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婷
(廣東省水文局汕頭水文分局,廣東 汕頭 515041)
湯溪水庫位于廣東省饒平縣黃岡河中游,集雨面積667km2,集水區內大部分屬高山丘陵與低山之間,植被良好,水庫總庫容3.81億m3、興利庫容2.747億m3,是粵東庫容最大的水利工程,是饒平縣黃岡河中下游地區的主要飲用及農業灌溉水源,在《廣東省水功能區劃》中,該水庫的水質管理目標為Ⅱ類水質。然而由于集雨面積內人為因素的影響,如大量使用化肥飼料、山上大量種植桉樹、村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等,大量氮、磷等營養元素流入水庫,導致水質惡化和水體富營養化,水庫浮游植物群落結構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因此,分析水庫中藻類(浮游植物)的組成變化,對于全面評價水庫營養化程度,預防水華的發生,保護珍貴的水庫水資源,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3年度每個季度采樣一次,全年共4次。每次采樣均現場測定水溫、透明度;按照規范采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的基本項目(另加葉綠素a)的水樣,并加入保存試劑,運回實驗室盡快分析,分析方法均為國標或部標方法。
浮游植物的采樣,取表層以下0.5m處水樣1000mL,加入15 mL魯哥試劑固定;實驗室中把該樣品搖勻并靜置48h,用虹吸法取出30 mL沉淀濃縮液,使用0.1mL計數框作定量計數[2],對照《中國淡水藻類》[2]進行鑒定并計數。
根據《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395-2007)[3]的規定,通過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葉綠素a和透明度的檢測值,計算水庫營養狀態指數(EI)。EI值越高,其營養程度越重,具體為:EI≤20 為貧營養,20<EI≤50 為中營養,EI>50為富營養。
13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評價法
據每種浮游植物的豐度占所有浮游植物總豐度的比例,式中,H表示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表示樣品中生物的種類數,ni表示樣品中第i種生物個體數,N表示樣品中生物總個體數。H值越大,表明水質越好,其中:H=0表示全部個體均屬于一種生物;H≤1 為重度污染(ps);1<H≤2為中度污染(αm);2<H≤3為輕度污染(βm);H>3為水體清潔(os)[5]。
根據所有檢測項目,采取單因子評價法,評價水庫的水質類別,根據是否達標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判斷是否超標;通過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葉綠素a、透明度的檢測值計算EI,湯溪水庫各季度的EI值變化趨勢見圖1所示。
由圖1可看出,湯溪水庫各季度的EI值始終都在50左右,各季度均處于或十分接近富營養狀態;其中第二季度的營養化程度最高,說明初汛期的雨水將大量氮、磷等生活及農業產生的廢污水沖入水庫中,加之氣溫升高,更適合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導致營養化程度升到較高水平。
通過顯微鏡觀察鑒定水庫中的浮游植物,經統計發現,湯溪水庫全年共檢出6門47種浮游植物。各季度檢出的種類數目及浮游植物總豐度,詳見表1及表2所示。

圖1 營養狀態指數趨勢圖

圖2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趨勢圖

表1 浮游植物檢測種類數統計表
由表1可看出,在各季度中,第二季度所檢出的浮游植物種類數最多,達到36種,占全年檢出種類數的76.6%;第四季度僅檢出17種浮游植物,僅占全年的36.2%。

表2 浮游植物總豐度及優勢門所占比例統計表
由表1及表2可以看出,湯溪水庫浮游植物的種類數和總豐度隨季節而變化,呈現出汛期(二、三季度)較高、非汛期(一、四季度)較低的特點,這反映出綠藻、藍藻、硅藻對溫度、氮磷等營養物質敏感性較強,這些藻類就得到優先大量繁殖。
通過計算各種浮游植物的豐度可知,前3季度,藍藻門占據了絕對優勢,而從第3季度開始,就出現藍藻門所占比例下降,硅藻門和綠藻門開始增加的現象,由于水體較清潔時,甲藻和硅藻占優勢[2],而藍藻為富營養化水體的優勢種[5],綠藻為中營養型水體的優勢種[6],因此可發映出,第4季度湯溪水庫的水質有所好轉。
有研究表明,梅尼小環藻屬于硅藻,一般生活在較清潔的水體中[2];魚腥藻、微囊藻的大量出現,容易發生水華[6]。湯溪水庫前3個季度的藍藻占據絕對優勢,優勢種是偽魚腥藻,說明發生水華的可能性較大,第四季度浮游植物的豐度大幅減少,并且綠
前3個季度的的多樣性指數均小于1.5,第二季度甚至只有0.2,屬于重度-中度污染,反映出湯溪水庫的浮游植物組成比較單一,表明其水質比其他水庫差,產生藍藻水華的危險性較高。到第4季度,多樣性指數達到3.3,表明水質處于較清潔的狀態,這與第4季度EI值的變化、及浮游植物優勢種的變化,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1)浮游植物的群落結構、種類和數量的變化能反應水體的污染狀況。使用營養狀態指數(EI)、計數優勢藻類、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這3種方法綜合判斷水體污染及富營養狀態,具有較強的關聯性,能綜合直觀評價水質和營養化狀態的變化趨勢。
(2)湯溪水庫的營養化程度較高,接近富營養,綜合全年監測統計數據,藍藻占絕對優勢,藻類生物多樣性指數較低。特別是初汛期時,陽光充足、水溫升高,大量氮、磷等營養鹽隨雨水流入水庫中,水庫受到外界污染物質影響,極易發生藍藻水華。
(3)為從根本抑制水庫富營養化加劇,防止藻類水華發生,要強化水庫水資源的保護措施,制定水庫水資源保護規劃,推進庫區村落的生態濕地處理工程,對水庫周邊山林加大植樹力度(不能大量種植桉樹),嚴格控制庫區化肥施用量,禁止在庫中養殖水產,從源頭嚴控氮、磷等營養鹽入庫,削減入庫負荷。
[1]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
[2]胡鴻鈞,魏印心.中國淡水藻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10,941-946
[3]SL395-2007,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
[4]喻林.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務實手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495-503
[5]徐寧,段瞬山,林秋奇等.廣東大中型供水水庫的氮污染與富營養化分析[J].生態學雜志, 2004,23(3):63-67.
[6]胡韌,林秋奇,王朝暉等.廣東省典型水庫浮游植物組成與分布特征[J].生態學報,2002,22(11):1939-1943