成為了廢品。
6.去除水分時,每天要更換報紙,以防葉子腐爛變形。由于我住校,這次做標本更換報紙的工作就由媽媽代勞。媽媽非常認真負責,才使我最終做出了這么多品相好的標本,非常感謝媽媽哦!
7.把干了的植物固定在紙上時,動作一定要輕柔。因為,葉子干了以后很脆,花朵更嬌氣,不只花瓣會掉,有時甚至整個花朵都有可能碎掉,那就前功盡棄了。
8.在設計標簽時,可根據植物的特點羅列項目,但要注意項目名的準確性。比如,我以為我采集的是珙桐的花瓣,誰知張博士聽了我的描述后說,那既不是花也不是葉子,而是珙桐的苞片,這樣一來,在設計標簽時就不能寫“花色”,而要改為“苞片色”了。
由衷地感謝張博士,無論是在探秘森林的活動中,還是在制作標本的過程中,他都耐心細致地為我們答疑解惑,讓我懂得了不少知識。這是一次非常有趣、有意義的科學體驗活動,雖然過程挺辛苦,但收獲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